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小菜蛾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小菜蛾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7-09 15:01:39

㈠ 蔬菜生蟲子怎麼辦

在作物種植過程中,有病蟲害發生,就要施用農葯。

不同農作物在不同季節的最佳打葯時間是有些差別的,例如對於大棚里的黃瓜來說,一般來說,在夏秋高溫季節,農葯施用的最佳時間應選在晴天上午9時左右和下午4時以後。上午9點左右,一般露水已干,溫度還不太高,同時又是病蟲活動最旺盛的時間,此時用葯效果好。

下午4時以後,光線漸弱,溫度漸低,夜出性害蟲(粉虱、薊馬)開始活躍,在這個時候噴葯,同樣有較高的殺菌滅蟲效果。實踐證明,夏季噴農葯,無論是對糧食作物、蔬菜作物、經濟作物,還是果樹等,都應在上午8至10點、下午5點前後為最佳時間。

(1)小菜蛾資料庫擴展閱讀

農葯使用者不得使用禁用的農葯。」專家強調,標簽標注安全間隔期的農葯,在農產品收獲前應當按照安全間隔期的要求停止使用。劇毒、高毒農葯不得用於防治衛生害蟲,不得用於蔬菜、瓜果、茶葉、菌類、中草葯材的生產,不得用於水生植物的病蟲害防治。

專家認為,農葯經登記後可在哪些指定作物上使用,以及每一種農葯如何使用都是有規定的,包括允許使用的作物、農葯品種和劑型、使用時間、使用方法、使用次數、使用量、使用間隔期、安全間隔期等。

㈡ 農業昆蟲學習題

一、填空題(共 20 題,每題 2 分)
1 、植物檢疫的作用在於 一是防止將檢疫對象由國外傳入和由國內傳出;
二是將其限制、封鎖在一定范圍內,防止傳播蔓延,並採取措施徹底肅清。
2 、防治地下害蟲常用的施葯方法是 毒餌、 撒毒土 葯液灌根、種子處理。
3 、經濟閾值是指 採取防治措施防止害蟲增長到經濟危害水平時的密度。
4 、利用發育進度預測害蟲發生期時,當 某蟲態數量 出現百分率達到 16% 時稱為 該蟲態始盛期 ,達到 50% 時為高峰期,達到 84% 為盛末期。
5 、我國為害最嚴重的儲糧害蟲有 玉米螟、米象、谷蠹、麥蛾等 它們都屬 初期性 倉蟲。
6 、倉庫害蟲種群系統的特點有 耐乾性強;對溫度的適應能力比一般昆蟲略差;耐飢力強;繁殖力強。
7、植物檢疫對象是指 主要靠人為力量而傳播的危險性病、蟲、雜草;對農業生產威脅很大,能造成經濟上的嚴重損失;僅在局部地區發生。
8、「 IPM 」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於 允許害蟲在經濟損失水平以下繼續存在;以生態系統為管理單位;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強調各種防治措施的優化組合;提倡多學科協調攻關。
9、 在制定害蟲的防治指標時,一般要考慮的幾個方面是 蟲口密度、作物品種與生育期、天敵數量與作用、農葯和防治費用、產品價格等。
10 、突背蔗龜成蟲大量出土的條件是 翅色變黑 ,天氣悶熱無風,降雨。
11 、黑色蔗龜是 圍田 蔗區為害的主要種類,其成蟲 為害甘蔗的 幼苗基部 近種苗處,所造成的損失較幼蟲 大 。
12 、柑桔木 虱 的為害可分為 4 , 5 月春梢時期 為害和 秋梢新葉期 為害,在有黃龍病的果園以 木 虱 為害損失較嚴重。
13 、柑桔全爪蟎在樹冠上的分布規律是 聚集分布 樹冠外層的蟲口密度比內層大。
14 、星天牛幼蟲在柑桔上主要為害成年樹的 主幹基部和主幹, 可見害枝 而光盾綠天牛的為害特點是 幼蟲主要為害枝條。
15 、黃曲條跳甲的防治應當 抓苗期、保苗,較好的葯劑和施葯方式是 苗期辛硫磷 500 倍液噴施。
16 、柑桔木虱屬 同翅 目 木 虱 科, 是 柑桔黃龍 病的傳播媒介。
17 、柑桔全爪蟎 發生的 2 個高峰期是 春季 和 秋季 。
18 、為害芒果新梢的主要害蟲是 芒果癭蚊 和 芒果黃線尾夜蛾。
19 、我國南方十字花科蔬菜上害蟲主要有 小菜蛾、菜青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煙粉 虱 、蚜蟲等
20 、蔬菜上為害較重的蚜蟲主要有 菜蚜、瓜 蚜 、豆 蚜 。

二、判斷題(共 10 題,每題 1 分)
1 、玉米對玉米螟的抗性在生長後期比前期更強。( ╳ )
2 、倉庫害蟲比一般害蟲較耐高溫。( √ )
3 、水稻孕穗期有利於稻癭蚊為害。( ╳ )
4 、大風雨能降低蟎類的種群數量。( √ )
5 、在柑桔 春梢期不用 防治柑桔潛葉 蛾 。( √ )
6 、黃曲條跳甲成蟲為害寄主葉片,幼蟲為害根部。( √ )
7 、 桔全爪蟎 的為害造成黑果皮。( ╳ )
8 、菜粉蝶主要為害十字花科蔬菜。( √ )
9 、黑色 蔗 龜在圍田區 為害較 嚴重。( √ )
10 、褐稻 虱 和白背飛虱可作遠距離遷飛。( ╳ )

三、寫出下列害蟲中文名或拉丁文學名(共 10 題,每題 1 分)
1 、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 ( Walker )
2 、柑桔木虱: Diaphorina citri (Kuway)
3 、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Pottemberg
4 、玉米象: 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
5 、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
6 、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二化螟
7 、 Sesamia inferens (Walker) :大螟
8 、 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ier): 麥蛾
9 、 Pieris rapae (Linnae) :菜粉蝶
10 、 Predenia liture (Fabricius) :斜紋夜蛾

四、問答題( 1 、 2 題每題 5 分, 3 、 4 、 5 題每題 10 分,共 40 分)
1 、簡述倉庫害蟲的主要綜合措施。
( 1 )、植物檢疫
( 2 )、清潔衛生:清潔,消毒,改造,隔離
( 3 )、機械防治:風車除蟲,篩子除蟲,壓蓋糧面防治麥蛾,抗蟲糧袋,誘蟲竹筒
( 4 )、物理防治:高溫,低溫,缺氧保管,電離輻射,利用光能滅蟲
( 5 )、化學防治:葯劑噴撒防蟲帶,空倉及器材的葯劑消毒,穀物保護劑的應用,毒氣熏蒸
( 6 )、生物防治:微生物,性引誘劑,生長調劑,生長抑制劑,天敵昆蟲

2 、簡述稻飛虱遷飛的主要依據。
同期突增、突減,高空網捕,標記釋放回收,卵巢發育進度分析,異地蟲源同質分析等。

3 、為什麼說綜合防治是害蟲防治發展的必然趨勢?
答案要點:害蟲綜合防治的定義與特點,「 3R 」問題的產生,「 IPM 」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等方面闡述。

4 、簡述荔枝蛀蒂蟲的生物學習性和防治方法。
生物學習性
年發生世代:廣州 11 代,福州 8-9 代,世代重疊嚴重。
越冬蟲態:幼蟲或蛹
習性:成蟲在夜間羽化、交配、產卵,喜在蔭蔽、潮濕、通風透光差的果園產卵,具明顯的趨果性和趨嫩性;產卵部位:幼果中下部、果實成熟前在果肩附近龜裂縫間,葉片中脈附近、嫩梢小葉柄與復葉柄間;初孵幼蟲蛀入植物組織中,整個取食期均在蛀道內,至老熟時才出來結繭化蛹。化蛹在樹冠葉片上或在枯枝落葉上。
為害部位:葉片—中脈;花穗、嫩梢—木質部;幼果—果核;近成熟和成熟果—果蒂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法:
結合科學栽培管理,控制冬梢抽發,壓低蟲源
及時剪除陰枝、病蟲枝,枯枝,增強果園通風透光性
葯劑防治:
阿維菌素 2000-3000 倍 機油乳劑 200-400 倍 苦楝素
48% 樂斯本 800-1000 倍 10% 滅百可 2000 倍 25% 喹硫磷乳油 800 倍等
應把握在成蟲羽化始盛期(羽化率 30% 左右)開始噴葯

5 、簡述對粉虱類害蟲的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
斷:針對粉虱在我國北方保護地越冬的特性,在秋季種植粉虱不喜歡的芹菜、生菜、韭菜等,從越冬環節切斷其生活史。
清:冬春季進行清除殘株、雜草和熏蒸成蟲,培育無蟲苗
寄:創造條件,應用寄生蜂控制其為害
壓:在果菜生長前期,施用高效低毒殺蟲劑壓低蟲口基數
農業防治:
嚴格控制煙粉虱侵入保護栽培地
種植健全幼苗,全面控制其發生發展
保護栽培地內外,作物收獲後,要清除落葉殘株,及時除草,以消滅蟲源。
注意搞好田間衛生,整枝整下的腋芽、葉子、殘枝等一定要帶出溫室外,集中銷毀。
加強檢疫:
嚴格檢查調撥的幼苗植株,防止其分布區域的繼續擴大。
生物防治:
釋放草蛉:每畝釋放中華草蛉卵 9 萬、 6 萬和 3 萬時,蟲口減退率分別為 83.5% 、 72.3% 和 68.2% 。釋放麗蚜小蜂;當粉虱在番茄上達 0.5/ 株時,每隔兩周釋放 1 次,共 3 次釋放麗蚜小蜂 15 頭 / 株。
化學防治:
防治適期 粉虱類體表有一層蠟質,抗葯力強,多種葯劑對卵幾乎無效,因此初見為害時立即防治。
輪換用葯,防止抗性產生

㈢ 非轉基因是什麼意思

  • 非轉基因,即不是轉基因

  • 非轉基因大豆是通過自然界優勝劣汰選擇基因的變化。從而消除了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可能造成的潛在危害。長期食用,安全可靠。

    2013年黑龍江非轉基因大豆產業遇危機,據有關專家判斷,如果不採取拯救措施,用不了幾年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可能消亡。

  • 市場轉換

    世界上最好的大豆生產在中國東北地區(非轉基因),價格很高,中國把這些大豆出口到美國,這些錢再從美國進口美國大豆,轉基因大豆由於產量大所以很便宜,而且出油量也很高,這樣回到中國的大豆數量就變成原來的3~4倍,主要做成大豆油,價格便宜。

    市場歡迎率

    在英國和日本,95%以上的人都不接受轉基因食品,是轉基因的要明顯標出來,而且價格特別便宜,但是也沒有什麼人買。

    市場現狀

    由於「洋大豆」大量進口等原因,中國大豆產業正面臨嚴重危機,黑龍江省九成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虧損停產。據有關專家判斷,如果不採取拯救措施,用不了幾年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可能消亡。大豆如果完全依賴進口,給中國糧油、飼料、農副產品價格帶來的影響不可估量。

    在農民棄種大豆的同時, 。據黑龍江省大豆協會統計,全省油脂加工企業日加工能力200噸以上的有88家,年加工產能在1450萬噸左右,但現有九成以上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都已停產,實際加工量只有200萬噸左右,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已經到了「集體倒閉」的邊緣。

  • 想知道什麼叫做非轉基因,即不是轉基因,要先了解轉基因

  • 兩者區別:

    非轉基因就是中國沿用幾千年來優選出來的種子,種出來的作物!

    什麼是轉基因?
    轉基因作物通過生物技術,將某個(或幾個)基因從生物體中分離出來,之後植入另一種生物體內,從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狀的生物。例如科學家認為北極魚體內某個基因有防凍作用,於是將它提取出來,再植入蕃茄之內,製造新品種的耐寒蕃茄,就是轉基因生物。含有轉基因生物成份的食品稱為轉基因食物。

    基因作物通過生物技術,將某個(或幾個)基因從生物體中分離出來,之後植入另一種生物體內,從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狀的生物。如Bt轉基因水稻是指將土壤中某種菌的抗蟲基因轉到水稻中,使得水稻具有抗蟲的性狀。到現在為止,轉基因食物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安全性尚無定論。

    轉基因生物具有外來的基因,對大自然生態系統來說是全新品種,若釋放到環境,會改變物種間的競爭關系,破壞原有自然生態平衡,導致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轉基因生物會在自然界中自我繁殖,並和其近親品種雜交,從而使得外來基因在自然中以不可控制方式傳播,造成不可挽回的基因污染。

    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對環境和健康影響的科學研究

    2010年5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經過長達10多年的田間跟蹤試驗發現轉基因棉田的盲蝽蟓數量日益增加,成為棉鈴蟲以外的又一種棉花的主要害蟲。該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雜志上。

    2008年11月,義大利國家食品與營養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食用轉基因玉米後小白鼠的免疫系統出現影響。該研究結果發表於《農業與食品化學》雜志上。

    2007年10月,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環境科學家發現,大面積種植各種轉基因玉米可能會對水生生態系統造成影響。該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雜志上。

    2005年11月,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研究顯示,一項持續4個星期的實驗表明,被餵食了轉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產生了炎症,小白鼠發生過敏反應,並對其他過敏原更加敏感。該研究結果發表於《農業與食品化學》雜志上。

    轉基因作物和食品污染事件一覽

    2010年,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發現違法的轉基因稻種、大米和米製品在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廣東的市場上流通。

    2009年,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發現海南省存在違法種植轉基因木瓜的現象。

    2008年,比利時油菜田被轉基因作物污染。

    2006年,拜耳公司未獲批準的轉基因稻米在全球32個國家被相繼發現(包括中國),估計全球因此污染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7-12億美元(約為55-95億人民幣)。

    2006年,綠色和平在廣州的超市發現違法轉基因大米;在銷往北京、廣州和香港的亨氏嬰兒食品中也發現同樣的轉基因成分。

    2006年9月至2008年,在中國出口到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米製品中也發現了這種轉基因稻米成分。

    2005年,綠色和平發現違法轉基因抗蟲水稻在湖北大面積種植。

    2001年,《自然》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報道墨西哥的地方品種受到轉基因玉米的污染。

    2003年,在墨西哥的多個州包括都發現了污染,甚至有證據表明有一些本地品種被四種以上的轉基因玉米污染。

    2000年,一種名為「星聯」的轉基因玉米在人類食品中被發現,由於這種轉基因玉米可能導致過敏而只被批准作為動物飼料。為了回收市場上可能含有星聯玉米的300多種食品,相關公司支付了約10億美元。

  • 關於轉基因

    轉基因技術的理論基礎來源於進化論衍生來的分子生物學。基因片段的來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體基因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轉入特定生物中,與其本身的基因組進行重組,再從重組體中進行數代的人工選育,從而獲得具有穩定表現特定的遺傳性狀的個體。該技術可以使重組生物增加人們所期望的新性狀,培育出新品種。

    「轉基因」這個在全球承受無盡爭議的詞彙,成為2014年「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科技熱詞之一。而爭議的關鍵在於人類是否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已經可以代替上帝改造自然。畢竟人類曾經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2015年1月13日,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一項法令,允許歐盟成員國根據各自情況選擇批准、禁止或限制在本國種植轉基因作物。該法令還將提交歐洲理事會,如一切順利將於今春生效。

  • 技術目的

    (1)提取目的基因 從生物有機體復雜的基因組中,分離出帶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或者人工合成目的基因,或從基因文庫中提取相應的基因片段和PCR技術進行目的基因的增殖。

    (2) 將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在細胞外, 將帶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通過剪切、粘合連接到能夠自我復制並具有多個選擇性標記的運輸載體分子(通常有質粒、T4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上, 形成重組DNA分子。

    (3) 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將重組DNA分子注入到受體細胞(亦稱宿主細胞或寄主細胞) ,將帶有重組體的細胞擴增,獲得大量的細胞繁殖體。

    (4) 目的基因的篩選 從大量的細胞繁殖群體中,通過相應的試劑篩選出具有重組DNA分子的重組細胞。

    (5) 目的基因的表達 將得到的重組細胞,進行大量的增殖,得到相應表達的功能蛋白,表現出預想的特性,達到人們的要求。

  • 鑒別方法

    人工轉基因技術和人工雜交技術是兩個概念,植物雜交技術是自體基因重組過程,不改變繁殖特性,但有組合優質基因的幾率,基本不會產生變異基因,即沒有剝奪其基本特性的作物。它可通過原生質體之間的融合、細胞自體細胞重組、自體遺傳物質自由組合轉移、自體染色體工程技術獲得,不改變植物的遺傳特性,可以提高優質率水平,從而培育出高產、優質、抗病毒、抗蟲、抗寒、抗旱、抗澇、抗鹽鹼、等的作物新品種。

    人工雜交技術可分為植物雜交和雜交畜牧,植物雜交是指近緣種間的有性繁殖,嫁接不屬於此列。利用體細胞雜交技術可以做到遠緣的雜交(比如紫菜甘藍、番茄馬鈴薯)。

    雜交畜牧是指兩個不同近交系之間,優質品種的雌雄畜牧進行有計劃的交配,雜交所產生的第一代動物,具有兩親本遺傳的優質特性,用於改良家畜品質,有著正常的生長周期和正常繁殖能力的畜牧品種。

    自從人類耕種作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作物的遺傳改良。過去的幾千年裡農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對自然突變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體的選擇和利用,通過隨機和自然的方式來積累優良基因。遺傳學創立後近百年的動植物育種則是採用人工雜交的方法,進行優良基因的重組和外源基因的導入而實現遺傳改良。

    因此,人工轉基因技術與傳統技術有著同樣的目的,其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但在基因轉移的范圍和效率上,人工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兩點重要區別。

    第一,傳統技術一般只能在生物種內個體間實現基因轉移,而人工轉基因技術所轉移的基因則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系的限制。

    第二,傳統的雜交和選擇技術一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所轉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確地對某個基因進行操作和選擇,對後代的表現預見性較差。而人工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一般是經過明確定義的基因,功能清楚,後代表現可准確預期。

    因此,人工轉基因技術是對傳統技術的發展和補充。將兩者緊密結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動植物品種改良的效率。

  • 應用領域

    目前,轉基因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醫葯、工業、農業、環保、能源、新材料等領域 。

    葯物領域

    目前已有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胰島素和基因工程干擾素等葯物。其使用基因拼接技術或DNA重組技術(即轉基因技術),指按照人們的意願,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產生出人類需要的基因產物,以此生產出的葯物原料和葯品。

    基因工程疫苗

    使用DNA重組生物技術,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遺傳物質定向插入細菌、酵母菌或哺乳動物細胞中,使之充分表達,經純化後而製得的疫苗。應用基因工程技術能制出不含感染性物質的亞單位疫苗、穩定的減毒疫苗及能預防多種疾病的多價疫苗。

    已經商業化使用的部分基因工程疫苗:

    乙肝疫苗、丙肝疫苗、百日咳基因工程疫苗、狂犬病基因工程滅活疫苗、腸道病毒71型基因工程疫苗、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基因工程疫苗、輪狀病基因工程疫苗、Asia Ⅰ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感染表位重組蛋白疫苗、弓形蟲基因工程疫苗、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基因工程疫苗等。

    基因工程胰島素

    在2013年舉辦的第七屆聯合國糖尿病日主題活動上,與會專家指出「中國目前糖尿病患者數達1.14億,全球的1/3」。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所以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以注射胰島素的方式補充人體內胰島素。要獲得胰島素,最初只能從牛和豬的胰臟中提取。但是,每100千克動物胰腺只能提取出4-5克胰島素,產量低,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

    1980年代初,美國一家公司通過轉基因技術實現了人體胰島素的工業生產。其原理是,將人的基因中負責表達胰島素的那一段「剪切」下來,轉入大腸桿菌或者酵母菌里,通過後者的快速增殖達到人體胰島素的大量生產。全球大多數糖尿病人才得到了很好的胰島素治療。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產業化案例:

    國家衛計委2013年7月26日公布,全球3.5億乙肝病毒攜帶者中有近1億中國人,全球每年大約70萬病毒性肝炎相關死亡人群中我國占近半。我國乙肝報告病例多年來居所有法定傳染病的首位,約占總傳染病總數的1/3。

    20世紀80年代,轉基因乙肝疫苗被研製成功。其原理是,將乙肝病毒基因中負責表達表面抗原的那一段「剪切」下來,轉入酵母菌里。被轉入乙肝病毒基因的酵母菌生長時,就會生產出乙肝表面抗原。而酵母菌是一種能快速生長繁殖的生物,於是乙肝表面抗原就被大量生產出來。這種疫苗技術1994年被引進中國,隨後建成了兩條生產線。1997年9月1日衛生部以衛葯發(1997)第57號文下達了《關於基因乙肝疫苗取代血源性乙肝疫苗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1998年1月起停止陽性血漿的採集;已採集的陽性血漿1998年上半年允許投料生產;合格血源乙肝疫苗使用期限截止於2000年底。2001年以後全部使用高安全性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21]

    同年,利用酵母菌的轉基因乙肝疫苗被正式批准生產。從此,乙肝疫苗終於得以大量生產,中國政府也開始著手給兒童免費接種、甚至免費補種乙肝疫苗。2009至2011年,我國開展了15歲以下人群免費補種乙肝疫苗工作,共補種6800萬餘人。全面、免費疫苗接種的開展,使我國5歲以下兒童慢性乙肝感染率降至1%以下;我國每年乙肝新發感染者人數也降到了10萬。根據衛計委的數據,1992年至2009年,全國預防了8000萬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減少了近2000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減少肝硬化、肝癌等引起的死亡430萬人。[22]

    食品領域

    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農作物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性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方面向人類所需要的目標轉變,從而得到轉基因農作物。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作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以及喂養家畜得到的衍生食品,在廣義上都可以稱為轉基因食品。因其安全性被廣泛質疑,國際社會對其尚存有很大爭議。

    它的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真正的商業化是近十年的事。90年代初,市場上第一個轉基因食品出現在美國,是一種保鮮番茄,這項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國研究成功的,但英國人沒敢將其商業化,美國人便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讓保守的英國人後悔不迭。此後,轉基因食品一發不可收。據統計,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確定的轉基因品種已有43種。

    如常見的農作物轉入Bt(蘇雲金芽孢桿菌)基因和Ht基因。Bt基因編碼的是蘇雲金芽胞桿菌分泌的一種對鱗翅目鞘翅目昆蟲(比如小菜蛾)有毒的蛋白質,攜帶有Bt基因的農作物在生長時亦能自己產生這種毒性蛋白,因此不需要使用農葯,靠農作物自身殺蟲。這種毒蛋白只對蟲子有效,尚未證據顯示其對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有致毒致敏作用;Ht基因又叫抗除草劑基因,它指導的蛋白質能夠在植物體內分解除草劑物質,使植物獲得抵抗高濃度除草劑的能力。因此在田間噴灑除草劑之後,雜草會因為對除草劑的抵抗力不足而被殺死,而農作物得以正常存活。相對於非轉基因農作物使用機械來除草,種植轉Ht基因的農作物更加經濟。

  • 發展前景

    自1996年首例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應用以來,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轉基因技術作為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跟進,並呈現以下發展態勢:

    一是品種培育速度加快。隨著生命科學、基因組學、信息學等學科的發展,轉基因技術研究日新月異,研究手段、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基因克隆技術突飛猛進,一些新基因、新性狀和新產品不斷涌現。品種培育呈代際特徵,全球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已從抗蟲和抗除草劑等第一代產品,向改善營養品質和提高產量的第二代產品,以及工業、醫葯和生物反應器等第三代產品轉變,多基因聚合的復合性狀正成為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點。

    二是產業化應用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個國家批准了24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應用。以轉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為代表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由1996年的2550萬畝發展到2009年的20億畝,14年間增長了79倍。

    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種植國,2009年種植面積9.6億畝;其次是巴西,3.21億畝;阿根廷,3.195億畝;印度,1.26億畝;加拿大,1.23億畝;中國,5550萬畝;巴拉圭,3300萬畝;南非,3150萬畝。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來,美國先後批准了6個抗除草劑和葯用轉基因水稻、伊朗批准了1個轉基因抗蟲水稻商業化種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哥倫比亞4國批准了轉基因水稻進口,允許食用。

    三是生態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累計收益高達440億美元,累計減少殺蟲劑使用35.9萬噸。2008年,全球轉基因產品市場價值達到75億美元。

  • 2009年11月27日,農業部批准了「華恢1號」、「Bt汕優63」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BVLA430101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兩個產品分別限在湖北省和山東省生產應用。獲得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及其同事。這是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書,也是全球首次為轉基因主糧發放安全證書。但是,有關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消息引來了各種擔憂,也引起了部分網民的強烈反對。

  • 中國於2000年8月8日簽署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國務院於2005年4月27日批准了該議定書,中國正式成為締約方。議定書的目標是保證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安全性,盡量減少其潛在的對生物多樣性和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損害,在缺乏足夠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可對他國試圖入境的轉基因生物及產品採取嚴格的限制與禁入措施。

  • 該公約的第23條規定,對轉基因生物要進行嚴格的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增加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應在決策過程中徵求公眾意見,向公眾通報結果。

  • 隨著轉基因問題日益成為熱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轉基因,但是同時也出現了關於轉基因的諸多爭議。

  • 許多文章和書籍(例如《生化超限戰:轉基因食品和疫苗的陰謀》)是反對轉基因的代表作之一。甚至有反對派把支持轉基因者說成了一種原教旨主義的歇斯底里。來自於支持和反對轉基因技術的聲音在科技原理、監控和意識形態范疇尚存在巨大紛爭。

  • 主要影響

    生態系統

    減少溫室氣體排量

    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發布2012轉基因作物年度發展報告

    《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 2012》,指出2012年發展中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幅首次超過發達國家,並認為發展轉基因作物可減少溫室氣體排量。

    ISAAA在年度報告中分析了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影響。報告指出,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節約了相當於47300公斤的殺蟲劑,高產的轉基因作物節省了相當於1.09億公頃的耕地,同時其效果相當於減少了約230億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通常,種植轉基因作物不需要大面積野外田間耕作。減少耕作能使土壤中保留更多的殘留物,從而在土壤中捕獲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此外,較少的田間作業也必然降低燃料消耗和隨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23]

    轉基因作物因為是人工製造的品種,我們可以把這些品種,看作為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外來種。一般說來,外來物種對環境或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或危險會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有時需10年的時間,或更長的時間。轉基因作物商品化種植至今最長也就是5~6年的時間,一些潛在風險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不一定能表現出來。可是有些風險在實驗室水平上已經證實。如Mikkelsen等證實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劑基因可以通過基因流在一次雜交、一次回交的過程已轉到其野生近緣種中(Mikkelsen et al., 1996)。

    對於農田生態系統(Agro-ecosystem),同樣存在各種風險,例如:

    導致殺蟲劑用量增加(抗性的選擇和轉運到可相容的其它植物中)

    產生新的農田雜草(基因流和雜交)

    轉基因植物自身變為雜草(插入性狀的競爭)

    產生新的病毒(不同病毒基因組和轉基因作物的病毒外殼蛋白的重組)

    產生新的作物害蟲

    對非目標生物的傷害(食草動物的誤食)

    動物影響

    【真相】這個流言來源於2010年4月16日《俄羅斯之聲》(一個俄羅斯的電台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俄羅斯科學家證實轉基因食物是有害的》。

    此文主要介紹了俄羅斯科學院生態與進化研究所研究人員Alexey Surov的一項研究結果。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坎貝爾倉鼠分為四組,都喂給它們常規的食物。不同的是,一組的食物不添加任何東西,一組添加非轉基因大豆,另一組添加轉基因大豆,最後一組則添加更多的轉基因大豆。結果發現,食用轉基因大豆的那些倉鼠,他們的後代相比對照組,在生長速度和性成熟速度上都要慢,並且部分倉鼠失去了生育能力;此外,在第三代的倉鼠中還發現了嘴裡長毛的畸形。

    那麼,這個研究結論究竟有多可靠呢?

    首先,這項研究結果並沒有正式發表在科學雜志上。我們檢索了絕大部分重要的科學資料庫(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重要的科學文獻),都未能找到與Alexey Surov博士這項研究相關的論文。在著名的反轉基因專家、國際暢銷書《種子的欺騙》(這是一本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最暢銷的書籍。——《生態學雜志》)的作者Jeffrey Smith發表於2010年4月20日的一篇網路文章里,看到了關於這項研究更為詳細的描述。

    Jeffrey Smith的文章特別提及Alexey Surov的這項研究預計將於3個月後(也就是7月份)發表。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看到這項研究結果的論文。我們無法猜測論文沒有發表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通過「同行評議」機制的論文結論是不足信的。同時,作為一位科學工作者,在實驗結果尚未發表時,就向媒體透露所謂的「科學結論」,也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Alexey Surov的另一篇文章《一種新的器官異位:一些嚙齒動物口腔中的毛發》 [3]於2009年發表於俄國國內雜志《Doklady Biological Sciences》。文章中描述了實驗室飼養的倉鼠口中長出毛發的發現,並對毛發的生長分布、成分等作了介紹。在文末,作者並沒有發現確切的原因,而是猜測說「可能是實驗室飼養倉鼠用的大豆等食物中的含有的轉基因成分或者是污染物質引起的」。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偶然的觀察結果,而文章也並沒有對產生這種畸形的原因進行考察,也就不能得出是轉基因食物導致這種畸形的結論。

  • 批准作物

  • 截至2013年9月,我國批准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並在有效期內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准商業化種植。證書的發放是根據研發人的申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評審,經部級聯席會議討論通過後批準的,有效期一般為五年。證書的批准信息已經在農業部相關網站上公布,各批次的批准情況都可以查詢。

  • 取得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一般只用於科研,並不能馬上進行商業化種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要求,轉基因作物還需要取得品種審定證書、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才能進入商業化種植。截至2013年9月,轉基因水稻和轉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種子法規定的審批,沒有商業化種植。而之前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番茄和甜椒的轉基因品種,已因為無明顯優勢而被市場淘汰,現證書已過期。

  • 綜上所述,非轉基因即沒有轉基因,是在沒有經過轉基因技術操作的個體修飾詞。

  • 同時,《非轉基因》是也一款Android平台的應用。轉基因技術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於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的可遺傳的修飾,這一技術稱之為轉基因技術。非轉基因則是不含轉基因成份或沒有經過轉基因的操作。非轉基因網為您提供轉基因危害信息、非轉基因食品指南,行業資訊等。另外本軟體還帶有周邊定位功能,用戶可以快速尋找到周邊的餐廳美食、商場超市、停車服務等信息,讓用戶更方便的體驗移動生活服務平台。溫馨提示:應用中「關於我們」及「服務」欄目都有熱線直撥功能!在使用過程中請注意!(支持版本1.6及以上固件版本)

㈣ 溴蟲氟苯雙醯胺能殺班潛因嗎

溴蟲氟苯雙醯胺不能殺班潛因。
溴蟲氟苯雙醯胺,屬間苯甲醯胺基苯甲醯胺類殺蟲劑,主要用於防治鱗翅目、鞘翅目、白蟻以及蚊蠅等作物上的常見害蟲。
溴蟲氟苯雙醯胺相對於同門雙醯胺類葯氟苯蟲醯胺,氯蟲苯甲醯胺等殺蟲劑,更側重在衛生害蟲方面的開發。
作用機理
溴蟲氟苯雙醯胺被歸為IRAC作用機制分類為第30組, 目前該組中有2個有效成分,另一個為異惡唑啉類殺蟲劑氟惡唑醯胺。溴蟲氟苯雙醯胺為GABA門控氯離子通道別構調節劑,別構抑制GABA激活的氯通道,引起昆蟲過度興奮和抽搐。
溴蟲氟苯雙醯胺脫甲基後作用於接近果蠅RDL GABA受體M3區中的G336附近,是一種具有非競爭性抗性的狄氏劑(RDL)γ-氨基丁酸(GABA)受體拮抗劑。盡管作用部位與大環內酯的出現重疊,但與大環內酯的作用方式不同,因此對環二烯和氟蟲腈具有抗葯性的害蟲仍然有效。
靶標蟲害
溴蟲氟苯雙醯胺主要用於防除綠葉蔬菜、多年生作物和穀物等作物上的鱗翅目、鞘翅目、白蟻以及蚊蠅等害蟲。另外也可用作種子處理劑,防治危害穀物的線蟲,用於非作物用途,防治白蟻、蟻類、蜚蠊、蠅類等害蟲。此外,該劑對斜紋夜蛾具有較高的殺幼蟲活性。
水稻上對褐飛虱防效差
但在對水稻害蟲的防治上,研究發現溴蟲氟苯雙醯胺對水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具有較強的觸殺活性,其室內毒力分別是氟苯蟲醯胺的1.49倍和1.61倍,大田防效略優於氟苯蟲醯胺,而對稻飛虱無毒性,說明溴蟲氟苯雙醯胺在水稻上具有替代氟苯蟲醯胺和氯蟲苯甲醯胺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潛力。但是對於溴蟲氟苯雙醯胺是否還存在內吸等作用方式目前仍然還不明確。
主要劑型
主要登記劑型為5%可濕性粉劑和10%、及30%懸浮劑,34.93%種子處理劑以及多種殺蟻、殺白蟻、殺蠅、殺蜚蠊餌劑。
復配
目前主流是和甲氧蟲醯肼,氟啶蟲胺腈,乙基多殺菌素以及新煙鹼類殺蟲劑的復配。
優勢
可在衛生用葯方面替代氟蟲腈
研究認為溴蟲氟苯雙醯胺代謝產生的脫甲基-溴蟲氟苯雙醯胺對GABA受體拮抗劑具有非競爭性抗性,脫甲基-溴蟲氟苯雙醯胺作用位點與氟蟲腈不同;另一方面雖然脫甲基-溴蟲氟苯雙醯胺與大環內酯類殺蟲劑作用位點有所重疊,但兩者作用機制完全不同,因此該葯劑可以防治對環戊二烯類殺蟲劑和氟蟲腈產生抗性的害蟲。
小菜蛾防治上有望取代氯蟲苯甲醯胺
氯蟲苯甲醯胺其作用位點單一,若長期廣泛使用,有較高的抗性風險。據報道,2010年廣東省田間小菜蛾就對氯蟲苯甲醯胺產生了抗性,2012年 監測數據顯示,廣東增城地區小菜蛾對氯蟲苯甲醯胺的抗性已達2140倍。溴蟲氟苯雙醯胺在室內試驗中對小菜蛾表現出了和氯蟲苯甲醯胺相當的優異的殺蟲活性。
溴蟲氟苯雙醯胺還尚未上市,作為一種全新的雙醯胺類殺蟲劑,其化學結構與氯蟲苯甲醯胺和氟苯蟲醯胺相似,而作用位點與阿維菌素等大環內酯類葯劑出現重疊,但作用方式又與之不同,對大環內酯和氟蟲腈等具有抗葯性的害蟲仍然有效。其優勢在於目前尚未發現其與其他殺蟲劑存在著交互抗性。
但是目前,氟蟲腈和氟苯蟲醯胺等葯劑被限制使用或淘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溴蟲氟苯雙醯胺對水生生物的安全性仍然需要了解。
在大田條件下,雙醯胺類殺蟲劑無論是氯蟲苯甲醯胺和氟苯蟲醯胺都已經發現了嚴重的抗性種群。甚至在浙江省餘姚市、蒼南縣等地的二化螟對氯蟲苯甲醯胺和氟苯蟲醯胺的抗性達中高度水平。這就意味著存在與康寬具有交互抗性的雙醯胺類殺蟲劑很難在這些區域發輝作用。後續溴蟲氟苯雙醯胺與其他雙醯胺類殺蟲劑是否具有交互抗性和風險評估將是其進入中國市場的重點。

㈤ bt的轉基因謠言

網上盛傳「美國人都不吃轉基因,在歐洲轉基因只能拿去喂牛,在中國卻要堂而皇之擺進超市貨架,貽害整個民族」。其實,這些只是謠言罷了。
美國,是世界上種植和食用轉基因食物最多的國家。大豆、油菜籽、玉米、甜菜等農作物大部分是轉基因產品。它們的下游產品,如大豆油、大豆蛋白、菜籽油、玉米澱粉、玉米糖漿、糖等,廣泛應用於加工食品中。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不要求對轉基因成分進行標注,相反非轉基因產品不得進行「誤導性標注」——即,不能產生「非轉基因產品更好」的暗示。美國市場上的食品,除非特別說明(比如「有機產品」),默認都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
歐盟對轉基因食品管理很嚴格,但同樣批准了遠遠多於中國的轉基因作物用於食品,比如玉米、大豆、土豆、油菜、甜菜等,此外還有許多轉基因品種正在申請食用或者種植許可。另外,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日本、韓國都批准了比中國多得多的轉基因作物。 英國期刊《食品和化學毒物學》刊登的法國卡昂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塞拉利尼等人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餵食美國孟山都公司NK603轉基因玉米的實驗鼠壽命比正常實驗鼠短,並且前者出現腫瘤的幾率更高,整個報告有圖有真相,令人印象深刻。
法國卡昂大學的塞拉利尼在2012年發表了一項「轉基因玉米使老鼠出現腫瘤」的研究,立刻引發巨大關注。到現在,還有不少人和媒體把這個實驗作為「轉基因致癌」的證據。實際上,這項研究一出來,就有許多專業人士指出它在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上的漏洞。一個存在漏洞的實驗,證明不了任何結論。後來,法國等歐盟國家主管機構以及歐盟食品安全局,都發布了公告指出:這項研究的數據證明不了結論。
類似證明「轉基因有害」的不靠譜研究還有一些,比如最近的「轉基因飼料導致豬嚴重胃炎」。通過不靠譜的實驗和不靠譜的數據分析,去證明「轉基因有害」,自然也可以把缺乏專業分析能力的公眾嚇得「寧可信其有」。在學術文獻資料庫中,有數以百項設計嚴謹、數據分析規范的研究支持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但因為大眾傳媒的關注點不同,這些不靠譜的研究在公眾中的傳播力度遠遠大於那幾百項。
被學術同行指責「實驗設計不嚴謹」「數據分析有漏洞」,對學術界人士來說是僅次於學術造假的嚴重指控。正常情況下,研究者會糾正實驗缺陷,採用嚴格的數據分析,來重復之前的研究為自己正名。但是,無一例外,這些不靠譜論文被質疑和批評之後,研究者都無動於衷置若罔聞。這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研究者自己都不相信糾正錯誤之後能得出與原來實驗同樣的結論;二是糾正錯誤之後,研究者再次進行了實驗,確實得不到當初的結論,於是只好裝聾扮啞了。 蘇雲金芽胞桿菌可以分泌一種BT毒蛋白,對鱗翅目鞘翅目昆蟲(如小菜蛾)有很強的殺傷作用。人類很早就研究利用BT蛋白來殺滅害蟲,已有100多年歷史。
轉基因有各種各樣的目標,抗蟲轉基因只是轉基因作物中的一類。bt基因之所以能殺蟲,是因為蟲的胃裡是鹼性的,能夠把Bt蛋白溶解,再由蛋白酶切開並釋放出特定片段。特定的片段與特定的受體結合,才能產生毒性。而人的胃腸不是鹼性的,更沒有那種特定的受體,被人吃進胃裡的bt基因,會像其他蛋白質一樣,被消化和分解掉。要想讓抗蟲蛋白對人體產生毒性,還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並且,美國從幾十年前便開始使用「Bt蛋白」做為生物農葯,大面積種植含Bt基因的轉基因作物也已有十幾年,迄今為之,並未出現任何人或畜類食用這種作物中毒的報告,用老鼠和綿羊做的實驗也表明吃「Bt殺蟲蛋白」不會對哺乳動物的健康造成影響。而含Bt蛋白的抗蟲害轉基因作物減少了農葯的使用,同時也就減少了 農葯製造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其實是有利於保護環境的。
除抗蟲轉基因作物外,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也曾被質疑會導致超級野草的出現。「基因漂移」確實是轉基因環境評估中的重點內容。這種風險有多大、如何降低和控制,在這種轉基因產品獲得種植許可之前都已經過嚴格的評估。每一種轉基因作物都是一個案」,在經過科學家和主管部門的評估審查之後,認為其風險在可控范圍內的,才能獲得批准。而實際上,美國批准了那麼多轉基因作物,也大面積種植了這么多年,也還沒有發現這樣的「災難」。

㈥ 福建農林大學代碼是多少

福建農林大學的學校代碼是10389,福建農林大學創建於1936年,是在福建協和大學農科和福建省立農學院基礎上建立。1952年,原廈門大學農學院和福州大學農學院合並成立福建農學院。2000年10月,原福建農業大學和原福建林學院合並組建新的福建農林大學。

科研成果

2010年,學校主持完成的「細菌農葯新資源及產業化新技術新工藝研究」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有14項成果進入福建省科技獎獎勵公示,其中2項進入一等獎答辯。鑒定(評審)科研成果46項,通過省級審定植物新品種4個、認定植物新品種4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2個。

2011年學校主持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此外,有15項成果進入福建省科技獎獎勵公示,其中8項進入二等獎以上答辯;4項成果獲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獎,其中一等1項、二等2項、三等1項。鑒定(評審)科研成果35項,通過省級審定植物新品種4個、認定植物新品種4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2個。

截至2016年11月,學校在全球率先破譯小菜蛾基因組、菠蘿基因組、香莢蘭基因組,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獲得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32項,其中包括糖料界迄今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學校建有國家級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服務覆蓋福建省73個縣區和全國32個省市370個縣區。

2013年1月11日下午,由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尤民生主持、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國劍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的小菜蛾基因組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於2013年1月13日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上發表。福建農林大學小菜蛾基因組的破譯,宣告世界上首個鱗翅目昆蟲原始類型基因組的完成,同時也是第一個世界性鱗翅目害蟲的基因組的完成。

科研機構

截至2022年3月,學校建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部共建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4個、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中心1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

館藏資源

截至2020年12月31日,福建農林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含期刊裝訂本)303.90萬冊。擁有電子圖書(含電子期刊)331萬余冊。中外文資料庫80個(外文資料庫28個),形成了以農林學科為優勢和特色,理、工、經、管、文、法、藝等相結合的資源體系。

圖書館圍繞福建省高校數字圖書館(FULink)學科服務組工作,開展成員館高校WOS發文分析、ESI學科分析和專利競爭力分析等分析評價工作,自建福建農林大學學術論文「高被引潛力」檢索系統。

㈦ 福建農林大學的學術研究

2010年,學校共有575項科研項目獲准立項,立項總經費10840.58萬元,其中縱向項目經費9460萬元,佔87.27%,國家級項目經費7737.88萬元,佔71.38%;全年共完成下達經費十七批次850項,累計下達到位經費13143萬元,加上其它項目的科技經費,年度實際到位經費16179萬元。學校主持完成的「細菌農葯新資源及產業化新技術新工藝研究」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有14項成果進入福建省科技獎獎勵公示,其中2項進入一等獎答辯。鑒定(評審)科研成果46項,通過省級審定植物新品種4個、認定植物新品種4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2個 。
2011年學校獲批科研立項326項(不包括橫向項目),累計立項科研經費10152.49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82項,合計立項經費6672.79萬元,占科研立項總經費的66%,年度科研到位經費8320萬元,年科研立項經費連續第四年突破億元大關。學校主持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此外,有15項成果進入福建省科技獎獎勵公示,其中8項進入二等獎以上答辯;4項成果獲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獎,其中一等1項、二等2項、三等1項。鑒定(評審)科研成果35項,通過省級審定植物新品種4個、認定植物新品種4個,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2個 。
據2014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承擔國家「973」項目,率先在福建省屬高校中取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每年承擔各類科研項目400多項,經費達2.2億多元,其中國家級項目數量和資助經費均超過60%,在甘蔗、蜂學、麻類、生物農葯、杉木等研究領域形成獨特優勢;先後有672項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優秀社科成果獎,其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8項(主持8項)。《大學》雜志發布的《2007中國高校科技貢獻力排行榜》,福建農林大學科技貢獻力居全國高校第39位,與福州大學並列福建省屬高校第1位,在福建省僅次於廈門大學 。
2013年1月11日下午,由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尤民生主持、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國劍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的小菜蛾基因組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將於2013年1月13日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上發表。福建農林大學小菜蛾基因組的破譯,宣告世界上首個鱗翅目昆蟲原始類型基因組的完成,同時也是第一個世界性鱗翅目害蟲的基因組的完成 。註:圖冊資料來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含期刊裝訂本)總量達246.29萬冊,其中,中文圖書216.86萬冊、中文報刊(裝訂本)16.56萬冊、外文圖書8.49萬冊、外文報刊(裝訂本)4.36萬冊。通過圖書館主頁「福州地區大學城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平台」(Fulink)可以共享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8所高校的電子資源和全國700多家圖書館各類資源。同時還可以通過訪問「Dialog國際聯機檢索系統」在線檢索Dialog中的600多個資料庫。
圖書館初步形成了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共存、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結合、單館保障與多館互借與傳遞相結合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2013年新增中文資料庫6種,外文資料庫1種(ProQuest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擁有Science和Nature等14種電子期刊,擁有CNKI、萬方、維普、台灣資訊資料庫、SCI、SpringerLink等中外文資料庫65個(其中外文資料庫27個),電子圖書104.9萬冊 。 學報期刊 學校主要出版有《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林學院學報》、《生物安全學報》、《林業經濟問題》、《亞熱帶農業研究》、《武夷科學》7種學術期刊。 學術交流 學校先後承辦了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海峽兩岸生命科學發展論壇」之「農業分會」、2010年福建省機械工程學會學術年會、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國養蜂學會蜜蜂飼養管理專業委員會第15次學術會議暨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飼養與機具功能研究室第2次會議、2010年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術會議會、中國林學會樹木學分會第十五屆年會、全國高校農村區域發展專業2010年會、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國際黃麻組織第11次專業咨詢委員會及麻類製品展示會、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2011年第三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大會;舉辦了「福州國際植物病理學論壇:病原菌群體遺傳學和進化生物學」學術研討會、閩台現代農業合作交流研討會、福建森林經理研討會、海峽兩岸森林培育高峰論壇等學術研討會。 2010年,學校策劃舉辦了農口單位領導講學專場,邀請了省農科院院長劉波研究員等專家到校講學報告,共邀請了來自國(境)內外81位專家,舉辦了84場校級學術報告。其中:國(境)內48位專家做了48場學術報告,台灣、香港地區專家10人,做了9場學術報告;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專家23人,做了25場學術報告。2011年,學校共邀請了來自國(境)內外87位專家,舉辦了85場校級學術報告。其中國(境)內的專家做了54場學術報告,台灣、香港地區專家做了9場學術報告;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專家做了24場學術報告 。 對外支援 2011年,「援盧安達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通過驗收並移交受援國。舉辦了兩期發展中國家菌草技術培訓班和一期發展中國家農業產業發展官員研修班,共有來自36個國家的110名培訓班學員參加培訓和研修。舉辦了「2011年菌草產業發展戰略與國際合作研討會」,有來自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盧安達、斐濟等10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以及來自福建省菌草產業試點縣的各有關負責人、專家服務團成員、福建省菌草開發工程協會常務理事等300多人參加 。 產研合作 2010年,福建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等省廳部門先後在學校海峽創業育成中心召開了多場產學研沙龍,共有來自部分省屬高校、在閩台企、企業等近百個單位的100多位專家、企業家參加。還舉辦了福建省高校產學研結合研討會,有省主管理部門、省各高校從事產學研工作管理和產業發展工作的專家和管理人員參加;並舉辦了福建省菌草產業與技術推廣茶話會、動物葯物與產品安全茶話會,60多家相關企業代表與會。
中心還舉辦了台灣學籍企業家對接府談會,加強了與台灣企業的協作;對首批入駐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為輔導專家安排輔導活動經費10萬元;中心輔導專家團隊經常性深入三明佳盛木業有限公司、福建藍湖集團、閩清豐達生態農業大觀園有限公司等十幾家進駐企業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工作120多場次 。
2011年,學校組織「6·18」、農(花)博會、林博會和茶博會等四大博覽會的參展工作,積極展示和推介我校的優秀科技成果;在本屆6.18上實現對接項目409項,總投資45.03億元(其中合同232項,總投資29.01億元;協議177項,總投資16.02億元),對接資助轉化數連續第九年居所有參會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有27家企業入駐「海峽創業育成中心」。組織專家赴平潭、長汀調研;參與助推政和縣經濟倍增計劃;與西藏林芝地區簽訂合作協議,組織專家赴林芝調研,菌草項目已啟動實施;與連城、浦城、尤溪等縣簽訂校地合作協議;舉辦了菌草技術新疆昌吉州骨幹培訓班、西藏林芝地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培訓班和新疆昌吉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培訓班、農業系統幹部培訓班等,共培訓學員200多名。有10多項軟科學研究成果獲省政府及相關部門決策採用 。2014年,海峽創業育成中心獲批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 。 技術研究 國家林業局依託福建農林大學建立了森林公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森林公園是我國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陣地、開展環境教育的主要載體、推進生態旅遊的主要基地。建設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遊,對於弘揚林業生態文化和促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等具有重要意義。該中心將緊密圍繞森林公園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科技和社會需求,為促進森林公園的提質升級和健康持續發展開展工作。
福建農林大學在森林公園工程技術研究方面已經有多年的工作基礎,在森林公園基礎理論、森林景觀資源保護與評價體系建設、森林生態文化與生態旅遊開發等方面成果顯著。具備相關領域成果轉化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