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村落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村落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7-08 19:02:27

1. 中國傳統村落的村落名錄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發通知公示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國28個省共646個傳統村落入選該名單,其中貴州省最多,有90個,雲南省和山西省分別為62個、48個,分列2、3位。
第一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 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
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
門頭溝區龍泉鎮三家店村
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
門頭溝區齋堂鎮黃嶺西村
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門頭溝區雁翅鎮葦子水村
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
延慶縣八達嶺鎮岔道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南障城鎮大梁江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南障城鎮呂家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南峪鎮地都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梁家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宋古城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小龍窩村
石家莊市鹿泉市白鹿泉鄉水峪村
邯鄲市磁縣賈壁鄉北賈壁村
邯鄲市磁縣陶泉鄉北岔口村
邯鄲市磁縣陶泉鄉花駝村
邯鄲市磁縣陶泉鄉南王莊村
邯鄲市涉縣固新鎮固新村
邯鄲市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邯鄲市涉縣關防鄉宋家村
邯鄲市涉縣河南店鎮赤岸村
邯鄲市涉縣井店鎮王金庄村
邯鄲市武安市伯延鎮伯延村
邯鄲市武安市冶陶鎮安子嶺村
邯鄲市武安市冶陶鎮固義村
邯鄲市武安市冶陶鎮冶陶村
邯鄲市武安市邑城鎮白府村
邢台市內丘縣南賽鄉神頭村
邢台市邢台縣路羅鎮英談村
保定市清苑縣冉庄鎮冉庄村
張家口市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
張家口市蔚縣南留庄鎮南留庄村
張家口市蔚縣湧泉庄鄉北方城村
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北官堡村
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西古堡村
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上蘇庄村
張家口市陽原縣浮圖講鄉開陽村 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道店頭村
大同市天鎮縣新平堡鎮新平堡村
大同市靈丘縣紅石塄鄉覺山村
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大陽泉村
長治市長治縣八義鎮八義村
長治市長治縣賈掌鎮西嶺村
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東庄村
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岳家寨村
晉城市高平市河西鎮蘇庄村
晉城市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晉城市高平市馬村鎮大周村
晉城市高平市米山鎮米西村
晉城市陵川縣西河底鎮積善村
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攔車村
晉城市澤州縣北義城鎮西黃石村
晉城市沁水縣嘉峰鎮竇庄村
晉城市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晉城市沁水縣鄭村鎮湘峪村
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上庄村
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後溝村
晉中市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
晉中市靈石縣兩渡鎮冷泉村
晉中市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晉中市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晉中市太谷縣北洸鄉北洸村
運城市萬榮縣高村鄉閻景村
運城市新絳縣澤掌鎮光村
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
忻州市寧武縣涔山鄉王化溝村
忻州市繁峙縣神堂堡鄉茨溝營村
忻州市繁峙縣杏園鄉公主村
忻州市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
忻州市河曲縣舊縣鄉舊縣村
忻州市岢嵐縣大澗鄉寺溝會村
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鄉北方溝村
忻州市偏關縣萬家寨鎮萬家寨村
臨汾市襄汾縣新城鎮丁村
臨汾市襄汾縣汾城鎮西中黃村
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鄉陶寺村
臨汾市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
呂梁市交口縣雙池鎮西庄村
呂梁市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
呂梁市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呂梁市柳林縣柳林鎮賀昌村
呂梁市柳林縣三交鎮三交村 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美岱召村
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五當召村
烏蘭察布市豐鎮市隆盛庄鎮隆盛庄村
赤峰市老府鎮東杖房村 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寧年村富寧屯
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三家子村 閔行區馬橋鎮彭渡村
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
寶山區羅店鎮東南弄村
浦東新區康橋鎮沔青村
松江區泗涇鎮下塘村 鹽城市大豐市草堰鎮草堰村
無錫市惠山區玉祁鎮禮社村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陸巷古村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明月灣村 杭州市富陽市龍門鎮龍門村
杭州市建德市大慈岩鎮新葉村
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深奧村
寧波市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
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東門漁村
寧波市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
寧波市餘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
寧波市餘姚市鹿亭鄉中村
寧波市寧海縣茶院鄉許民村
溫州市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
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
溫州市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
溫州市永嘉縣岩頭鎮芙蓉村
溫州市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
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
紹興市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
紹興市諸暨市東白湖鎮斯宅村
紹興市紹興縣稽東鎮冢斜村
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山頭下村
金華市磐安縣尖山鎮管頭村
金華市磐安縣雙溪鄉梓譽村
金華市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
金華市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
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鄭宅鎮區
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
金華市武義縣大溪口鄉山下鮑村
金華市武義縣熟溪街道郭洞村
金華市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金華市永康市前倉鎮後吳村
衢州市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
衢州市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
舟山市岱山縣東沙鎮東沙村
台州市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
台州市仙居縣白塔鎮高遷村
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
麗水市景寧縣大際鄉西一村
麗水市龍泉市城北鄉上田村
麗水市龍泉市蘭巨鄉官浦垟村
麗水市龍泉市西街街道宮頭村
麗水市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
麗水市龍泉市小梅鎮金村村
麗水市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麗水市慶元縣濛州街道大濟村 安慶市太湖縣湯泉鄉金鷹村蔡畈古民居
安慶市太湖縣湯泉鄉龍潭寨古民居
黃山市黃山區永豐鄉永豐村
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
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靈山村
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潛口村
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
黃山市祁門縣閃里鎮坑口村
黃山市休寧縣萬安鎮萬安老街
黃山市休寧縣商山鎮黃村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宏村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盧村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屏山村
黃山市黟縣碧陽鎮關麓村
黃山市黟縣碧陽鎮南屏村
黃山市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漁梁村
黃山市歙縣鄭村鎮棠樾村
池州市東至縣花園鄉南溪古寨
池州市貴池區墩上街道渚湖姜村
池州市貴池區棠溪鎮石門高村
宣城市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
宣城市涇縣榔橋鎮黃田村
宣城市旌德縣白地鎮江村
宣城市績溪縣瀛洲鎮龍川村 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
福州市長樂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三明市清流縣賴坊鄉賴安村
三明市大田縣濟陽鄉濟陽村
三明市建寧縣溪源鄉上坪村
三明市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
三明市明溪縣胡坊鎮肖家山村
三明市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
三明市尤溪縣台溪鄉蓋竹村
三明市尤溪縣台溪鄉書京村
三明市尤溪縣西濱鎮厚豐村
三明市尤溪縣新陽鎮雙鯉村
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三明市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
泉州市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茂霞村
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莊上村
漳州市平和縣霞寨鎮鍾騰村
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
南平市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南平市順昌縣大幹鎮上湖村
龍岩市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
龍岩市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龍岩市連城縣莒溪鎮壁洲村
龍岩市連城縣四堡鄉務閣村
龍岩市長汀縣館前鎮坪埔村
龍岩市長汀縣三洲鎮三洲村
龍岩市長汀縣紅山鄉蘇竹村
龍岩市上杭縣太拔鄉院田村
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
龍岩市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
龍岩市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
寧德市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寧德市福鼎市磻溪鎮仙蒲村
寧德市福鼎市店下鎮巽城村
寧德市福鼎市管陽鎮西昆村
寧德市福鼎市太姥山鎮瀲城村
寧德市古田縣吉巷鄉長洋村
寧德市古田縣平湖鎮富達村
寧德市古田縣杉洋鎮杉洋村
寧德市屏南縣長橋鎮柏源村
寧德市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
寧德市屏南縣雙溪鎮雙溪社區
寧德市屏南縣棠口鄉棠口村
寧德市屏南縣棠口鄉漈頭村
寧德市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半月里村 南昌市進賢縣溫圳鎮楊溪村委李家村
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晏家村
南昌市安義縣石鼻鎮羅田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勒功鄉滄溪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浮梁鎮舊城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鎮高嶺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鎮繞南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峙灘鄉英溪村
贛州市贛縣白鷺鄉白鷺村
贛州市安遠縣鎮崗鄉老圍村
贛州市龍南縣楊村鎮楊村村燕翼圍
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
吉安市井岡山市鵝嶺鄉塘南村
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
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橫坑村
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渼陂村
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
吉安市安福縣金田鄉柘溪村
吉安市安福縣洋門鄉上街村
吉安市安福縣洲湖鎮塘邊村
吉安市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
宜春市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
宜春市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
撫州市廣昌縣驛前鎮驛前村
撫州市樂安縣湖坪鄉湖坪村
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撫州市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
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江灣村
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汪口村
上饒市婺源縣思口鎮延村
上饒市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
上饒市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 濟南市章丘市官莊鎮朱家峪村
青島市嶗山區王哥庄街道青山漁村
青島市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村
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李家疃村
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夢泉村
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上端士村
棗庄市山亭區山城街道興隆庄村
濰坊市寒亭區寒亭街道西楊家埠村
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山西街村
威海市榮成市寧津街道東楮島村 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鎮喬庄村
洛陽市汝陽縣蔡店鄉杜康村
平頂山市寶豐縣楊庄鎮馬街村
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
平頂山市郟縣李口鎮張店村
平頂山市郟縣渣園鄉渣園村
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西寨村
新鄉市衛輝市獅豹頭鄉小店河村
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
漯河市郾城區裴城鎮裴城村
三門峽市陝縣西張村鎮廟上村
南陽市鄧州市杏山旅遊管理區杏山村
南陽市內鄉縣乍曲鄉吳埡村
信陽市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
信陽市羅山縣鐵鋪鄉何家沖村
信陽市新縣八里畈鎮神留橋村丁李灣村
鶴壁市鶴山區姬家山鄉王家辿村 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大余灣
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
黃石市陽新縣浮屠鎮玉堍村
黃石市陽新縣排市鎮下容村闞家塘
十堰市竹溪縣中峰鎮甘家嶺村
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家堰鎮向日嶺村六組
襄陽市棗陽市新市鎮前灣村
荊門市鍾祥市客店鎮趙泉河村
孝感市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村
孝感市大悟縣宣化鎮鐵店村八字溝
黃岡市紅安縣華家河鎮祝樓村祝家樓垸
黃岡市麻城市歧亭鎮丫頭山村
黃岡市武穴市梅川鎮同心村李壠垸
咸寧市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鄉金龍壩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鐵爐白族鄉鐵爐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鐵爐白族鄉細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五里鄉五里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中營鄉三家台蒙古族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新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大河鎮冷水溪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涼霧鄉海洋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大路壩區蛇盤溪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甲馬池鎮馬家溝村王母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清坪鎮中寨壩村鄭家壩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 衡陽市常寧市廟前鎮中田村
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崇木凼村
岳陽市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鄉石堰坪村
益陽市安化縣東坪鎮黃沙坪老街
益陽市安化縣馬路鎮馬路溪村
郴州市永興縣高亭鄉板梁村
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
永州市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
永州市祁陽縣潘市鎮龍溪村
永州市雙牌縣理家坪鄉坦田村
懷化市辰溪縣上蒲溪瑤族鄉五寶田村
懷化市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夯沙鄉夯沙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碗米坡鎮首八峒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阿拉營鎮舒家塘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都里鄉拉毫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麻沖鄉老洞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高峰鄉岩排溪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紅石林鎮老司岩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默戎鎮龍鼻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邊城鎮磨老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板栗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德夯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中黃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苗兒灘鎮六合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苗兒灘鎮惹巴拉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大壩鄉雙鳳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靈溪鎮老司城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小溪鄉小溪村 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韶關市仁化縣石塘鎮石塘村
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松塘村
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
江門市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
江門市恩平市聖堂鎮歇馬村
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鎮邦塘村
湛江市雷州市龍門鎮潮溪村
湛江市雷州市南興鎮東林村
湛江市遂溪縣建新鎮蘇二村
肇慶市端州區黃崗街道白石村
肇慶市封開縣羅董鎮楊池古村
肇慶市廣寧縣北市鎮大屋村
惠州市博羅縣龍華鎮旭日村
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
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
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
梅州市梅縣區桃堯鎮桃源村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橋溪村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石樓村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松坪村
梅州市豐順縣埔寨鎮埔北村
梅州市蕉嶺縣南礤鎮石寨村
梅州市興寧市羅崗鎮柿子枰村
汕尾市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
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林寨古村
清遠市佛岡縣龍山鎮上岳古圍村
清遠市佛岡縣高崗鎮社崗下村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古排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三排村
東莞市企石鎮江邊村
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
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
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潮州市潮安區古巷鎮古一村象埔寨
潮州市潮安區龍湖鎮龍湖古寨
雲浮市雲城區腰古鎮水東村 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揚美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拱洞鄉平卯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鄉東田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鄉榮地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丹洲鎮丹洲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高定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高友村
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龍脊村
桂林市灌陽縣洞井瑤族鄉洞井村
桂林市灌陽縣水車鄉官莊村
桂林市灌陽縣新街鄉江口村
桂林市荔蒲縣馬嶺鎮永明村小青山屯
桂林市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
桂林市靈川縣潮田鄉太平村
桂林市靈川縣大圩鎮熊村
桂林市靈川縣定江鎮路西村
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鄉長崗嶺村
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鄉迪塘村
桂林市靈川縣青獅潭鎮老寨村
桂林市靈川縣青獅潭鎮江頭村
桂林市靈川縣三街鎮溶流上村
桂林市平樂縣沙子鎮沙子村
桂林市興安縣白石鄉水源頭村
桂林市興安縣漠川鄉榜上村
桂林市陽朔縣白沙鎮舊縣村
桂林市陽朔縣興坪鎮漁村
欽州市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
玉林市北流市民樂鎮蘿村
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高山村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金鍾山鄉平流屯
百色市那坡縣城廂鎮達臘屯
百色市西林縣馬蚌鄉浪吉村那岩屯
賀州市鍾山縣燕塘鎮玉坡村
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
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福溪村
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新華鄉虎馬嶺村
賀州市平桂管理區鵝塘鎮蘆崗村
賀州市鍾山縣回龍鎮龍道村
來賓市象州縣羅秀鎮納祿村 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文山村
海口市龍華區遵譚鎮東譚村
海口市瓊山區國興街道上丹村
三亞市崖城鎮保平村
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
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
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 涪陵區大順鄉大順村
涪陵區青羊鎮安鎮村
九龍坡區走馬鎮椒園村
綦江縣東溪鎮永樂村
忠縣花橋鎮東岩古村
忠縣新生鎮鍾壩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金嶺鄉銀杏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黃龍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悅崍鎮新城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梅江鎮民族村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蒼嶺鎮大河口村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水河鎮河灣村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水河鎮後溪村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鄉南界村 成都市邛崍市平樂鎮花楸村
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
瀘州市瀘縣兆雅鎮新溪村
瀘州市敘永縣分水鎮木格倒苗族村
遂寧市射洪縣青堤鄉光華村
南充市閬中市老觀鎮老龍村
南充市閬中市天宮鄉天宮院村
巴中市巴州區青木鎮黃桷樹村
雅安市寶興縣磽磧鄉夾拉村委和平藏寨
雅安市石棉縣蟹螺藏族鄉蟹螺堡子
雅安市雨城區上里鎮五家村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鄉桃坪村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沙爾宗鄉叢恩村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黑虎鄉小河壩村鷹嘴河組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得榮縣子庚鄉八子斯熱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更知鄉修貢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泥巴鄉古西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新都鎮七灣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 貴陽市花溪區高坡苗族鄉批林村
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鎮山村大寨
貴陽市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馬頭村
遵義市赤水市丙安鄉丙安村
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坪鎮龍潭村
遵義市鳳岡縣綏陽鎮瑪瑙村
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吉昌村
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石板房村
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屯村
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村
銅仁市德江縣楠桿土家族鄉興隆社區上壩自然寨
銅仁市江口縣太平土家族苗族鄉雲舍村
銅仁市石阡縣白沙鎮馬桑坪村
銅仁市石阡縣白沙鎮箱子坪村
銅仁市石阡縣國榮鄉樓上村
銅仁市石阡縣國榮鄉葛容村高橋自然村
銅仁市石阡縣河壩場鄉小高王村
銅仁市石阡縣聚鳳仡佬族侗族鄉黃泥坳村
銅仁市石阡縣聚鳳仡佬族侗族鄉廖家屯村
銅仁市石阡縣聚鳳仡佬族侗族鄉瓮水屯村
銅仁市石阡縣石固仡佬族侗族鄉公鵝坳村
銅仁市石阡縣五德鎮大寨村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縣巴鈴鎮百卡村卡嘎布依寨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往洞鄉則里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丙妹鎮岜沙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谷坪鄉銀潭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高仟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揚武鄉排莫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南哨鄉翁座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所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河口鄉文斗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上郎德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下郎德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控拜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壩寨鄉壩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壩寨鄉蟬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壩寨鄉高場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壩寨鄉高興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壩寨鄉青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大稼鄉鄧蒙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德順鄉平甫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地坪鄉岑扣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地坪鄉高青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地坪鄉滾大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洪州鎮歸歐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洪州鎮九江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洪州鎮平架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洪州鎮三團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九潮鎮高寅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九潮鎮貢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九潮鎮吝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雷洞瑤族水族鄉金城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蠶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沖寨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登岑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高近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流芳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寨頭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孟彥鎮芒嶺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高冷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紀登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紹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育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朱冠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雙江鄉黃崗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述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岩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宰拱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竹坪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永從鄉豆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鄉肇興中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鄉紀堂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鄉紀堂上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鄉堂安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鄉肇興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平江鄉滾仲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鄉八蒙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鄉擺貝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栽麻鄉大利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栽麻鄉宰盪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民族鄉董蒙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永康民族鄉太吉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永康民族鄉堯古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場河村交懂組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壩街鄉壩輝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怎雷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拉攬鄉排燒村 曲靖市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
曲靖市羅平縣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羅斯村委臘者村
玉溪市元江縣青龍廠鎮它克村
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板橋村
保山市施甸縣姚關鎮山邑村
保山市騰沖縣固東鎮和平村
保山市騰沖縣固東鎮順利村
保山市騰沖縣和順鎮水碓村
昭通市威信縣水田鄉灣子苗寨村
麗江市古城區大東鄉大東行政村
麗江市古城區金山鄉貴峰村
麗江市古城區金山鄉漾西村
麗江市古城區七河鄉共和西關村
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鄉落水村
麗江市永勝縣期納鎮谷宇村
麗江市永勝縣期納鎮清水村
麗江市玉龍縣白沙鄉白沙村
麗江市玉龍縣寶山鄉石頭城村
麗江市玉龍縣石頭鄉桃園村
普洱市江城縣整董鎮城子三寨村
普洱市景東縣大街鄉三營村
普洱市景東縣文井鎮清涼村梁家組
普洱市瀾滄縣酒井哈尼族鄉勐根村老達保組
普洱市墨江縣聯珠鎮碧溪古鎮村
普洱市墨江縣那哈鄉牛紅村委勐嘎村
普洱市寧洱縣同心鄉那柯里村
普洱市思茅區龍潭鄉龍潭村南本小組
臨滄市滄源縣勐角鄉翁丁村
臨滄市鳳慶縣魯史鎮魯史古集村
臨滄市鳳慶縣魯史鎮沿河村
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大勐准委會勐准組(村)
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碗窯村碗窯組
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永和村委上永和村
臨滄市臨翔區平村鄉那玉村委東崗村
臨滄市臨翔區章馱鄉勐旺村委勐旺大寨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光祿鎮西關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官廳鎮蒼台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西庄鎮團山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西三鎮可邑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西三鎮膩黑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董干鎮新寨村委城寨村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族鄉洛特老寨村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曼春滿村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易武鄉十字街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邑鄉者么村委大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喜州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金華鎮劍川古城
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寺登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禾甸鎮大營庄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禾甸鎮舊邑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雲南驛鎮雲南驛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曲硐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花橋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杉陽鎮杉陽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寶豐鄉寶豐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檢槽鄉師井村大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諾鄧鎮諾鄧古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鄉曼東村 昌都地區芒康縣納西民族鄉上鹽井村
昌都地區左貢縣東壩鄉軍擁村
日喀則地區吉隆縣貢當鄉汝村
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吉隆鎮幫興村
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錯高鄉錯高村 銅川市耀州區孫塬鎮孫塬村
渭南市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榆林市綏德縣白家鹼鄉賀一村
榆林市佳縣佳蘆鎮神泉村
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 蘭州市西固區河口鄉河口村
蘭州市永登縣連城鎮連城村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城河村
白銀市景泰縣寺灘鄉永泰村
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街亭村
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胡家大庄村
隴南市文縣石雞壩鄉哈南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丹麻鎮索卜灘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丹麻鎮哇麻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東溝鄉大庄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五十鎮北庄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五十鎮寺灘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五十鎮土觀村
海東地區循化縣街子鄉孟達山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保安鎮城內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鎮吾屯下庄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年都乎鄉年都乎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年都乎鄉郭麻日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曲庫乎鄉江什加村
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仲達鄉電達村 固原市隆德縣城關鎮紅崖村一組
固原市隆德縣奠安鄉梁堡村一組
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北長灘村
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鄉南長灘村 吐魯番地區鄯善縣吐峪溝鄉麻扎村
哈密地區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
哈密地區哈密市五堡鎮博斯坦村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喀拉達拉鎮瓊庫什台村

2. 求關於古村規劃的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俞宏理,李玉祥.老房子
呂思勉.中國宗族制度小史
潘谷西.中國建築史[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10.
姚延鑾.陽宅集成.丹經口訣[0].清乾隆17年刻本.
蕭默.中國建築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55~517.
潘國泰,朱永春.安徽古建築[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77
樓慶西.中國古建築二十講[M].北京:三聯書社,2002.189~209.
陳發仁.文化徽州[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17—129.
王星明,羅剛.徽州古村落[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10~11.

汪雙武.中國皖南古村落-宏村[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115~116.

吳良鏞.關於人居環境科學[A].吳良鏞城市研究論文集[C].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6.

林牧.陽宅會心集@卷上'宗祠說'

是沒有英文的,而且基本都是關於皖南的。
全文資料庫上結果是這樣
序號 題名 作者 文獻來源 發表時間 來源庫 被引頻次 下載頻次
1 皖南古黟「牛」形村——宏村古村落規劃中的圖騰和風水 潘敏文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 2004-04-25 期刊 0 148
2 皖南黟縣古村落規劃中的文化與環境觀 潘敏文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04-03-10 期刊 1 86
3 皖南古村落規劃特徵淺析 金乃玲 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12-30 期刊 3 125
4 試論徽州古村落規劃思想的基本特徵 馬寅虎 規劃師 2002-06-15 期刊 1 157
5 社科評獎 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規劃保護方案保護方法研究 安徽社會科學年鑒 2003/01/01 年鑒 0 2

這些都是從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網和萬方資料庫上查的。
鏈接你不見得能打得開……
http://222.28.112.103/
http://epub.e.cnki.net/grid2008/index.htm

3. 草蟲的村落小練筆600字怎麼寫

當火舌突然間撲到了蟻巢時,巢中的螞蟻驚恐萬狀,但它們並沒有四處逃竄,而是見險而上,一起噴出蟻酸。不知有多少「勇士」在烈火中犧牲,終於螞蟻們齊心協力撲滅了大火。戰斗結束了,螞蟻們還把犧牲的同伴安葬。這是我第一次覺得團結的珍貴,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我們不是常說「人心齊,泰山移。」嗎?其實,螞蟻也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它們就利用「團結」——這個強大而無法抗拒的力量,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而螞蟻們勇往直前撲火的這種品質又是可貴的。我們也要勇敢,無論什麼困難,我們都要勇敢地去面對,去征服。只有去征服,才能證明自己的勇氣,增加自己的閱歷。當我讀到螞蟻們安葬自己的同伴時,又深刻地感到了「友誼」這個詞。螞蟻們在戰斗中, 同時它們還互相保護對方,使對方不受傷害。在那時,可是生死關頭啊,但螞蟻們仍然記著要保護同伴,這份友誼可謂是無價之寶。人與人之間同樣需要互相愛護,互相關心。但是我們人們都往往連這小小的螞蟻都不如。如果火變大了,螞蟻們就變成蟻團脫離火海,最外層的螞蟻用自己的軀體開拓求生之路又使我們肅然起敬了。當洪水肆虐,水漫延到地上,襲擊蟻巢時,為了逃生,眾多螞蟻又聚攏在一起,抱成一團,隨波漂流。蟻球外層的螞蟻,有些會被波浪打落水中。在蟻球快靠岸的時候,蟻群一排一排在上岸——得救了,但是蟻球最里層的螞蟻們已經無力上岸了,它們成了英勇的犧牲者,可它們卻顯得無怨無悔。這說是「捨己救人」。別以為只有人才會這樣,昆蟲也知道這個道理,昆蟲也擁有這種思想,它們也會為了救自己的同伴而捨去自己。想當年,有多少解放軍戰士、紅軍戰士為了別人寧可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這種精神我們都要弘揚它,將它世世代代傳下來,因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 不知道能不能幫住你。

4. 冒險島大巨變後新職業和老職業的變化有哪些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1.升級經驗:每等級升級所需經驗大幅度下調 2.角色能力:(1)角色能力的HP/MP上限調整為99999。(2)攻擊力、防禦力、命中率、迴避率等公式全面調整,原攻擊力和魔法力整合為新的「攻擊力」,物理/魔法防禦力、命中率、迴避率單獨列出,詳見:關於攻擊力、防禦力、命中率、迴避率的計算方法。 3.地圖:(1)金銀島區域基本完全修改,勇士部落、廢棄都市、射手村、魔法密林之間的道路不再聯通,入口均為金銀島中央的6岔路口,林中之城、諾特勒斯也由此進入。林中之城螞蟻洞區域等級限制Lv50以上才可進入,蘑菇城怪物區域等級限制調整為Lv30~Lv45(2)其他區域地圖地形分布修改較少,部分地圖被整合、刪除。(3)多數練級地圖新增上下或左右快速傳送點,練級移動更加方便(4)多數原來的隱藏地圖在小地圖中有明顯標示。 .道具爆率: 根據T046測試服情況,爆率基本同步韓服,葯水等消耗補給品爆率大幅上調,冒險幣掉落正常化,過去罕見的能手冊也調整為普通練級怪物掉落,開放110裝備掉落。但V087正服情況如何,請參見論壇各位島民的報道。 (1)部分組隊任務的等級下限有所調整(如天空之城女神塔組隊任務調整為50級開始),大部分組隊任務的等級上限取消(但怪物嘉年華沒有變動)。(2)過去未列入組隊搜索列表的組隊任務已補充添加。 3)部分組隊任務內容/環節有所調整(如廢棄都市組隊任務:第一次同行)。(4)組隊任務都可以便捷地從各城區的次元之鏡傳送進入,在等級滿足要求時就能在次元之鏡里看到相應選項。* 6.任務:(1)大部分任務有改動,任務等級要求及內容根據地圖區域及怪物等級的改動進行了調整。 2)等級改動的任務獎勵也有相應的調整。(3)許多任務中要求打獵怪物、收集道具的數量減少,更容易完成任務。(4)任務獎勵的經驗值相對過去同級別的任務而言有所上調。(5)原完成任務時可用的NPC瞬移之石及其選項被移除(商城已下架),任務列表新增「遠程完成任務」選項及可遠程交接任務的商城道具「任務信使托馬斯」、「任務信使愛麗絲」。 .怪物: (1)大部分怪物被修改,金銀島5大村落附近、天空之城附近的怪物大多被弱化,阿里安特、瑪加提亞、武陵、百草堂、水下世界、神木村附近的大部分怪物等級上調,詳見766冒險島資料庫。(2)根據怪物等級的改動,其能力、經驗值、掉落裝備物品、金錢數量都有適應的調整。(3)怪物等級和地圖區域、任務等級等基本按等級區間呈區域性分布,可以在到達相應等級時再到新的區域做相應等級的任務。(4)部分怪物區域的地圖有進入等級的限制,避免等級不足的玩家誤入危險地區。 .技能:(1)各職業技能都有或多或少的改動,部分技能被修改、整合、刪除,新增了一些實用技能,詳見:766冒險島資料庫、首頁職業技能列表。(2)部分被整合刪除的技能,其技能點將會歸還到剩餘技能點窗格中。;(3)關於可以重置除新手技能以外所有技能點的SP重置卷軸的發放,將官方論壇GM的回復摘錄如下:「12月18日——1月16日每周六、周日晚點20:00——22:00在線就可以觸發登陸活動領取禮物,除了重置卷(可以重置技能點)還會收到神秘情書,隨機能手冊等~~每個角色限領一次哦!」。;(4)冒險家4轉技能任務全部取消(勇士的意志除外),原來需要通過任務獲得的技能在4轉後能直接得到,但需要BOSS掉落技能冊學習的技能仍需打BOSS拿技能冊。原來需要通過任務提升等級上限的技能,變更為使用能手冊提升等級上限。1
麻煩採納,謝謝!

5. 求一篇與古村落建築,空間布局及保護相關的外文文獻,帶翻譯

童鞋你好!
這個估計需要自己搜索了!
網上基本很難找到免費給你服務的!
就算別人給你找的,也未必能滿足你的需要!
並且,找資料在以後的工作中是必備的技能之一啊!
所以,我在這里給你點搜索國際上常用的外文資料資料庫:
----------------------------------------------------------
⑴ISI web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llage2
⑵Elsevier SDOL資料庫 IEEE/IEE(IEL)
⑶EBSCOhost RSC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⑷ACM美國計算機學會 ASCE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
⑸Springer電子期刊 WorldSciNet電子期刊全文庫
⑹Nature周刊 NetLibrary電子圖書
⑺ProQuest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⑻國道外文專題資料庫 CALIS西文期刊目次資料庫
⑼推薦使用ISI web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llage2
-----------------------------------------------------------
如果你真的不願意自己找的話,那就進行追問吧!
中文翻譯得自己做了,實在不成就谷歌翻譯。
弄完之後,自己閱讀幾遍弄順了就成啦!
學校以及老師都不會看這個東西的!
外文翻譯不是論文的主要內容!
所以,很容易過去的!
祝你好運!

6. 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

一、開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的重大意義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自然村落由人類聚居而自然形成,積淀著人類發展演變的歷史與文明。我縣是東江文明發祥地之一,是客家古邑,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資源豐富,然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不少自然村落中保存的歷史人文印記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必須進行全面搶救與保護。開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是進一步摸清縣情,全面保存自然村落中的歷史人文印記,搶救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項重要基礎性文化工程,可填補縣情空白,為挖掘與保護自然村落歷史文化資源,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留住村貌、記住鄉愁、延續歷史文脈提供依據,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全面翔實資料,為華人華僑與港澳台同胞了解家鄉、聯系鄉情、尋根問祖提供指引與幫助,對提升紫金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普查對象與內容

(一)普查對象

以自然村為普查單位,堅持「能查盡查」的原則,包括現存的自然村、「城中村」和雖已改為居委會但普查內容仍基本清晰的原自然村(村名採用改居委會前的最後名稱)。若干自然村連成一片、普查內容無法分割的,以成片的村落為一個普查對象。

(二)普查內容

主要包括:名稱、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民居、宗祠、風俗習慣、家譜族譜、家規族規、宗教信仰、文物遺址、掌故傳說、歷史事件、人物、華人華僑與港澳台同胞等。列入國家、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傳統村落名錄和特色明顯的自然村,應突出自身特色。

三、普查工作任務

(一)全面摸清自然村落歷史人文狀況

按照普查內容,搜集整理以自然村為單位的文字資料(包括家譜族譜)、圖片、音像資料等。

(二)編纂出版《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

在普查基礎上,按省統一規范與體例,編纂《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以下簡稱《調查》),作為《廣東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分卷,由省統一印刷出版。

(三)建立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信息網路服務平台

依託廣東省情數據中心和河源市情數據中心,建立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資料庫和數據網路服務平台,宣傳推介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風貌。

(四)向縣委、縣政府提出挖掘歷史人文資源,保護自然村落的建議

結合普查情況,撰寫專題調研報告,向縣委、縣政府提出挖掘歷史人文資源、保護自然村落、開展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建議。注重發現一批名村、特色村,指導條件較好的村積極參加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編修名村志。

四、普查工作步驟與時間安排

2016年11月,縣制定普查工作方案,下發相關文件及資料,明確任務要求與責任分工,動員部署並啟動普查工作。

2016年12月始,各鎮成立普查工作機構,制定實施方案,動員部署並全面開展普查工作。

2017年8月底前,各鎮完成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的資料收集、審核、上報和《調查》一書條目初稿編寫。

2018年3月底前,縣完成《調查》書稿總纂、送審。

2018年9月底前,市完成《調查》一書的審查驗收。

2018年12月底前,完成《調查》一書的印刷出版和普查資料存檔,建立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資料庫。

2020年12月底前,完成專題調研報告。

五、普查工作組織實施

普查工作實行「縣級黨委政府領導、地方誌工作機構牽頭、有關部門配合、以鄉鎮為單位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形成合力,狠抓落實,加大宣傳力度,扎扎實實完成好普查工作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縣政府切實加強對普查工作的領導

1、縣政府成立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縣普查工作的組織與協調,並成立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編纂委員會,與普查工作領導小組一套人馬,組織領導《調查》編纂出版工作。

2、縣民政局、縣住建局、縣文廣新局、縣文聯等單位作為普查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安排熟悉情況的工作人員參與普查工作,負責提供普查所需的相關資料,並充分發揮專家的審核把關作用。

3、普查工作經費按照財政分級負擔的原則給予保障。縣普查工作和《調查》編寫、驗收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

(二)要明確職責分工,各司其職抓好落實

1、縣普查辦設在縣地方誌辦公室,負責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組織業務培訓,開展業務指導,加強督促檢查,做好資料存檔。縣普查辦成立紫金縣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編輯部,負責普查資料復核和《調查》總纂。

2、各鎮是本次普查工作實施主體,負有重要責任,應由政府「一把手」牽頭,成立本鎮普查工作領導小組,明確1名領導負責抓落實,並抽調2名以上責任心強、文字功底好、熟悉計算機操作的幹部為本鎮普查員,負責本鎮普查工作的組織實施,做好資料搜集、填報與初審,按照省統一要求和格式上報普查資料,撰寫《調查》初稿等。

主要任務為:每個自然村填報《廣東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表》1份,並根據普查表內容撰寫《調查》條目初稿(即「村落歷史人文概況」)資料1篇。「村落歷史人文概況」資料要求內容基本涵蓋普查項目,篇幅一般控制在2000字以內,傳統村落、古村落、特色村落不超過3000字,並根據相應內容隨文插入圖片2~4幅(含1幅反映村落全景或村容村貌的照片, 圖片要求500萬像素以上,附文字說明)。

3、各級普查工作機構和工作人員要以對黨和政府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高度責任感開展普查工作,做到客觀全面,認真審核,不少報、不虛報、不假報;在《調查》編纂中做到嚴謹規范、實事求是、嚴格把關。

4、縣民政局、縣住建局、縣文廣新局、縣文聯、縣地方誌辦等單位為縣普查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提供普查所需的相關資料及組織協調相關工作。

5、因普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請各鎮務必於12月5日前將本鎮普查工作小組成立文件、普查工作分管領導及普查員名單(附件)報縣志辦備案(以便及時上報到省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充分利用廣東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網路報送系統賬戶上報自然村落資料),2017年12月底前完成本鎮普查的資料收集、審核、上報和《調查》一書條目初稿編寫。

6、各鎮除配備專(兼)職普查員外,要在各村建立普查聯絡員隊伍,並廣泛發動各村駐村幹部、大學生村官、村幹部、在校大學生、中小學教師、村中長老、族譜修編理事會、離退休幹部、熟悉情況的村民和熱心人士、志願者、文史愛好者等參與普查工作。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新聞媒體,宣傳欄、廣告牌、宣傳畫冊以及微信、微博等宣傳工具,廣泛宣傳普查工作,爭取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與參與。

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是一項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的創新工作,是一項重大的文化系統工程,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各鎮、各單位的通力協作才能如期完成。各鎮、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切實提供人、財、物方面的保障,加快工作進度,確保我縣按 時保質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普查工作任務。

7. 文保單位,古建築,古村落消防物聯網系統介紹是什麼

國家文物局部署開展全國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動,關於文物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強調要求重點排查大型古建築群、傳統村落、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文物建築、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工程工地等火災誘因較多的單位或場所;重點整治生活用火、生產活動用火、宗教場所用火、電氣安全故障,以及可燃物和易燃易爆危險物品管理、消防設施設備使用維護、占堵消防通道、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火災隱患和問題。

智慧消防物聯網系統應用,成為文保單位、古建築消防監管、禍患防控新抓手。建設「文物保護單位智慧消防監控服務中心」,構建一體化的「智慧消防」技術和管理體系。統一數據標准,規范數據來源,對消防內部、外部數據資源進行匯聚和挖掘分析,為火災風險研判、滅火救援指揮等提供信息支撐。同時,推進面向政府應急管理部、文保單位、公眾的消防-化發展進程,創新消防安全治理新模式。

消防物聯網系統介紹:

1、分級管控的智慧消防監控系統

部署智慧消防伺服器集群及資料庫,配置大屏幕圖像顯示系統,組建智慧消防監控系統,同時提供數據介面對接城市級消防數據中心和政府應急管理部門。

2、消防物聯網自動報警系統

物聯網聲光手報、NB-IOT智慧煙感等自動報警終端接入消防監控系統,實現消防設施狀態及火災報警信息的實時採集及遠程傳輸,警情信息、位置信息平台化展示,警情信息快速響應。

3、消防水源監測監控系統

通過文物古建築、博物館等單位消防給水系統末端的消防設施上安裝感測器,實時採集水壓水位數據,實現數據的遠程傳輸。一旦發現消防供水不足,出水量偏低,立即發出警示提示信息。

4、電氣火災監控系統

高度商業化的古城內,遊客眾多,酒吧、旅社林立,這導致明火火源較多。同時,急功近利的古城改擴建,讓原本就嚴重老化的電線負荷劇增,火災危險陡升。在各供電系統內安裝電氣火災監測設備,實時探測線路中的電流、電壓、溫度等數據,當探測項目數據超過報警設定值時,自動發出報警信號,並將報警信息上傳至平台監控中心。實現了對單位電氣情況的遠程監控,加強了對用電事故的預防能力。

5、安全通道監控系統

通過攝像頭和車道佔用分析程序,完成對車道的實時監控。實現對消防區域內應急車道的智能監管,有效減少因車道堵塞造成額外的人員、財產損失。

6、消防設施巡檢維保系統

各文物、博物館等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負責組織和實施消防安全檢查,通過消防巡檢專用APP軟體,督促和落實火災隱患整改工作。系統綜合運用「互聯網+」實現消防巡檢任務定時派發、隱患信息實時推送、隱患整改閉環跟蹤、文字圖片全程記錄、巡檢工作數據長期保存、分級查詢統計等功能。

文保單位智慧消防物聯網系統從智能監測、自動預警、智慧管理三個層面的應用,有效強化責任落實,健全文物消防安全責任制,從源頭治理,人防+技防相結合化解重大文物火災風險,增強火災預警防控能力,實現精準管理,為文物消防安全治理現代化建設添助力

8. 家庭成員結構是什麼

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變動呈現出三種狀態:1.相對穩定的家庭類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鎮三代直系家庭的維系得益於家庭內部管理的鬆弛,在農村則與獨子比例增大有關。2.明顯上升的家庭類型。夫婦核心家庭提高幅度顯著,實行20餘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是這一家庭類型的主要推動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長率最高,它既是中國社會轉型階段的重要現象,又是社會發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單人家庭也有增長,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預期壽命延長、老年喪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響因素。3.以下降為表現形式的家庭類型。缺損核心家庭明顯減少,標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後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婦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謂核心家庭內部不同類型調整的結果。今後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家庭結構總體上將持續這種狀態,一些家庭類型將發生進一步的變動。當代家庭的結構簡化和規模縮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員關系方式發生改變,將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關鍵詞:"五普"長表數據;家庭結構;夫婦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隔代直系家庭 *感謝匿名審稿人對本文的評論和建設性意見。伴隨著中國社會已經或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中國的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變動,不同類型家庭成員的生存條件和關系方式亦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社會及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只有跟上和適應這種變化,才能通過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滿足家庭及其成員的基本需求,從而使家庭真正成為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本文即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並結合對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數據的比較,揭示當代社會變革背景下中國家庭結構的狀態、特徵和趨向。一、簡單說明 家庭結構分析為不少學者所關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難,主要是相關數據獲取不易。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家庭結構總體狀況的了解。以往一些學者有的通過具體調查一個或幾個村落、社區的家庭類型,進而對區域等大范圍的家庭結構狀況加以把握①「費孝通:《三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喬健主編《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所,1991年;王躍生:《華北農村家庭結構變動研究——立足於冀南地區的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沈崇麟、楊善華:《當代中國城市家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有的則以個案匯總分析來間接認識歷史時期的家庭結構②「王躍生:《十八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家庭結構》,《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這些研究提供了觀察中國家庭結構變動的重要視角,但整體性分析仍受到限制。那麼,能否找到一種數據並可藉此較為直接地認識全國性家庭結構的狀況?就目前而言,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將是最主要的資料途徑。曾毅等學者曾對1982年第三次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樣資料庫做過開發①「曾毅、李偉、梁志武:《中國家庭結構的現狀、區域差異及變動趨勢》,《中國人口科學》1992年第2期;曾毅、梁志武:《中國80年代以來各類核心家庭戶的變動趨勢》,《中國人口科學》1993年第3期。普"長表數據足以使我們掌握絕大多數家庭的類型或結構。」。他們的分析主要著眼於家庭代際,但其研究對了解當時的家庭結構狀態亦有很大幫助。與前幾次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對戶主之下家庭成員的分類相對全面,計有戶主配偶、子女、父母、岳父母或公婆等八類。這些關系類型代表了現實生活中家庭成員的基本關系。它為識別和分析當代家庭結構狀態創造了條件。本文將通過開發"五普"長表1%抽樣資料庫(以下簡稱"長表數據"),力求對當代中國家庭結構的基本狀況有所把握。
我們將家庭結構分為以下幾類: (一)核心家庭。指夫婦及其子女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可進一步分為:1.夫婦核心家庭,指只有夫妻二人組成的家庭。若從與戶主關系的角度表述,指戶主與其配偶組成的家庭。
2.一般核心家庭,或稱標准核心家庭,指一對夫婦和其子女組成的家庭,或稱戶主與配偶及其子女組成的家庭。另外一種關系形式也屬標准核心家庭,即未婚子女為戶主,與其父母及未婚兄弟姐妹組成的家庭。因為它是核心家庭的完整形式,亦為最普遍的核心家庭。3.缺損核心家庭,或稱單親家庭,指夫婦一方和子女組成的家庭,或稱戶主與子女組成的家庭。同樣,未婚戶主與父母一方組成的家庭也是殘缺核心家庭。4.擴大核心家庭,指夫婦及子女之外加上未婚兄弟姐妹組成的家庭,或稱戶主與配偶、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組成的家庭。(二)直系家庭。可細分為:1.二代直系家庭,指夫婦同一個已婚兒子及兒媳組成的家庭,或稱戶主夫婦同兒子兒媳組成的家庭。2.三代直系家庭,指夫婦同一個已婚子女及孫子女組成的家庭。從與戶主關繫上看,戶主夫婦與父母及其子女組成的家庭也是直系家庭。3.四代直系家庭可有多種表達。從普查數據的戶主關繫上看,戶主夫婦與父母、兒子兒媳及孫子女組成的家庭是四代直系家庭;戶主夫婦與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也是四代直系家庭。4.隔代直系家庭。從形式上看,三代以上直系家庭缺中間一代可稱為隔代直系家庭。從戶主關系角度看可表述為戶主或戶主夫婦同孫子女組成的家庭以及戶主同祖父母或祖父母一方組成的家庭。以上所述為三代隔代家庭。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四代隔代家庭。(三)復合家庭。復合家庭是指父母和兩個及以上已婚兒子及其孫子女組成的家庭。在此將其分為兩類:1.三代復合家庭,主要是父母、兒子兒媳和孫子女組成的家庭。2.二代復合家庭,是指父母和兒子兒媳或兩個以上已婚兄弟和其子侄組成的家庭。(四)單人家庭。只有戶主一人獨立生活所形成的家庭。 (五)殘缺家庭。可分為兩類:1.沒有父母只有兩個以上兄弟姐妹組成的家庭。2.兄弟姐妹之外再加上其他有血緣、無血緣關系成員組成的家庭。(六)其他。指戶主與其他關系不明確成員組成的家庭。這其中有的彼此之間關系可能很密切,如叔侄關系等。但因無從判定,只好將其列入其他類中。以上分類是建立在不同代際家庭成員血緣和婚姻關系明確的基礎之上。可以說,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家庭的成員關系比較簡單,所構成的是不同形式的核心家庭。稍微復雜的是夫婦和一個已婚兒女(包括兒媳或女婿)及其孫子女、外孫子女構成的直系家庭。因而,通過"五二、當代家庭結構基本狀態及形成方式 (一)不同類型家庭統計 表1顯示,核心家庭是當代中國最普遍的家庭類型,直系家庭也是重要的家庭形式,單人家庭佔有一定比例,復合家庭比較少見。根據這項統計,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單人家庭是目前中國最基本的家庭類型。為了對不同類型家庭有進一步認識,可將表1再作分解(見表2)。根據表2,標准核心家庭是核心家庭的主體。直系家庭中三代直系家庭比重最大。復合家庭以三代復合家庭為多。(二)不同類型家庭的形成方式和制約因素 這里不打算對所有家庭類型的形成方式和制約因素展開分析,主要探討變動比較明顯且有代

9. Python刪除其他工程配的庫

使用pipuninstall刪除。
先使用piplist查看使用pip方式安裝的包,再用pipuninstall刪除,刪除成功顯示y。
資料庫存儲數據,所以填寫你想刪除;字元集是一個字元類型的資料庫。如果有中國在資料庫中,一般選擇useutf8或gbk,取決於資料庫的特定的編碼類型進行調整。配置資料庫參數後,下一步是連接到資料庫:康涅狄格州=(**配置)執行這一步後,我們的python將連接到資料庫。現在我們需要創建一個資料庫的游標操作MYsql。我們有游標後,我們可以正常使用SQL語句來操作資料庫。刪除資料庫的SQL語句。函數用於刪除表是:村落資料庫/表資料庫名稱/表名()#創建游標sql='刪除資料庫資料庫名稱u201D,以便刪除現有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