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數學資料庫清華大學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數學資料庫清華大學

發布時間: 2022-07-13 07:52:35

① 【急】求清華大學資料庫系統課程大綱!

資料庫系統有很多經典的版本,在網上都可以找到,如果學習都可以拿來借鑒。如果樓主非要清華大學的,樓主到這個網上看看吧
http://www.pudn.com 程序員聯合開發網,注冊後這上面下載都是免費的。
這上面IT類的代碼、書籍、ppt什麼的很多。

② 清華大學的數學專業好不好。

清華大學的數學專業好。清華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要求學生系統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數學知識和使用計算機解決若干實際數學問題,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良好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從事中等數學教育教學管理及科學研究的專門人才。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分為基礎數學、應用數學、概率統計、計算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五個方向。本科第一年和第二年,學習掌握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常微分方程、抽象代數、復分析、測度與積分、概率論等基礎核心課程。

本科第三年和第四年,根據學生學習能力、興趣及志向,可以選擇五個方向中的一個方向作為自己的專業,要求必須選修本方向全部專業核心課程。本科學制4年,理學學士學位。

(2)數學資料庫清華大學擴展閱讀:

為了進一步發現和培養具有數學天賦的青少年學生能夠盡早進入數學研究領域,培養新一代青年數學領軍人才。根據清華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清華大學分別於2009年9月設立「清華學堂數學班」,2018年設立的「丘成桐數學英才班」,由丘成桐先生擔任首席教授。

在完成培養方案要求的課程之外,鼓勵學生深入探究個人數學志趣,積極組織討論班,自主選擇發展課程,選修或旁聽高年級課程,並選派優秀學生赴世界著名大學交流訪問

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學校為學有餘力的部分在校本科生開設了第二學士學位專業和專業輔修。

③ 資料庫方向考研

一般資料庫方向考研的數學是數學一的,
推薦學校:
北京大學——北京大數據研究院
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數據研究院
人民大學——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
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
中南大學——中南大學信息安全與大數據研究院
西南交通大學——金融大數據研究院
貴州大學——貴州大學大數據與信息工程學院
南京郵電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鹽城大數據研究院

④ 清華大學圖書館的特色資源

清華大學圖書館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一批頗具特色的館藏,其中包括:
古籍
圖書館珍藏有中文古籍28,000餘種、230,000餘冊,其中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錄者1,885種、孤本425種。這些館藏古籍文理兼優,四部咸備,在海內外古籍界有一定的影響。
清華文庫
主要收藏清華學人(包括曾在清華任職的教師、工作人員和歷屆校友)的個人學術著作;清華自建校以來的校刊及其他內部或對外出版刊物,以及各種有關清華人、事、物、歷史等的書籍資料等。
清華學位論文庫
包括從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部分畢業論文和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至今的全部博碩士學位論文。所有紙本學位論文,均已完成數字化,面對全校讀者提供電子版論文的服務。
「保釣、統運」資料
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的一批中國台灣、香港留學生發起了以「保衛釣魚島」為中心的愛國運動,歷經十年之久。由當年參與保釣運動的人士捐贈我館的。這批史料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這段歷史。
科恩圖書室
該圖書室收藏了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科學哲學大師羅伯特·科恩捐贈給我館的私人藏書21,000餘冊,其中包括從出版至今共計250卷的《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Vienna Circle Collection》、共計350卷的《Syntheses Library》,以及哲學、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及藝術建築領域類的圖書期刊。
波爾文獻室
尼耳斯·亨利克·戴維·玻爾是丹麥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他是原子結構學說之父,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因其學說已被歷史證明是現代原子學說和量子力學的起點,被公認為是20世紀與愛因斯坦並駕齊驅的偉大人物之一。清華校友戈革先生是12卷《尼耳斯?玻爾集》的獨立漢譯者,為此獲得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授予的「丹麥國旗騎士勛章」。文獻室陳列展出的諸多珍貴文獻、照片、物品,是戈革先生幾十年來收集和整理的,在國內乃至亞洲亦屬珍品。在他去世兩年後,於2009年 7月由其女戈疆全部捐贈給清華大學圖書館以成立玻爾文獻室。
社會名人捐贈
包括國際知名記者愛潑斯坦先生的藏書在內的諸多國際友人、政府政要的捐贈。
地方誌
自本世紀初開始,清華圖書館大力收集各地方誌,已收藏來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十五個省、市、自治區地方誌1500多冊。
工藝美術特色資源
清華美術圖書館特色館藏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國陶瓷;古今名家書法繪畫;明清古典傢具;明清及現代染織刺綉作品;民間工藝美術與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各類作品;世界29個國家和地區的傳統及民間工藝品等。
特色資源資料庫
自上世紀末以來,清華圖書館一直在開展館藏數字化工作,已建成可提供在線閱覽的自建數字化資源主要有:
* 清華大學學位論文服務系統;
* 清華大學學生優秀作品資料庫;
* 中國科技史數字圖書館(包括中國建築數字圖書館、中國機械史數字圖書館、中文數學數字圖書館、中國水利史數字圖書館);
* 清華大學教育資源數字圖書館;
校內其他特色資源網站

⑤ 清華大學數學教材

水處理生物學(第四版) 顧夏聲、胡洪營、文湘華、王慧 環境系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特等獎
2 C++語言程序設計(第三版) 鄭莉、董淵、張瑞豐 計算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特等獎
3 微型計算機技術及應用(及習題、實驗題與綜合訓練題集)(第三版) 戴梅萼、史嘉權 計算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特等獎
4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四版) 華成英、童詩白、葉朝輝 自動化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特等獎
5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五版) 閻石、王紅 自動化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特等獎
6 基礎生命科學(第二版) 吳慶余 生物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特等獎
7 新英語教程系列教材(第四版) 呂中舌、何福勝、張文霞、楊芳、邢茹、王英、龐紅梅 人文社科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特等獎
8 新大學俄語系列教材 何紅梅、馬步寧、劉穎、李慶華、劉玉英、樂苓、李小青 人文社科學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特等獎
9 陶瓷造型藝術 楊永善 美術學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特等獎
10 建築熱環境 劉念雄、秦佑國 建築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11 結構力學(上、下)(第二版) 包世華、辛克貴、燕柳斌 土木系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12 混凝土結構(上、下)(第二版) 葉列平、趙作周、樊健生 土木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13 物業管理 季如進、李菁、郭立、李平、沈悅 建管系 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14 房地產經濟學 張紅 建管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15 高等土力學 李廣信、王正宏、王釗、陳祖煜、濮家騮 水利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16 有限元分析及應用 曾攀 機械繫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17 機械原理教程(及輔導與習題)(第二版) 申永勝、郝智秀、閻紹澤、賈曉紅 精儀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18 控制工程基礎(第二版) 董景新、趙長德、熊沈蜀、郭美鳳 精儀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19 熱工基礎(第二版) 張學學、李桂馥、史琳 熱能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20 電工電子技術與EDA基礎(上下) 段玉生、王艷丹、何麗靜、侯世英、許怡生、李釗年 電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21 高等模擬集成電路 董在望、李冬梅、王志華、李永明 電子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22 離散隨機信號處理 張旭東、陸明泉 電子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23 圖像工程(上冊)圖像處理(第二版) 章毓晉 電子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24 資料庫系統設計與原理 馮建華、周立柱、郝曉龍 計算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25 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基礎及應用(第二版) 鍾玉琢、蔡蓮紅、史元春、沈洪 計算機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26 Java程序設計與案例(及習題解答與實驗指導) 劉寶林、胡博、謝鋒波 計算機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27 VisualC++面向對象與可視化程序設計(第二版) 黃維通 計算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28 高等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協議機制、演算法設計與路由器技術 徐恪、吳建平、徐明偉 計算機系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29 電機與運動控制系統 楊耕、羅應立、陳伯時、竇曰軒、王煥鋼 自動化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30 矩陣分析與應用 張賢達 自動化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31 自動控制原理(上下)(第二版) 吳麒、王詩宓、杜繼宏、高黛陵 自動化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32 CMOS射頻集成電路分析與設計 池保勇、余志平、石秉學 微納電子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33 電子商務概論(第二版) 覃征、韓毅、李順東、閻禮祥 軟體學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34 材料力學(土木水利類) 范欽珊、蔡新、祝英、梁小燕 航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35 UncertaintyTheory(不確定理論) 劉寶碇 數學系 Springer-Verlag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36 大學數學實驗 姜啟源、邢文訓、謝金星、楊頂輝 數學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37 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導(第二版) 劉進元、張淑平、武耀廷、趙廣榮、邊少敏、金龍國、呂世友 生物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38 科學技術概論(第二版) 胡顯章、曾國屏、李正風、吳金希、蔣勁松、高亮華、雷毅、張辰崗 人文社科學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39 中華傳統禮儀概要 彭林 人文社科學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40 科學技術史二十一講 劉兵、楊艦、郭奕玲、戴吾三、蔣勁松 人文社科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41 國際經濟法概要 車丕照 法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42 刑事訴訟法(第二版) 易延友 法學院 法律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43 當代新聞學原理(修訂版) 劉建明 新聞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44 國情研究系列教材(之一~之五) 胡鞍鋼、王紹光、王亞華、胡光宇 公共管理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45 機械製造工藝基礎(第二版) 傅水根、張學政、洪亮、馬二恩、盧達溶、李生錄 基礎工業訓練中心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46 熱加工工藝基礎(第二版) 嚴紹華、李雙壽、李家樞、易又南、龔國尚 基礎工業訓練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47 金屬工藝學實習教材(第三版) 張學政、李家樞、傅水根、嚴紹華、武靜、易又南、左晶、李而立、張秀海 基礎工業訓練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48 現代信號處理教程 胡廣書 醫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49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系列教材(第二版) 鄭曙暘、張綺曼、潘吾華、李鳳菘、蘇丹、張月、李朝陽、杜異、黃艷、劉鐵軍、楊冬江、汪建松、鄭宏 美術學院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50 西洋服裝史(第二版) 李當歧 美術學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51 計算機與染織藝術設計 賈京生 美術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52 廣告與視覺傳達 何潔、馬泉、陳磊、詹凱、劉欣欣 美術學院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53 纖維藝術 林樂成、王凱 美術學院 上海畫報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54 中國傳統工藝 杭間、郭秋惠 美術學院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55 版畫 石玉翎、文中言、宋光智、楊峰 美術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56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基礎教程 李家騮、曲欣、田旭桐、洪興宇、李莉婷、金劍平 美術學院 安徽美術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一等獎
57 城市規劃 譚縱波 建築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58 ArcGIS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指南 黨安榮、賈海峰、劉釗、易善楨 建築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59 ERDAS遙感圖像處理方法 黨安榮、王曉棟、張建寶、陳曉峰 建築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60 環境管理與環境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曾思育、陳吉寧、杜鵬飛 環境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61 清潔生產導論 張天柱、石磊、黃英娜、賈小平、張光明 環境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62 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經濟與造價管理 周律 環境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63 製造工程與技術原理 馮之敬、朱躍峰、張輝、劉成穎 精儀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64 工程測試技術 王伯雄、王雪、陳非凡 精儀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65 光學工程基礎(一) 毛文煒 精儀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66 機械基礎實驗技術 劉瑩、邵天敏、閻少澤、魏喜新、葉佩青 精儀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67 PC數控原理、系統及應用 周凱 精儀系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68 流體機械基礎 王正偉、周凌九、樂枚 熱能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69 立體設計表達-汽車油泥模型設計製作 周力輝 汽車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70 數學規劃 黃紅選、韓繼業 工業工程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71 電機學 孫旭東、王善銘 電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72 教與寫的記憶-信號與系統評注 鄭君里 電子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73 Java語言程序設計基礎 柳西玲、許斌 計算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74 計算機組成與體系結構 王誠、宋佳興 計算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75 C語言程序設計 黃維通、馬力妮 計算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76 數字系統設計自動化(第二版) 邊計年、薛宏熙、蘇明、吳為民 計算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77 小波分析及其應用 孫延奎 計算機系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78 計算機網路的服務質量(QoS) 林闖、單志廣、任豐原 計算機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79 企業信息化總體設計 李清、陳禹六 自動化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80 車間調度及其遺傳演算法 王凌 自動化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81 微弱信號檢測 高晉占 自動化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82 計算機網路(第二版) 張曾科 自動化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83 核電廠系統及設備 藏希年、申世飛 工物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84 化工概論 戴猷元 化工系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85 化工應用數學分析 王金福 化工系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86 電子封裝工程 田民波 材料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87 薄膜技術與薄膜材料 田民波 材料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88 大學物理學(第二版)思考題解答 鄧新元、劉鳳英、王懷玉 物理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89 現代儀器分析實驗與技術(第二版) 陳培榕、李景虹、鄧勃、孫素琴、劉密新、童愛軍、林金明、朱永法、王如驥 化學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90 現代分離方法與技術 丁明玉、楊學東、陳德朴、陳旭、馬繼平 化學系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91 分子細胞生物學 陳曄光、張傳茂、尚永豐、陳佺、馮新華 生物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92 生物化學(及學習指導)(第二版) 王希成 生物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93 新世紀日本語教程 馮峰、位坂和隆、水谷信子、陸澤軍、張威 人文社科學院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94 文體學概論 劉世生、朱瑞青 人文社科學院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95 英漢互譯實踐與技巧(第二版) 許建平、李相崇 人文社科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96 英美文學欣賞教程--小說與戲劇 羅選民、張躍軍、王炯、熊沐清、程倩 人文社科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97 國際政治與中國 閻學通 人文社科學院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98 當代自然辯證法教程 曾國屏、高亮華、劉立、吳彤、李正風 人文社科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99 邏輯基礎(修訂版) 王路 人文社科學院 人民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100 中國法律制度概要 高其才、羅昶 法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101 數字媒體-技術.應用.設計 劉惠芬 新聞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102 工業系統概論(第二版) 盧達溶、傅水根、李雙壽、蔣耘中、葉桐 基礎工業訓練中心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103 服裝設計表達 吳波 美術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104 包裝設計 陳磊 美術學院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105 標志設計 陳楠 美術學院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106 藝術玻璃吹制技巧 關東海 美術學院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107 漆的藝術 祝重華 美術學院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108 中國插圖藝術史話 祝重壽 美術學院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109 書法鑒賞 邱才楨 美術學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清華大學 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評選 校級二等獎

⑥ 推薦一本資料庫原理的好書。中文的,如果是翻譯的,要公認翻譯的不錯的。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習反思錄
計算機理論的一個核心問題--從數學談起:
記得當年大一入學,每周六課時高等數學,天天作業不斷(那時是六日工作制)。頗有些同學驚呼走錯了門:咱們這到底念的是什麼系?不錯,你沒走錯門,這就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我國計算機科學系裡的傳統是培養做學術研究,尤其是理論研究的人(方向不見得有問題,但是做得不是那麼盡如人意)。而計算機的理論研究,說到底了,如網路安全,圖形圖像學,視頻音頻處理,哪個方向都與數學有著很大的關系,雖然也許是正統數學家眼裡非主流的數學。這里我還想闡明我的一個觀點:我們都知道,數學是從實際生活當中抽象出來的理論,人們之所以要將實際抽象成理論,目的就在於想用抽象出來的理論去更好的指導實踐,有些數學研究工作者喜歡用一些現存的理論知識去推導若干條推論,殊不知其一:問題考慮不全很可能是個錯誤的推論,其二:他的推論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原型,不能指導實踐。嚴格的說,我並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政治課上學的理論聯系實際一直是指導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航標(至少我認為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應當本著這個方向)。
其實我們計算機系學數學光學高等數學是不夠的(典型的工科院校一般都開的是高等數學),我們應該像數學系一樣學一下數學分析(清華計算機系開的好像就是數學分析),數學分析這門科學,咱們學計算機的人對它有很復雜的感情。在於它是偏向於證明型的數學課程,這對我們培養良好的分析能力極有幫助。我的軟體工程學導師北工大數理學院的王儀華先生就曾經教導過我們,數學系的學生到軟體企業中大多作軟體設計與分析工作,而計算機系的學生做程序員的居多,原因就在於數學系的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從所受訓練的角度上要遠遠在我們之上。當年出現的怪現象是:計算機系學生的高中數學基礎在全校數一數二(希望沒有冒犯其它系的同學),教學課時數也僅次於數學系,但學完之後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難道都是學生不努力嗎,我看未見得,方向錯了也說不一定,其中原因何在,發人深思。
我個人的淺見是:計算機系的學生,對數學的要求固然跟數學系不同,跟物理類差別則更大。通常非數學專業的所謂「高等數學」,無非是把數學分析中較困難的理論部分刪去,強調套用公式計算而已。而對計算機系來說,數學分析里用處最大的恰恰是被刪去的理論部分。說得難聽一點,對計算機系學生而言,追求算來算去的所謂「工程數學」已經徹底地走進了誤區。記上一堆曲面積分的公式,難道就能算懂了數學?那倒不如現用現查,何必費事記呢?再不然直接用Mathematics或是Matalab好了。
我在系裡最愛做的事情就是給學弟學妹們推薦參考書。中文的數學分析書,一般都認為以北大張築生老師的「數學分析新講」為最好。萬一你的數學實在太好,那就去看菲赫金哥爾茨的「微積分學教程」好了--但我認為沒什麼必要,畢竟你不想轉到數學系去。吉米多維奇的「數學分析習題集」也基本上是計算型的東東。書的名氣很大,倒不見得適合我們,還是那句話,重要的是數學思想的建立,生活在信息社會里我們求的是高效,計算這玩意還是留給計算機吧。不過現在多用的似乎是復旦大學的《數學分析》也是很好的教材。
中國的所謂高等代數,就等於線性代數加上一點多項式理論。我以為這有好的一面,因為可以讓學生較早感覺到代數是一種結構,而非一堆矩陣翻來覆去。這里不得不提南京大學林成森,盛松柏兩位老師編的「高等代數」,感覺相當舒服。此書相當全面地包含了關於多項式和線性代數的基本初等結果,同時還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又比較深刻的內容,如Sturm序列,Shermon-Morrison公式,廣義逆矩陣等等。可以說,作為本科生如能吃透此書,就可以算高手。國內較好的高等代數教材還有清華計算機系用的那本,清華出版社出版,書店裡多多,一看就知道。從抽象代數的觀點來看,高等代數里的結果不過是代數系統性質的一些例子而已。莫宗堅先生的《代數學》里,對此進行了深刻的討論。然而莫先生的書實在深得很,作為本科生恐怕難以接受,不妨等到自己以後成熟了一些再讀。
正如上面所論述的,計算機系的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你學習的目的應該是:將抽象的理論再應用於實踐,不但要掌握題目的解題方法,更要掌握解題思想,對於定理的學習:不是簡單的應用,而是掌握證明過程即掌握定理的由來,訓練自己的推理能力。只有這樣才達到了學習這門科學的目的,同時也縮小了我們與數學系的同學之間思維上的差距。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門課很重要,可惜大多數院校講授這門課都會少些東西。少了的東西現在看至少有隨機過程。到畢業還沒有聽說過Markov過程,此乃計算機系學生的恥辱。沒有隨機過程,你怎麼分析網路和分布式系統?怎麼設計隨機化演算法和協議?據說清華計算機系開有「隨機數學」,早就是必修課。另外,離散概率論對計算機系學生來說有特殊的重要性。而我們國家工程數學講的都是連續概率。現在,美國已經有些學校開設了單純的「離散概率論」課程,乾脆把連續概率刪去,把離散概率講深些。我們不一定要這么做,但應該更加強調離散概率是沒有疑問的。這個工作我看還是盡早的做為好。
計算方法學(有些學校也稱為數學分析學)是最後一門由數理學院給我們開的課。一般學生對這門課的重視程度有限,以為沒什麼用。不就是照套公式嘛!其實,做圖形圖像可離不開它,密碼學搞深了也離不開它。而且,在很多科學工程中的應用計算,都以數值的為主。這門課有兩個極端的講法:一個是古典的「數值分析」,完全講數學原理和演算法;另一個是現在日趨流行的「科學與工程計算」,乾脆教學生用軟體包編程。我個人認為,計算機系的學生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計算機系的學生為什麼要學這門課,我是很偏向於學好理論後用計算機實現的,最好使用C語言或C++編程實現。向這個方向努力的書籍還是挺多的,這里推薦大家高等教育出版社(CHEP)和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聯合出版的《計算方法(Computational Methods)》,華中理工大學數學系寫的(現華中科技大學),這方面華科大做的工作在國內應算是比較多的,而個人認為以這本最好,至少程序設計方面涉及了:任意數學函數的求值,方程求根,線性方程組求解,插值方法,數值積分,場微分方程數值求解。李慶揚的那本則理論性過強,與實際應用結合得不太緊。
每個學校本系裡都會開一門離散數學,涉及集合論,圖論,和抽象代數,數理邏輯。不過,這么多內容擠在離散數學一門課里,是否時間太緊了點?另外,計算機系學生不懂組合和數論,也是巨大的缺陷。要做理論,不懂組合或者數論吃虧可就太大了。從理想的狀態來看,最好分開六門課:集合,邏輯,圖論,組合,代數,數論。這個當然不現實,因為沒那麼多課時。也許將來可以開三門課:集合與邏輯,圖論與組合,代數與數論。(這方面我們學校已經著手開始做了)不管課怎麼開,學生總一樣要學。下面分別談談上面的三組內容。
古典集合論,北師大出過一本《基礎集合論》不錯。
數理邏輯,中科院軟體所陸鍾萬教授的《面向計算機科學的數理邏輯》就不錯。現在可以找到陸鍾萬教授的講課錄像,自己去看看吧。總的來說,學集合/邏輯起手不難,普通高中生都能看懂。但越往後越感覺深不可測。
學完以上各書之後,如果你還有精力興趣進一步深究,那麼可以試一下GTM系列中的《Introction to Axiomatic Set Theory》和《A Course of Mathematical Logic》。這兩本都有世界圖書出版社的引進版。你如果能搞定這兩本,可以說在邏輯方面真正入了門,也就不用再浪費時間聽我瞎侃了。
據說全中國最多隻有三十個人懂圖論。此言不虛。圖論這東東,技巧性太強,幾乎每個問題都有一個獨特的方法,讓人頭痛。不過這也正是它魅力所在:只要你有創造性,它就能給你成就感。我的導師說,圖論裡面隨便揪一塊東西就可以寫篇論文。大家可以體會裡面內容之深廣了吧!國內的圖論書中,王樹禾老師的「圖論及其演算法」非常成功。一方面,其內容在國內教材里算非常全面的。另一方面,其對演算法的強調非常適合計算機系(本來就是科大計算機系教材)。有了這本書為主,再參考幾本翻譯的,如Bondy & Murty的《圖論及其應用》,人民郵電出版社翻譯的《圖論和電路網路》等等,就馬馬虎虎,對本科生足夠了。再進一步,世界圖書引進有GTM系列的"Modern Graph Theory"。此書確實經典!國內好象還有一家出版了個翻譯版。不過,學到這個層次,還是讀原版好。搞定這本書,也標志著圖論入了門。 外版的書好就好在這里,最新的科技成果裡面都有論述,別的先不說,至少是「緊跟時代的理論知識」。
組合感覺沒有太適合的國產書。還是讀Graham和Knuth等人合著的經典「具體數學」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有翻譯版。
抽象代數,國內經典為莫宗堅先生的「代數學」。此書是北大數學系教材,深得好評。然而對本科生來說,此書未免太深。可以先學習一些其它的教材,然後再回頭來看「代數學」。國際上的經典可就多了,GTM系列裡就有一大堆。推薦一本談不上經典,但卻最簡單的,最容易學的:這本「Introction to Linear and Abstract Algebra"非常通俗易懂,而且把抽象代數和線性代數結合起來,對初學者來說非常理想,我校比較牛的同學都有收藏。
數論方面,國內有經典而且以困難著稱的」初等數論「(潘氏兄弟著,北大版)。再追溯一點,還有更加經典(可以算世界級)並且更加困難的」數論導引「(華羅庚先生的名著,科學版,九章書店重印,繁體的看起來可能比較困難)。把基礎的幾章搞定一個大概,對本科生來講足夠了。但這只是初等數論。本科畢業後要學計算數論,你必須看英文的書,如Bach的"Introction to Algorithmic Number Theory"。
計算機科學理論的根本,在於演算法。現在很多系裡給本科生開設演算法設計與分析,確實非常正確。環顧西方世界,大約沒有一個三流以上計算機系不把演算法作為必修的。演算法教材目前公認以Corman等著的"Introction to Algorithms"為最優。對入門而言,這一本已經足夠,不需要再參考其它書。
再說說形式語言與自動機。我看過北郵的教材,應該說寫的還清楚。但是,有一點要強調:形式語言和自動機的作用主要在作為計算模型,而不是用來做編譯。事實上,編譯前端已經是死領域,沒有任何open problems,北科大的班曉娟博士也曾經說過,編譯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如果為了這個,我們完全沒必要去學形式語言--用用yacc什麼的就完了。北郵的那本在國內還算比較好,但是在深度上,在跟可計算性的聯繫上都有較大的局限,現代感也不足。所以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去讀英文書,不過國內似乎沒引進這方面的教材。可以去互動出版網上看一看。入門以後,把形式語言與自動機中定義的模型,和數理邏輯中用遞歸函數定義的模型比較一番,可以說非常有趣。現在才知道,什麼叫「宮室之美,百官之富」!
計算機科學和數學的關系有點奇怪。二三十年以前,計算機科學基本上還是數學的一個分支。而現在,計算機科學擁有廣泛的研究領域和眾多的研究人員,在很多方面反過來推動數學發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孩子長得比媽媽還高了。但不管怎麼樣,這個孩子身上始終流著母親的血液。這血液是the mathematical underpinning of computer science(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也就是理論計算機科學。原來在東方大學城圖書館中曾經看過一本七十年代的譯本(書皮都沒了,可我就愛關注這種書),大概就叫《計算機數學》。那本書若是放在當時來講決是一本好書,但現在看來,涵蓋的范圍還算廣,深度則差了許多,不過推薦大一的學生倒可以看一看,至少可以使你的計算數學入入門。
最常和理論計算機科學放在一起的一個詞是什麼?答:離散數學。這兩者的關系是如此密切,以至於它們在不少場合下成為同義詞。(這一點在前面的那本書中也有體現)傳統上,數學是以分析為中心的。數學系的同學要學習三四個學期的數學分析,然後是復變函數,實變函數,泛函數等等。實變和泛函被很多人認為是現代數學的入門。在物理,化學,工程上應用的,也以分析為主。
隨著計算機科學的出現,一些以前不太受到重視的數學分支突然重要起來。人們發現,這些分支處理的數學對象與傳統的分析有明顯的區別:分析研究的問題解決方案是連續的,因而微分,積分成為基本的運算;而這些分支研究的對象是離散的,因而很少有機會進行此類的計算。人們從而稱這些分支為「離散數學」。「離散數學」的名字越來越響亮,最後導致以分析為中心的傳統數學分支被相對稱為「連續數學」。
離散數學經過幾十年發展,基本上穩定下來。一般認為,離散數學包含以下學科 :
1) 集合論,數理邏輯與元數學。這是整個數學的基礎,也是計算機科學的基礎。
2) 圖論,演算法圖論;組合數學,組合演算法。計算機科學,尤其是理論計算機科學的核心是
演算法,而大量的演算法建立在圖和組合的基礎上。
3) 抽象代數。代數是無所不在的,本來在數學中就非常重要。在計算機科學中,人們驚訝地發現代數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應用。
但是,理論計算機科學僅僅就是在數學的上面加上「離散」的帽子這么簡單嗎?一直到大約十幾年前,終於有一位大師告訴我們:不是。D.E.Knuth(他有多偉大,我想不用我廢話了)在Stanford開設了一門全新的課程Concrete Mathematics。 Concrete這個詞在這里有兩層含義:
首先:對abstract而言。Knuth認為,傳統數學研究的對象過於抽象,導致對具體的問題關心不夠。他抱怨說,在研究中他需要的數學往往並不存在,所以他只能自己去創造一些數學。為了直接面向應用的需要,他要提倡「具體」的數學。在這里我做一點簡單的解釋。例如在集合論中,數學家關心的都是最根本的問題--公理系統的各種性質之類。而一些具體集合的性質,各種常見集合,關系,映射都是什麼樣的,數學家覺得並不重要。然而,在計算機科學中應用的,恰恰就是這些具體的東西。Knuth能夠首先看到這一點,不愧為當世計算機第一人。其次,Concrete是Continuous(連續)加上discrete(離散)。不管連續數學還是離散數學,都是有用的數學!
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計算機科學研究的范疇
前面主要是從數學角度來看的。從計算機角度來看,理論計算機科學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可計算性理論,演算法設計與復雜性分析,密碼學與信息安全,分布式計算理論,並行計算理論,網路理論,生物信息計算,計算幾何學,程序語言理論等等。這些領域互相交叉,而且新的課題在不斷提出,所以很難理出一個頭緒來。想搞搞這方面的工作,推薦看中國計算機學會的一系列書籍,至少代表了我國的權威。下面隨便舉一些例子。
由於應用需求的推動,密碼學現在成為研究的熱點。密碼學建立在數論(尤其是計算數論),代數,資訊理論,概率論和隨機過程的基礎上,有時也用到圖論和組合學等。很多人以為密碼學就是加密解密,而加密就是用一個函數把數據打亂。這樣的理解太淺顯了。

現代密碼學至少包含以下層次的內容:

第一,密碼學的基礎。例如,分解一個大數真的很困難嗎?能否有一般的工具證明協議正確?

第二,密碼學的基本課題。例如,比以前更好的單向函數,簽名協議等。

第三,密碼學的高級問題。例如,零知識證明的長度,秘密分享的方法。

第四,密碼學的新應用。例如,數字現金,叛徒追蹤等。

在分布式系統中,也有很多重要的理論問題。例如,進程之間的同步,互斥協議。一個經典的結果是:在通信信道不可靠時,沒有確定型演算法能實現進程間協同。所以,改進TCP三次握手幾乎沒有意義。例如時序問題。常用的一種序是因果序,但因果序直到不久前才有一個理論上的結果....例如,死鎖沒有實用的方法能完美地對付。例如,......操作系統研究過就自己去舉吧!

如果計算機只有理論,那麼它不過是數學的一個分支,而不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事實上,在理論之外,計算機科學還有更廣闊的天空。

我一直認為,4年根本不夠學習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因為面太寬了,8年,應該差不多了......

這方面我想先說說我們系在各校普遍開設的《計算機基礎》。在高等學校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我國高教司明文規定的各專業必修課程要求。主要內容是使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學會簡單的使用操作系統,文字處理,表格處理功能和初步的網路應用功能。但是在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此門課程的目標決不能與此一致。在計算機系課程中目標應是:讓學生較為全面的了解計算機學科的發展,清晰的把握計算機學科研究的方向,發展的前沿即每一個課程在整個學科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搞清各學科的學習目的,學習內容,應用領域。使學生在學科學習初期就對整個學科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以做到在今後的學習中清楚要學什麼,怎麼學。計算機基本應用技能的位置應當放在第二位或更靠後,因為這一點對於本系的學生應當有這個摸索能力。這一點很重要。推薦給大家一本書:機械工業出版社的《計算機文化》(New Perspective of Computer Science),看了這本書我才深刻的體會到自己還是個計算機科學初學者,才比較透徹的了解了什麼是計算機科學。

一個一流計算機系的優秀學生決不該僅僅是一個編程高手,但他一定首先是一個編程高手。我上大學的時候,第一門專業課是C語言程序設計,念計算機的人從某種角度講相當一部分人是靠寫程序吃飯的。關於第一程序設計語言該用哪一種。我個人認為,用哪種語言屬於末節,關鍵在養成良好的編程習慣。當年老師對我們說,打好基礎後學一門新語言只要一個星期。現在我覺得根本不用一個星期,前提是先把基礎打好。不要再猶豫了,學了再說,等你抉擇好了,別人已經會了幾門語言了。

匯編語言和微機原理是兩門特煩人的課。你的數學/理論基礎再好,也占不到什麼便宜。這兩門課之間的次序也好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無論你先學哪門,都會牽扯另一門課里的東西。所以,只能靜下來慢慢琢磨。這就是典型的工程課,不需要太多的聰明和頓悟,卻需要水滴石穿的漸悟。有關這兩門課的書,計算機書店裡不難找到。弄幾本最新的,對照著看吧。組成原理推薦《計算機組成與結構》清華大學王愛英教授寫的。匯編語言大家拿8086/8088入個門,之後一定要學80x86匯編語言。實用價值大,不落後,結構又好,寫寫高效病毒,高級語言里嵌一點匯編,進行底層開發,總也離不開他,推薦清華大學沈美明的《IBM-PC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有些人說不想了解計算機體系結構,也不想製造計算機,所以諸如計算機原理,匯編語言,介面之類的課覺得沒必要學,這樣合理嗎?顯然不合理,這些東西遲早得掌握,肯定得接觸,而且,這是計算機專業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的少有的幾項優勢。做項目的時候,了解這些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能說,僅僅為了技術而技術,只懂技術的人最多做一個編碼工人,而永遠不可能全面地了解整個系統的設計,而編碼工人是越老越不值錢。關於組成原理還有個講授的問題,在我學這門課程時老師講授時把CPU工作原理譽微程序設計這一塊略掉了,理由是我們國家搞CPU技術不如別的國家,搞了這么長時間好不容易出了個龍芯比Intel的還差個十萬八千里,所以建議我們不要學了。我看這在各校也未見得不是個問題吧!若真是如他所說,那中國的計算機科學哪個方向都可以停了,軟硬體,應用,有幾項搞得過美國,搞不過別人就不搞了,那我們坐在這里干什麼?教學的觀念需要轉變的。

模擬電路這東東,如今不僅計算機系學生搞不定,電子系學生也多半害怕。如果你真想軟硬體通吃,那麼建議你先看看邱關源的「電路原理」,也許此後再看模擬電路底氣會足些。教材:康華光的「電子技術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還是不錯的(我校電子系在用)。有興趣也可以參考童詩白的書。

數字電路比模擬電路要好懂得多。清華大學閻石的書算一本好教材,遺憾的一點是集成電路講少了些。真有興趣,看一看大規模數字系統設計吧(北航那本用的還比較多)。

計算機系統結構該怎麼教,國際上還在爭論。國內能找到的較好教材為Stallings的"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清華影印
本)。國際上最流行的則是「Computer architecture: aquantitative approach", by Patterson & Hennessy。

操作系統可以隨便選用《操作系統的內核設計與實現》和《現代操作系統》兩書之一。這兩部都可以算經典,唯一缺點就是理論上不夠嚴格。不過這領域屬於Hardcore System,所以在理論上馬虎一點也情有可原。想看理論方面的就推薦清華大學出版社《操作系統》吧,高教司司長張堯學寫的,我們教材用的是那本。 另外推薦一本《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的,這本書是我國操作系統專家在微軟零距離考察半年,寫作歷時一年多寫成的,教操作系統的專家除了清華大學的張堯學(現高教司司長)幾乎所有人都參加了。Bill Gates親自寫序。裡面不但結合windows2000,xp詳述操作系統的內核,而且後面講了一些windows編程基礎,有外版書的味道,而且上面一些內容可以說在國內外只有那本書才有對windows內核細致入微的介紹,

如果先把形式語言學好了,則編譯原理中的前端我看只要學四個演算法:最容易實現的遞歸下降;最好的自頂向下演算法LL(k);最好的自底向上演算法LR(k);LR(1)的簡化SLR(也許還有另一簡化LALR)。後端完全屬於工程性質,自然又是another story。

推薦教材:Kenneth C.Louden寫的「Compiler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即是《編譯原理及實踐》(機械工業出版社的譯本)

學資料庫要提醒大家的是,會用VFP,VB, Power builder不等於懂資料庫。(這世界上自以為懂資料庫的人太多了!)資料庫設計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資料庫實現則是典型的工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資料庫是最典型的一門計算機課程--理工結合,互相滲透。另外推薦大家學完軟體工程學後再翻過來看看資料庫技術,又會是一番新感覺。推薦教材:Abraham Silberschatz等著的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作為知識的完整性,還推薦大家看一看機械工業出版社的《數據倉庫》譯本。

計算機網路的標准教材還是來自Tanenbaum的《Computer Networks》(清華大學有譯本)。還有就是推薦謝希仁的《計算機網路教程》(人民郵電出版社)問題講得比較清楚,參考文獻也比較權威。不過,網路也屬於Hardcore System,所以光看書是不夠的。建議多讀RFC,里可以按編號下載RFC文檔。從IP的讀起。等到能掌握10種左右常用協議,就沒有幾個人敢小看你了。再做的工作我看放在網路設計上就比較好了。

數據結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學完數據結構你會對你的編程思想進行一番革命性的洗禮,會對如何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的演算法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對於演算法的建立我想大家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當遇到一個演算法問題時,首先要知道自己以前有沒有處理過這種問題.如果見過,那麼你一般會順利地做出來;如果沒見過,那麼考慮以下問題:

1. 問題是否是建立在某種已知的熟悉的數據結構(例如,二叉樹)上?如果不是,則要自己設計數據結構。

2. 問題所要求編寫的演算法屬於以下哪種類型?(建立數據結構,修改數據結構,遍歷,查找,排序...)

3. 分析問題所要求編寫的演算法的數學性質.是否具備遞歸特徵?(對於遞歸程序設計,只要設計出合理的參數表以及遞歸結束的條件,則基本上大功告成.)

4. 繼續分析問題的數學本質.根據你以前的編程經驗,設想一種可能是可行的解決辦法,並證明這種解決辦法的正確性.如果題目對演算法有時空方面的要求,證明你的設想滿足其要求.一般的,時間效率和空間效率難以兼得.有時必須通過建立輔助存儲的方法來節省時間.

5. 通過一段時間的分析,你對解決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路.或者說,你已經可以用自然語言把你的演算法簡單描述出來.繼續驗證其正確性,努力發現其中的錯誤並找出解決辦法.在必要的時候(發現了無法解決的矛盾),推翻自己的思路,從頭開始構思.

6. 確認你的思路可行以後,開始編寫程序.在編寫代碼的過程中,盡可能把各種問題考慮得詳細,周密.程序應該具有良好的結構,並且在關鍵的地方配有注釋.

7. 舉一個例子,然後在紙上用筆執行你的程序,進一步驗證其正確性.當遇到與你的設想不符的情況時,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編程方面的問題還是演算法思想本身有問題.

8. 如果程序通過了上述正確性驗證,那麼在將其進一步優化或簡化。

9. 撰寫思路分析,注釋.

對於具體的演算法思路,只能靠你自己通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加以獲得,沒有什麼特定的規律(否則程序員全部可以下崗了,用機器自動生成代碼就可以了).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就是說當一條路走不通時,不要鑽牛角尖,要敢於推翻自己的想法.我也只不過是初學者,說出上面的一些經驗,僅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關於人工智慧,我覺得的也是非常值得大家仔細研究的,雖然不能算是剛剛興起的學科了,但是絕對是非常有發展前途的一門學科。我國人工智慧創始人之一,北京科技大學塗序彥教授(這老先生是我的導師李小堅博士的導師)對人工智慧這樣定義:人工智慧是模?

⑦ 清華大學數學系本科生需要修哪些專業課用什麼教材

清華大學數學系本科生需要學習的專業課如下:

①專業基礎課3門: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

②專業課12門:常微分方程、初等數論、中學數學解題研究、中學數學教材分析、數學教育概論、計算方法、離散數學、近世代數、實變函數論、復變函數論、概率論、數理統計。

③專業選修課11門:專業英語、泛函分析、點集拓撲、數學實驗、數學模型、數學分析選講、高等代數選講、線性規劃、數學史、數學競賽教程。

清華大學數學系本科所學習的專業課的教材一般採用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微分方程是用高教社的《常微分方程教程》,北大丁同仁、李承治著。 抽象代數是復旦的《抽象代數學》。 測度與積分:用 Royden 的《實分析》。


(7)數學資料庫清華大學擴展閱讀

一、清華大學基本介紹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設有文、法、理、工、農等5個學院、26個系。

面向未來,清華大學將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正確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服務國家、堅持改革創新,持續深入推進綜合改革和「雙一流」建設,努力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方面走在前列,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清華大學數學系基本介紹

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有著輝煌而悠久的歷史。其前身,是創建於1927年的清華大學數學系和前工程力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以及1979年恢復建立的應用數學系。

創建至今,清華數學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27年至1952年從創建到輝煌發展的階段、1952年至1979年從院系 調整到復建的特殊發展階段、1979年至今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可以說,在每個發展階段清華數學系都為中國數學科學之發展和中國傑出科技人才之培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清華數學系已成為國內幾個最具實力的數學系之一。繼1981年獲得計算數學專業博士點,1984年獲得應用數學專業博士點,1998年獲得基礎數學專業博士點之後,2000年獲得數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得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⑧ 全世界三大免費資料庫是什麼

一.三大檢索工具及相關資料庫介紹

1.三大檢索工具簡

科技部下屬的「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從 1987 年起,每年以國外四大檢索工具 SCI 、ISTP 、Ei、ISR 為數據源進行學術排行。由於 ISR(《科學評論索引》) 收錄的論文與 SCI 有較多重復,且收錄我國的論文偏少因此,1993年起不再把 ISR 作為論文的統計源。而其中的 SCI 、ISTP 、 Ei 資料庫就是圖書情報界常說的國外三大檢索工具。

SCI ,即《科學引文索引》,是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理論學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資料庫。它創建於1961 年,創始人為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所長 Eugene Garfield(1925.9.15).利用它,可以檢索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農業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方面自 1945 年以來重要的學術成果信息;SCI 還被國內外學術界當做制定學科發展規劃和進行學術排名的重要依據。

ISTP ,即《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創刊於 1978 年,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編制,主要收錄國際上著名的科技會議文獻。它所收錄的數據包括農業、環境科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 、化學、物理學等學科。從 1990-2003 年間, ISTP 和 ISSHP( 後文將要講到 ISSHP) 共收錄了 60 , 000 個會議的近 300 萬篇論文的信息。

Ei,即《工程索引》,創刊於 1884 年,由 Elsevier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 編輯出版。主要收錄工程技術領域的論文(主要為科技期刊和會議錄論文 ) ,數據覆蓋了核技術、生物工程、交通運輸、化學和工藝工程、照明和光學技術、農業工程和食品技術、計算機和數據處理、應用物理、電子和通信、控制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材料工程、石油、宇航、汽車工程等學科領域。

2.與三大檢索工具相關的其它資料庫介紹
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創刊於 1969 年,收錄數據從 1956 年至今;是社會科學領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資料庫。數據覆蓋了歷史學、政治學、法學、語言學、哲學、心理學、圖書情報學、公共衛生等社會科學領域。

A&HCI,即《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創刊於 1976 年,收錄數據從 1975 年至今;是藝術與人文科學領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資料庫。數據覆蓋了考古學、建築學、藝術、文學、哲學、宗教、歷史等社會科學領域。

ISSHP ,即《社會科學和人文會議錄索引》,創刊於 1979 年,數據涵蓋了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科學領域的會議文獻。這些學科包括: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文學、歷史學、公共衛生等領域。
xiaoxinsue 2006-06-03 10:35
二.如何利用三大檢索工具等資料庫檢索相關主題文獻

1.利用SCI、SSCI、A&HCI資料庫檢索相關主題文獻

(1) 通過往TOPIC檢索入口輸入檢索主題詞獲得相關主題文獻

(2) 通過往TOPIC檢索入口輸入檢索主題詞,然後對檢索結果進一步分析獲得相關主題文獻

(3) 通過往TOPIC和SOURCE TITLE檢索入口同時輸入檢索主題詞獲得相關主題文獻

例子:往TOPIC中輸入"nano*",同時往SOURCE TITLE 中輸入"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IMMOBILIZATION BIOTECHNOLOGY or 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or BIOMATERIALS or CELLULAR POLYMERS or DENTAL MATERIALS or JOURNAL OF BIOACTIVE AND COMPATIBLE POLYMERS or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POLYMER EDITION or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PPLICATIONS or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or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MEDICINE or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 利用上面的檢索式,可以檢索出SCI網路版2002年資料庫收錄"MATERIALS SCIENCE, BIOMATERIALS"類的文章102篇。

2.利用ISTP資料庫檢索相關主題文獻

可以通過TOPIC、SOURCE TITLE、CONFERENCE相結合的方式來檢索

3.利用Ei資料庫檢索相關主題文獻

例子:檢索醫學領域中含有 "pipe" 的文獻
如果僅僅用 "pipe" 檢索在所有欄位中檢索,會命中 4 萬多條記錄;即使同時限制在 TITLE 中檢索,結果也有 1 萬多條,數據冗餘太大。這時,可以考慮從學科的角度進行限制檢索:

先檢索到從 Ei Thesaurus 中檢索醫學類目:

Medicine : 461.6 , Medical care : 461.7 , Medical imaging : 461.1 , Medical problems ,

Medical supplies : 462.1 , Medical computing : 723.5 , Medical diagnosis , Medical ecation ,

Medical equipment , Medical monitoring : 462.2

利用 "Expert Search" : (461.1 wn CL OR 461.6 wn CL OR 461.7 wn CL OR 462.1 wn CL OR 723.5 wn CL) AND (pipe wn TI) 命中 500 多條記錄,因 723.5 類與計算機應用有關,命中記錄中有許多看不出是與醫學有關的,可以考慮將該類去掉檢索。結果就比較令人滿意。

4.利用 SCOPUS 資料庫檢索相關主題文獻

該資料庫提供了學科限制,因而相對容易。
三.如何利用三大檢索工具等資料庫檢索論文收錄情況
1.利用三大檢索工具等資料庫檢索單位 / 集體論文收錄情況
以清華大學為例
(1)利用 SCI 資料庫檢索單位 / 集體論文收錄情況

(tsinghua univ or tsing hua univ or qinghua univ or qing hua univ or 100084) same (peoples r china or beijing or bei jing)

(2)利用 ISTP 資料庫檢索單位 / 集體論文收錄情況

(tsinghua univ or tsing hua univ or qinghua univ or qing hua univ or 100084) same (peoples r china or beijing or bei jing)

(3)利用 Ei 資料庫檢索單位 / 集體論文收錄情況

利用作者索引或用復雜檢索,但效果均不好。

(4)利用 SCOPUS 資料庫檢索單位 / 集體論文收錄情況

AFFIL(100084 AND tsinghua)

(5)利用 CSSCI 、《中國期刊網》、《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檢索單位 / 集體論文收錄情況

三個資料庫均提供機構檢索入口,可以查找單位 / 集體論文收錄情況。
2.利用三大檢索工具等資料庫檢索個人論文收錄情況
以周遠翔老師的論文為例子 ( 見附錄 ) :
(1)利用 SCI 資料庫檢索個人論文收錄情況

作者的文獻 ( 文章或報告 ) 共有 104 篇,在這些文章中,他的合作者包括以下八人: N. Yoshimura, 關志成, H. Katoh, 嚴萍,梁曦東,李光范, M. Nifuku, Atsushi Satake

構建檢索式: (zhou yx or yunxiang z) and (Yoshimura n or guan zc or cheng g or Katoh h or yan p or ping y or liang xd or xidong l or li gf or guangfan l or Nifuku m or Satake a or Atsushi S)

在 AUTHOR 欄位中輸入上述檢索式,命中 9 條記錄。與作者提供的論文核對後發現:這 9 條記錄全是作者本人的論文。

還有幾篇文獻是作者單獨完成的,對於這些文獻,需要單獨處理。

(2)利用 ISTP 資料庫檢索個人論文收錄情況

與檢索 SCI 資料庫類似,用同樣的檢索式和同樣的方法即可。

在 AUTHOR 欄位中輸入上述檢索式,命中 14 條記錄。與作者提供的論文核對後發現:這 14 條記錄全是作者本人的論文。比作者事先查好的 12 篇還多 2 篇。

(3)利用 Ei 資料庫檢索個人論文收錄情況

在高級檢索中輸入 (Ei 資料庫作者標引與 SCI 有很大不同: Ei 一般要將姓和名寫全,而 SCI 是要求姓寫全,名用第一個字母 ) :

(zhou, y.x. wn AU OR zhou, yuanxiang wn AU OR yuanxiang, z. OR yuanxiang, zhou OR zhou, y.-x. wn AU OR zhou, yx wn AU) AND (Yoshimura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cheng, g wn AU OR guan, cheng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Katoh wn AU OR yan, p wn AU OR yan, ping wn AU OR ping, y. wn AU OR ping, yan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xidong, liang wn AU OR liang, xidong wn AU OR xidong, l.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guangfan, l. wn AU OR guangfan, li wn AU OR li, guangfan wn AU OR Nifuku wn AU OR Satake wn AU OR Atsushi wn AU)

命中 19 條記錄,這與讀者自己檢索的 27 條記錄相差 8 條。

後經檢查,發現漏檢的 8 條記錄中,有 7 條作者是 "zhou, y" ,有一條是 "zhou, yuanxing" 。所以,用上述檢索式會漏掉一部分記錄;因而我們應再修改一下檢索式:

把上述檢索式修改為: (zhou, y* wn AU OR yuanxiang, z. OR yuanxiang, zhou) AND (Yoshimura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cheng, g wn AU OR guan, cheng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Katoh wn AU OR yan, p wn AU OR yan, ping wn AU OR ping, y. wn AU OR ping, yan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xidong, liang wn AU OR liang, xidong wn AU OR xidong, l.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guangfan, l. wn AU OR guangfan, li wn AU OR li, guangfan wn AU OR Nifuku wn AU OR Satake wn AU OR Atsushi wn AU) 命中 34 條記錄,從中找出了作者有 27 篇文獻被 Ei 資料庫收錄。

需要說明的是:利用第一個檢索式基本上可以比較准確地檢索到作者的文獻。只所以利用第二個檢索式,是考慮到 Ei 資料庫在數據標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小的差錯,可以基本上沒有遺漏地檢索出作者所有被 Ei 資料庫收錄的文獻。

(4)利用 SCOPUS 資料庫檢索個人論文收錄情況

(5) 利用 CSSCI 、《中國期刊網》、《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檢索個人論文收錄情況

xiaoxinsue 2006-06-03 10:35
四.如何檢索論文被引用情況
1.檢索單位 / 集體論文被引用情況
(1)利用 SCI 、 SSCI 、 A&HCI 檢索論文被引用情況
從收錄的角度檢索,例子:

(tsinghua univ or tsing hua univ or qinghua univ or qing hua univ or 100084) same (peoples r china or beijing or bei jing)

(2)利用 SCOPUS 檢索論文被引用情況

(3)利用《中國期刊網》檢索論文被引用情況

備註: CSSCI 、《中國科技論文引文統計分析資料庫》均沒有提供按單位 / 集體檢索論文被引用情況的入口。
2.檢索個人論文被引用情況
(1) 利用SCI、SSCI、A&HCI檢索論文被引用情況 從收錄的角度檢索,例子:

(2) 利用SCOPUS檢索論文被引用情況

(3) 利用CSSCI、《中國科技論文引文統計分析資料庫》、《中國期刊網》檢索論文被引用情況

五.核心期刊投稿導引
1.期刊評價及評價工具
關於期刊評價,目前國內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是核心期刊評價法,二是期刊綜合評價梯度法。前者簡稱「 0/1 法則」,後者簡稱「綜合法則」。兩種法則都是以傳統的情報學文獻離散定律、引文分析定律等為理論依據的。只是「綜合法則」涵蓋了「 0/1 法則」,更加強調梯度的概念。 期刊評價的工具,國外以 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為代表,國內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為代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和《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是「0/1 法則」評價的結果,《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是「綜合法則」評價的結果。
2. 核心期刊的內涵及國內、國際核心期刊外延的界定
核心期刊的概念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某一學科中高水平、高影響力的期刊。不難看出,核心期刊有兩個主要特性:一是學科性,二是學術性。

一般情況下,核心期刊都是在某一個學科範圍內來界定的某一個學科的核心期刊,到另一個學科就不一定是核心期刊 ( 當然,綜合性學科的核心期刊,如 NATURE 、 SCIENCE 等例外 ) 。

核心期刊的學術性主要要是以期刊影響因子來測定的。關於影響因子,有兩種統計方法:一種是三年統計法,一種是中期統計法。按三年統計法得出的結果就是目前我們常說的影響因子 (IF: Impact Factor :某一種期刊在第三年得到的引文數與該刊前兩年的總論文數之比。 ) ,按中期統計法得出的結果叫 「 中期影響因子」(MIF: Median Impact Factor 某一種期刊的引文累計達到 1/2 時,引文數與此時的總論文數之比 ) 。
3.如何向國內、國際核心期刊投稿

投國際刊物,請參考 JCR( 包括科技版和社科版 ) ,選擇自己想要找的學科類目,按照影響因子排序,挑選適合的刊物。然後在《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網站查找刊物的地址或網站信息,登陸刊物的網站,查找在線投稿信息。

投國內刊物,請參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和《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從中選擇自己想要找的學科類別,然後按照影響力,挑選適合的刊物。投稿地址信息可以參考工具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也可以登錄「中國期刊網」,查找刊物的投稿信息。

在向核心期刊投稿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1)盡量不要投增刊。

(2) 單位署名要規范。寫清華大學要同時寫上 Beij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這在 SCI 中尤其要注意。

六.SCI 收錄期刊
SCI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3500種。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准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SCI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ISI所謂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報道這些成果的文獻大量地被其它文獻引用。為此,作為一部檢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檢索工具通過主題或分類途徑檢索文獻的常規做法,而設置了獨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即通過先期的文獻被當前文獻的引用,來說明文獻之間的相關性及先前文獻對當前文獻的影響力。

SCI 以上做法上的特點,使得 SCI 不僅作為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成為科研評價和的一種依據。科研機構被 SCI 收錄的論文總量,反映整個機構的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 SCI 收錄的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反映他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

SCI 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碟版及聯機資料庫,現在還發行了互聯網上 Web 版資料庫。個人通過網路就可以對 sci 期刊目錄進行搜索和查找,相關鏈接如下:

SCI 收錄期刊 ( 按字母 ) :

http://www.isinet.com/cgi-bin/jrnlst/jlresults.cgi?PC=K

SCI 收錄期刊 ( 按分類 ) :

http://www.isinet.com/cgi-bin/jrnlst/jlsubcatg.cgi?PC=K

七.EI 投稿指南
為了適應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國科技工作者向 EI 收錄期刊投稿提供方便,本指南收集了 EI 收錄的科技期刊中近 1900 余種刊物的最新投稿信息,其中包括通信地址、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和網站的網址等。

使用說明
(1) 本目錄按中國科學院圖書分類法排列。

(2)各來源期刊款目的著錄格式如下:

375C0005 ① ISSN 0306-4573 ②

Information Processing&Management. ③

1963. 6/yr ④ Editor-in-chief:Tefko Saracevic,School of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tudies Rutgers University 4

Huntington Street New Brunswick,NJ 08903 USA. ⑤

E-mail:[email protected]

http://www.elsevier.nl/inca/publications/store/2/4/4/ ⑥

《信息處理與管理》刊載信息處理、傳播、儲存、利用、檢索和管理,包括: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在圖書館信息工作中的應用以及信息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論文、評論和簡訊。 ⑦

註: ① 中圖公司報刊刊號 ② 國際標准刊號 ③ 刊名 ④ 創刊年及出版周期(或全年期數) ⑤ 編委或編輯部或出版機構名稱、地址、電話、傳真 ⑥ 電子郵件地址和網址 ⑦ 譯名和內容簡介(中文或英文)

(3)指南中部分縮寫解釋

ISSN: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國際標准刊號 Pub:Publisher 出版者

⑨ MathSciNet資料庫有什麼特點

  • MathSciNet資料庫簡介

美國數學會出版的《數學評論》(Mathematical Reviews)是一份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檢索刊物,享有極高聲譽。《數學評論》的網路版MathSciNet己成為數學及相關領域科研工作者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數學評論》(Mathematical Reviews)創刊號於1940年1月份發行,創刊號包含有2120條評論,分11個類別:歷史、基礎、代數、數論、群論、分析、拓撲、幾何、數值方法及圖解法、力學以及數學物理。目前收錄的文獻己發展到涉及數學、統計學、工程學、物理學、經濟學、生物學、運籌學、計算機科學中的應用等,數據來源於期刊、圖書、會議錄、文集和預印本等。美國數學會期刊編輯部直接聘請的世界各地近12000位評論員,對來自全世界250多家專業出版社的2100多種期刊、500餘種數圖書,以及相關學術會議進行評論。

目前,MathSciNet含有300多萬條記錄,資料庫每年會增加10萬多條新記錄。MathSciNet已成為檢索世界領域數學及相關學科文獻最重要的工具。全球現有超過2000個學術單位通過集團訂購方式在使用MathSciNet。

[1]隆茜. SCIE和MathSciNet資料庫的引文檢索對比分析[J]. 圖書館學刊,2009,01:110-112.

  • MathSciNet對科研人員的幫助

MathSciNet以高質量的引文及文章評論,使其遠超其他全文類外文資料庫,成為數學及相關學科科研人員使用量最高的資料庫;根據清華大學圖書館曾曉牧館員對科研人員文獻使用訪談結論2,MathSciNet對科研人員來說,有著極其顯著的特色及優勢:

  • 收錄的數學及相關學科文獻非常全面

  • 很多文章有同行評論(Review),可方便快速地了解海量文章的價值

  • 可了解同行對自己已發文章的評論

[2]曾曉牧,林佳. 基於學科有效信息行為的學科服務實踐——以清華大學數學學科為例[J]. 大學圖書 館學報,2014,03:85-90.

  • MathSciNet對圖書館館員中的幫助

以數學學科為例,圖書館館員在對科研人員最h指數評價的時候,需要調出每位科研人員在SCIE中的論文,由於SCIE無法區別同名作者,難免出現誤判、遺漏的現象;MathSciNet的MR Author ID可協助圖書館員快速確定數學工作者的SCIE論文3。

MathSciNet中的作者都是唯一確定的,它為每一位作者都創建了作者檔案(Author Profiles),包括MR Author ID號、作者發表文章、合作者發表論文、文章被引用統計等內容;MathSciNet收錄了數學領域的所有期刊,而SCIE僅收錄有數學領域的核心期刊,因此MathSciNet的論文是覆蓋SCIE數學領域的論文。

[3]王新霞. MathSciNet資料庫及其在h指數中的應用[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06:126-127.

⑩ 關於資料庫的書是不是清華大學出的比較好

我覺得不能簡單地說哪個出版社出得書好,雖然我一直比較喜歡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的計算機類的書,因為他們的書寫的比較淺顯易懂,不像上學時用的教科書,好多都是填鴨式的理論說教;
要根據你的目的去選書:
如果想考資料庫工程師,那就必須多看理論方面的,有《資料庫系統概論》清華大學 史嘉權
如果偏於實用,就是做網站或者程序的時候寫一些訪問資料庫的代碼,可以選《程序員的SQL金典》(SQL Server方面)—寫給程序員的資料庫寶典,楊中科;
綜合類的:DBA,資料庫初學者,程序員都可以用的有
《SQL.Server.2008寶典》劉智勇、劉徑舟,電子工業出版社;
《SQL.Server.2008編程入門經典(第3版)》Robert Vieria (美)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這個看起來更是深入淺出;
以上都是關於SQL Server的,Oracle方面我了解的不多;
《ORACLE.10G入門與實踐》林慧龔濤 中國鐵道工業出版社出版
資料庫綜合類的(包括SQL Server 、Oracle、DB2等主流資料庫):
《SQL.Cookbook》Antbony Molinaro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偏重於資料庫的實際操作;
《SQL寶典》人民郵電出版社,這個比較全,入門了以後可以做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