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中國氣象共享資料庫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中國氣象共享資料庫

發布時間: 2022-07-07 03:51:27

Ⅰ 怎麼買氣象站數據

不用花錢的,在中國氣象共享資料庫可以查到的。
只是中國的,在中國氣象共享資料庫就可以下載到任何省份每個地點長達50多年的數據。
你如果在網站注冊,那麼只能獲得全國100多個標准站點的日氣象數據,而如果你進行了書面申請,好像不花錢,可以獲得更多的(好像是七八百個)氣象站點50多年的日氣象數據。

Ⅱ 什麼叫氣象強國

1949年12月8日,中國氣象局的前身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新中國氣象事業的70年,由此寫下濃墨重彩的第一頁。

從21人的延安清涼山氣象訓練隊到如今十餘萬之眾的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從觀測預報服務業務基礎薄弱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以服務國防為主到走入尋常百姓家,歷經巨變的新中國氣象事業,始終深深植根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火熱實踐。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幅員遼闊,天氣、氣候復雜多變,是世界上各類氣象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曾經,全國氣象台站只有101個,寥若晨星;氣象儀器設備簡陋,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氣象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全國僅600多人……新中國氣象事業,從70年前的「一窮二白」艱難起步。

1969年年初,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捲長江、黃河流域,從華東到中南地區,有線通信全部阻斷,黃河以南的鐵路交通完全中斷……1月29日,周恩來總理緊急召集郵電、鐵道、氣象等部門研究應對。彼時,氣象監測資料缺乏、預報提前量有限,且關鍵信息常被西方國家「卡脖子」。周恩來總理連嘆「落後」,語氣堅定地說——「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2018年9月,同樣是一場氣象災害——超強台風「山竹」接連登陸菲律賓、中國並影響越南。隨著菲律賓和越南先後發出申請,來自中國的風雲氣象衛星加密觀測數據,實時傳往兩國,成為菲越兩國防災救災的第一手參考。目前,我國成功發射了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點亮了廣袤無垠的太空,為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個用戶提供服務,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又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從「一片空白」到「惠及全球」,風雲氣象衛星的成長與蛻變,折射出一部中國氣象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史。70年來,我國以氣象現代化建設為抓手提高預報預測准確率,技術跨越升級,產品推陳出新。從以手工繪制天氣圖為主,發展到以自主創新的數值預報為主、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人機交互一鍵式發布風險預警;從傳統單一天氣預報發展到面向多領域的影響預報。「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和先進的氣象信息系統,建成了無縫隙智能化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說。

一秒鍾,氣象部門高性能計算機的峰值運算速度達8千萬億次;一分鍾,探空氣球可爬升400米,無人機可觀測邊界層15種氣象要素;十分鍾,預警信息可傳達至86%的老百姓,重大災害預警不留盲區;一小時,天氣雷達能完成10次掃描,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結論可更新6次……事業發展的明快律動,讓人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氣象現代化建設、科技創新帶來的驚喜。

隨著氣象預報預測的准確性、提前量、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無數氣象工作者前赴後繼,為推動氣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現有地面氣象觀測站7萬多個,全國鄉鎮覆蓋率達99.6%, 「天—地—空」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網路越織越密;建成了海量氣象資料庫和國產超級計算機系統,每日新增氣象數據量是建國初期的100多萬倍。氣象數據率先向國內外全面開放共享,中國氣象數據網累計用戶突破30萬,海外注冊用戶遍布70多個國家,累計訪問量超過5.1億人次;全國暴雨預警准確率達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鍾,可提前3至4天對台風路徑做出較為准確的預報。2017年中國氣象局成為世界氣象中心,標志著我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黨的十八大至今,提質增效。氣象現代化建設緊緊圍繞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展開,具有中國特色的氣象服務體系煥發強大能量,開啟邁向現代化氣象強國的新征程。它在超強台風、低溫雨雪冰凍等一次次重大自然災害搶險救災中百煉成鋼,也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增光添彩;它曾在載人航天、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中保駕護航,也持續為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一年四季不放鬆,每個天氣過程不放過。」面向人民美好生活,一代代氣象人圍繞人民群眾衣食住行健康等多元化服務需求,創新氣象服務業態和模式,打造「中國天氣」服務品牌。在砥礪奮進中開拓,於奮起直追中超越,承載壯闊70年的艱辛探索,氣象現代化建設邁出的每一個步伐,都鏗鏘有力。初心鑄就偉業,凝聚中國氣象智慧的巨輪將駛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Ⅲ 釣魚島天氣預報從哪一年開始預報的

2012年9月11日
依據2012年9月10日中國政府宣布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9月11日起,中央氣象台把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納入到國內城市預報中,並在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里播出,中國天氣網也於11日晚上線發布釣魚島天氣預報。
自9月11日起,中央氣象台在國內城市預報中發布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內容包括溫度、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等氣象要素。預報除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外,還將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中國天氣網、中國氣象報、海洋氣象廣播電台等渠道進行發布。中國氣象局通過國家級天氣預報共享資料庫提供釣魚島(區站號58981,經度123°28『E,緯度25°44』N,海拔362米)的0至168小時天氣預報產品,供全國共享及對外發布時使用。此外,中國氣象局還將根據各方需求,不斷提升包括釣魚島及周邊海域在內的氣象預報精細化水平。

Ⅳ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的氣象數據怎麼下載呢

你需要什麼衛星數據?不一定非要從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網站下載,中國的衛星數據的開放性太差了,你告訴我你需要什麼樣的衛星數據我能告訴你在哪裡能下到

Ⅳ 氣象資料數據信息的生產與服務機構

(一)氣象資料生產與分類

氣象數據資料信息主要由國家和地方各級氣象信息中心收集管理。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利用氣象儀器、氣象雷達、氣象火箭、氣象衛星及其他遙感、遙測設備對大氣進行綜合觀測,並用計算機對所獲資料進行整理。在各個地方還有大量氣象人員收集氣象信息。

氣象數據是指我國按照氣象業務要求布設的各類氣象台站(含氣象衛星)觀測、積累的及利用各種途徑收集、存檔的各種載體形式的氣象資料及其整編、分析成果。

按照國家和中國氣象局保密規定,氣象數據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劃分保密的等級包括絕密、機密、保密、內部、公開五級。根據氣象數據內容屬性或特徵,按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區分和歸類,氣象數據具體分成了15類:高空氣象資料、地面氣象資料、氣象輻射資料、海洋氣象資料、農業氣象資料、冰雪圈資料、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資料、水文氣象資料、日地物理資料、分析資料、氣象災害資料、歷史及替代資料、土壤與植被資料、雷達資料以及衛星資料。

(二)氣象資料的服務機構

由於服務機構的不同,氣象資料數據信息的服務內容不一樣。當前,氣象資料數據信息服務的提供者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即中國氣象局公共服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國氣象局圖書館。中國氣象局公共服務中心主要是在線提供天氣信息、災害預警、氣象科學知識、氣象政策信息、氣象產品信息等資料的瀏覽、下載,國家氣象中心主要是在線或離線提供各類氣象科學數據資料。中國氣象局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主要有:專題服務包括科技查新、定題服務、圖書館文獻資料通訊、中國暴雨動態、城市環境動態,特色館藏包括WMO出版物、AMS連續出版物;顧客天地包括咨詢台、圖書薦購、常用科學數據、世界主要城市氣象數據;網路導航包括網上資料庫連接、專業圖書館連接、氣象類教育機構連接;書刊檢索包括館藏書刊檢索、維普中文期刊、MGA文摘資料庫、全國期刊聯合目錄、中文氣象科技文獻和氣象期刊文摘;數字資源包括書生電子圖書、AMS會議全文資料庫、AMS期刊全文資料庫等。

1.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是中國氣象局直屬事業單位,承擔著國家級氣象基礎信息、計算機、骨幹網路和通信資源的運行、管理、維護、建設及服務任務,同時它還承擔著WMO亞洲區域氣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和世界數據中心氣象學科中國中心[WDC-D(M)] 的任務,與北京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氣象資料室(以下簡稱「氣象資料室」)與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世界數據中心氣象學科分中心(北京)[WDC(M)for Beijing]是「一個單位,三塊牌子」,是全國氣象數據中心,也是國家專業檔案館之一,隸屬於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作為中國氣象學科的國家級數據中心,負責中國氣象局國家級高性能計算機系統、骨幹計算機網路系統、CMA-Internet系統和氣象通信網路系統的運行、管理、維護、建設和服務;負責承擔全國和全球范圍的氣象數據及其產品的收集、處理、存儲、檢索和服務;研究與應用最新數據處理技術;加工和開發各類氣象數據產品;承擔國家級氣象檔案館的任務職責,負責全國氣象記錄檔案和工作檔案的收集、歸檔、管理和服務;承擔數據和檔案業務對省級的技術指導。各省級氣象資料室開展本轄區范圍的氣象資料社會化服務,及時向國家氣象數據中心上報氣象數據等具體業務。

2.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2008年5月成立的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國家級媒體氣象服務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服務以及全國公共氣象服務的業務技術指導等任務。下設三個管理機構和產品服務室、網路服務室、科普宣傳室三個業務機構,承擔國家級公共氣象信息收集、產品加工、製作和服務;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服務;全國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建設;中國天氣網、中國興農網等公共氣象服務門戶網站的建設與運行管理;科普宣傳以及公共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公眾滿意度調查等業務。為各級政府、公眾、行業和專門顧客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不斷提高氣象服務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3.中國氣象圖書館

中國氣象局圖書館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氣象專業文獻收藏中心和氣象專業文獻檢索中心。中國氣象局圖書館的職能與任務是全面收藏國內外(尤其是國外)氣象專業的各種出版物(期刊、圖書、技術報告、會議文集、WMO出版物、電子出版物);利用各種手段(傳統借閱、刊物編輯、計算機檢索、網路服務)向全國氣象部門及國家有關部門(海洋、農業、環境、民航和大學等)的科研、業務單位提供專業文獻信息服務。圖書館現有藏書20餘萬冊,其中中文圖書10萬余冊,期刊1000餘種;其中外文期刊700餘種,中文期刊300餘種,館藏書刊70%為外文書刊,語種包括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等,館藏書刊覆蓋了80%的專業出版物。讀者憑個人有效證件辦理借書證,即可入館借閱。

近年來圖書館引進了荷蘭Kluwer Online外文期刊資料庫、ScienceDirect外文期刊資料庫、書生中文電子圖書、清華同方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維普中文期刊文摘等網路資料庫,開發了中文氣象科技文獻庫、外文氣象期刊文摘庫、美國氣象學會會議文集資料庫等多種文獻資料庫,圖書館館藏書目資源信息也通過網路為顧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檢索與文獻提供服務。

Ⅵ 需要中國輻射日值數據集,請求支援,中國氣象資料庫普通用戶下載不了

該數據,需要中國輻射日值數據集,請求支援中國氣象資料庫房普通用戶下載不了?

Ⅶ 中央氣象台的相關新聞

將釣魚島天氣預報納入預報:
新華網北京2012年9月11日電,依據2012年9月10日中國政府宣布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自2012年9月11日起,中央氣象台把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納入到國內城市預報中,並將在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里播出。
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釣魚島附近海域也是中國的傳統海疆,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國氣象局承擔著管理全國陸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氣象情報預報警報等責任,氣象部門開展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氣象服務在歷史上由來已久。
提供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是中國氣象局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世界氣象組織賦予作為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之一的國家氣象中心的一項重要責任。釣魚島及周邊海域是各種海洋災害頻發的海域,也是中國漁民的傳統作業漁場。長期以來,福建、廣東等沿海氣象部門通過提供及時、准確的海洋氣象預報,為指導防颱減災、海上漁業生產及交通運輸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2012年9月11日起,中央氣象台在國內城市預報中發布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內容包括溫度、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等氣象要素。預報除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外,還將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中國天氣網、中國氣象報、海洋氣象廣播電台等渠道進行發布。
中國氣象局通過國家級天氣預報共享資料庫提供釣魚島(區站號58981,經度123°28』E,緯度25°44』N,海拔362米)的0至168小時天氣預報產品,供全國共享及對外發布時使用。此外,中國氣象局還將根據各方需求,不斷提升包括釣魚島及周邊海域在內的氣象預報精細化水平。

Ⅷ 甘肅省氣象局的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

面向基本氣象系統和社會服務的國家級公益類專業氣象科學研究所。其主要任務是瞄準乾旱氣象研究的國家目標,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西部大開發和氣象業務現代化的需要,緊密圍繞乾旱、沙塵暴以及生態環境問題,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乾旱所前身是成立於1974年的甘肅省氣象科學研究所,2001年作為中國氣象局「一院八所」之一,開始進行國家級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通過改革,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建立起「開放、流動、協作、競爭」的新型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形成了「寬松工作氛圍、緊張工作步驟、濃厚科學氣氛」的幹事創業環境,確立了面向乾旱氣象研究國際前沿和國家及地方需求的科技創新目標。2004年10月,乾旱所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等組織的公益類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聯合驗收。在2006年召開的全國氣象科技大會上,乾旱所獲「全國氣象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光榮稱號。未來5~10年,乾旱所將逐步建設成為專業特色突出、科研水平達到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乾旱研究中心和乾旱氣象人才培養基地。乾旱所擁有一支精幹高效、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科研隊伍,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9人。博士2人,碩士16人,在讀博士5人,平均年齡36歲。另外,全所聘請聘用科研流動人員40人。
研究領域和方向:乾旱所以乾旱、沙塵暴,以及與乾旱和沙塵暴緊密聯系的水資源、生態環境、沙塵氣溶膠等為主要研究領域。重點研究方向是:乾旱氣象監測與試驗研究、乾旱氣候規律及其預測研究、乾旱氣象災害研究、乾旱氣候變化與沙塵氣溶膠特徵研究、乾旱區生態環境與水資源研究。
科研基礎條件:乾旱所在區域乾旱氣候觀測系統(RACOS)的總體思路下,擁有一大批國際先進的科研設施,具備了開展野外綜合試驗的良好條件。另外,已初步建成沙塵氣溶膠理化分析實驗室和移動式的乾旱氣象綜合科學觀測平台。為不同下墊面條件下的陸—氣之間及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為發展區域相關模式,為水、土、氣、生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提供了科學試驗平台。 乾旱所還擁有一流的開放式科研辦公環境及條件,計算速度超過千億次的SGI高性能計算機,方便快捷的科技期刊電子查詢系統,以及主網為千兆的網路傳輸系統和中國乾旱氣象網站,並初步建成乾旱氣象專業共享資料庫系統。
對外交流合作:乾旱所實行開放合作的辦所方針,大力構建科研合作平台,拓展研究領域,不斷加強對外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廣泛吸納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升科技競爭力和創新力。乾旱所以甘肅省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為跨部門和跨行業開放合作平台,以中國氣象局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為區域開放合作平台,以蘭州國際環境蠕變研究中心為國際開放合作平台,以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為人才培養合作平台,並設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基金,面向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進行開放合作研究。乾旱所積極舉辦和參加各類高水平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邀請國外專家學者來所開展學術交流和訪問,國內已經與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並都具有實質性的科研合作。
科學研究成果:「十五」至今,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申請立項、發表論文和獲獎成果大幅度增加,共申報各類科研項目405項,立項127項(其中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科技部項目7項),獲得資助經費2000多萬元;共發表論文519篇,其中在SCI、SCIE、EI類收錄刊物上發表25篇,在一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86篇;獲各種科技獎64項,其中省部級獎7項。
總體發展目標:緊緊圍繞國家需求和氣象事業發展的需要,瞄準乾旱氣象發展的國際前沿。加強乾旱、沙塵暴、冰雹等災害氣象事件的形成機理和監測預報預測技術研究,重點在乾旱氣候監測與試驗、乾旱氣候預測與生態環境、乾旱氣象災害評估、乾旱氣候變化與對策研究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在乾旱、沙塵暴的監測和發生機理,以及乾旱半乾旱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取得重要科學突破,產生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造就一批國內知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乾旱氣象專家,形成4-5個由首席科學領銜的富有競爭力的科研群體。加強完善「五個基地」、「三個平台」、「一個工作站」、「一個分析室」,以及移動乾旱氣象綜合科學觀測平台和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建成布局科學、功能完備的科研基礎體系,發展能夠體現乾旱區域特色的數值模式體系,進一步建設完成乾旱氣象共享資料庫系統。最終將乾旱所建設成專業特色突出、科研水平達到一流、國內知名、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乾旱氣象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為實現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和建立科研型業務部門提供強有利的科技支撐,在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取得突出的成績。

Ⅸ 中國氣象衛星數據共享情況如何

據報道,氣象專家日前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15顆風雲衛星,其中8顆在軌運行,在風雲四號之前,風雲衛星國內用戶已超過2500家,有力保障了防災減災、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等應用需求,中國氣象衛星數據共享達到世界前列。

專家表示,我國風雲一號、二號和三號的數據也面向全球開放,我國氣象衛星數據,在國內、國際共享都是做得最好的。

Ⅹ 什麼網站能查詢到歷史天氣數據

建議你可以從以下幾個網站查一下:

1、天氣在線;

2、中國天氣社區;

3、中國氣象數據網 ;

4、天氣後報。

最推薦的一種:中國氣象數據網

推薦理由:

1、中國氣象數據網是專門對外提供氣息數據服務的官網平台;

2、從1981年到2010年的歷史氣象數據都可以檢索和下載,非常的簡單!

(10)中國氣象共享資料庫擴展閱讀:


中國氣象數據網是氣象科學數據共享網的升級系統,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氣象雲的主要門戶應用系統,是中國氣象局面向國內和全球用戶開放氣象數據資源的權威的、統一的共享服務平台,是開放我國氣象服務市場、促進氣象信息資源共享和高效應用、構建新型氣象服務體系的數據支撐平台。

中國氣象數據網以滿足國家和全社會發展對氣象數據的共享需求為目的,重點圍繞標准規范體系建立、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平台建設和數據共享服務等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中國氣象數據網服務模式分為在線數據服務和離線數據服務兩種,在線服務主要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提供在線數據下載和服務,離線數據服務包括電話咨詢、信息咨詢以及根據用戶需求製作專題數據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