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多管藻的什麼體寄生在配置表上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多管藻的什麼體寄生在配置表上

發布時間: 2022-07-03 03:24:37

『壹』 我是一名初二學生,6月19日要地理生物匯考(即地理生物中考),我上學期期末地理成績是83分,生物75分,...

第八章 生物與環境
第一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一、生態因素對環境的影響
名詞:1、生態學: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叫做~。2、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3、種內關系: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系。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4、種內互助:同種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維護群體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對捕食和御敵是有利的。5、種內斗爭:同種個體之間由於食物、棲所、尋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條件的矛盾而發生斗爭的現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體中,鱸魚,無其它魚類、食物不足時,成魚就以本種小魚為食。)6、種間關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4、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類與真菌共生體,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5、寄生: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體的體內或體表,從那裡吸取營養物質來維持生活,這種現象叫做~。(例如:蛔蟲、絛蟲、血吸蟲等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內;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動物的體表;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體寄生在細菌內部。)6、競爭: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由於爭奪資源、空間等而發生斗爭的現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7、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
語句: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①光:陽光對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作用。A、光的強與弱對植物:如松、杉、柳、小麥、玉米等在強光下生長好;人參、三七在弱光下生長。淺海與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無植物生存。b、光照時間的長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開花;菠菜、鳶尾在長日照下開花。c、陽光影響動物的體色:魚的背面顏色深;腹面顏色淺;d、光照長短與動物的生殖:適當增加光照時間可使家雞多產蛋。E、光線影響動物習性:白天活動與夜晚活動。②溫度:a、不同地帶的差異:寒冷地方針葉林較多;溫暖地帶地方闊葉林較多b、植物的南北栽種:蘋果、梨不宜在熱帶栽種;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種;c、對動物形成的影響:同一種類的哺乳動物生長在寒冷地帶,體形大;d、對動物習性的影響:冬眠—-蛇、蛙等變溫動物;夏眠—-蝸牛;洄遊:遷徙;季節性換羽。③水分:限制陸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態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2、生態因素的綜合作用: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對生物體是同時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種生態因素所起的作用並不是同等重要的,有關鍵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3、區分共生、競爭和捕食關系的圖象。a、共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個體數量變化不同步,先增者先減少,為被捕食者,後增者後減少,為捕食者。被捕食者圖象的最高點高於捕食者;c、競爭圖象,特點是兩種生物開始時個體數量為"同步變化,以後則你死我活。4、決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陽光。
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名詞:1、保護色: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2、警戒色:某些有惡臭或毒刺的動物所具有的鮮艷色彩和斑紋。3、擬態:某些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的狀態。4、適應的相對性:指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的適應,不是絕對的。
語句: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對性。因為生物生存的環境不斷變化,而生物的遺傳具有保守性,不會因為環境變化立即改變其遺傳性,因此適應的形成是長期的自然選擇的結果。選擇作用不會一次到位,更不會造成盡善盡美的選擇結果,所以,適應具有相對性。2、適應的普遍性: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動物對環境的適應,外形的適應性特徵。3、適應具有相對性的原因:遺傳物質穩定性與環境條件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4、保護色:動物體色與背景色彩相似,利於取食避敵,避役(變色龍)、比目魚、雷鳥、蝗、某些沙漠植物。5、警戒色:動物體色與背景色彩形成對比色,具有惡臭(毒刺)或者鮮艷色彩(斑紋)的特點,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敵人不要侵犯,以防止「兩敗俱傷」。警戒色是冒充的「藝術」,以鮮艷色彩向動物們發出警告。(例如:黃峰、蝮蛇體表的斑紋、瓢蟲體表的斑點)6、擬態:生物形態、色澤模擬背景生物體,(如:竹節蟲、尺蠖的形狀像樹枝、枯葉蝶、有的螳螂成蟲的翅展開時像鮮艷的花朵,若蟲的足像美麗的花瓣、蜂蘭。)7、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對性。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境。
第二節、種群和生物群落
名詞:1、種群: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如:一個湖泊中的全部鯉魚就是一個種群)2、種群密度:是指單位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3、年齡組成: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4、性別比例:是指雌雄個體數目在種群中所佔的比例。5、出生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6、死亡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群落的總和。8、生物群落的結構:是指群落中各種生物在空間上的配置情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方面。9、垂直結構: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結構。10、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區段現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如:林地中的植物沿著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現象。
語句:1、種群特徵: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種群數量變化是種群研究的核心問題,種群密度是種群的重要特徵。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以及遷人和遷出等都可以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2、種群密度的測定:對於動物採用標志重捕法,其公式為種群數量N=(標志個體數X重捕個體數)/重捕標志數.3種群密度的特點:①相同的環境條件下,不同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密度和種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於死亡率,種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於死亡率,種群密度下降。;出生率與死亡率大體相等,則種群密度不會有大的變動。5、年齡組成的類型:(1)增長型:年輕的個體較多,年老的個體很少。這樣的種群正處於發展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2)穩定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這樣的種群正處於穩定時期,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定。(3)衰退型:種群中年輕的個體較少,而成體和年老的個體較多,這樣的種群正處於衰退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小。6、性別比例有三種類型:(1)雌雄相當,多見於高等動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於雄,多見於人工控制的種群,如雞、鴨、羊等。有些野生動物在繁殖時期也是雌多於雄,如象海豹。(3)雄多於雌,多見於營社會性生活的昆蟲,如白蟻等。7、種群數量的變化:①影響因素: a、自然因素:氣候、食物、被捕食和傳染病。B、人為因素:人類活動。②變化類型:增長、下降、穩定和波動。③兩種增長曲線:a 、「J」型增長特點:連續增長,增長率不變。條件:理想條件。b、「S」型增長特點:級種群密度增加→增長率下降→最大值(K)穩定;條件:自然條件(有限條件)。 ④研究意義:防治害蟲,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8、預測未來種群密度變化趨勢看年齡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則顯示近期種群密度變化趨勢。
第三節、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和類型
名詞:1、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
語句:1、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2、生態系統的類型: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可以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兩大類。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又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類型。在水域生態系統中,又分為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3、森林生態系統:濕潤或比較濕潤的地區;物種多,植物以喬木為主,樹棲攀援動物多,種群密度穩定,群落結構復雜穩定。4、草原生態系統: 年降水量少的地區;物種少,植物以草本為主,善跑或穴居動物多,種群密度易變,群落結構一般不穩定。5農業生態系統: 農作物種植區;作物種類少,種群密度大, 群落結構單一而不大穩定,植物主要為農作物,人為作用突出。6、海洋生態系統: 整個海洋,類 型多,分布各異; 微小浮游植物為主,有大型藻類,各類動物集中於200m以上水層,底棲動物適應性特殊。7、淡水生態系統: 淺水區為水生和沼澤植物,深水區表層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動物、魚類和底棲動物。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名詞:1、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的屍體、排泄物和殘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在重新被綠色植物利用來製造有機物。2、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於事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叫做~。3、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的復雜營養關系,叫做~。
語句: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2、生態系統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種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陽光、熱能、空氣、水分和礦物質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3、生產者: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等)。 4、消費者:包括各種動物。它們的生存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於綠色植物製造出來的有機物,所以把它們叫做消費者。消費者屬於異養生物。動物中直接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也叫植食動物)叫做初級消費者;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叫做次級消費者;以小型肉食動物為食的大型肉食動物,叫做三級消費者。5、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6、生物之間的關系:食物鏈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一般有捕食關系;而食物網中的不同種生物之間除了捕食關系外,還有競爭關系。7、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賴以存在的基礎,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的主要成分,消費者不是生態系統的必備成分,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分。8、消費者等級與營養等級的區別:消費者等級始終以初級消費者為第一等級,而營養等級則以生產者為第一等級(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級,次級消費者為第三營養級。);同一種生物在食物網中可以處在不同的營養等級和不同的消費者等級;同一種生物在同一食物鏈中只能有一個營養等級和一個消費者等級,且二者僅相差一個等級。
三、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名詞:1、能量金字塔:可以將單位時間內各個營養級的能量數值,由低到高繪製成圖,這樣就形成一個金字塔圖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語句:1、起點: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輸入能量)。2、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
=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3、渠道:沿食物鏈的營養級依次傳遞(轉移能量)4、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三個去處是:呼吸消耗,下一營養級同化,分解者分解。對於初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這三個去處。並且可以認為,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釋放的能量十被下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但對於最高營養級的情況有所不同。5、特點:傳遞方向:單向流動(能量只能從前一營養級流向後一營養級,而不能反向流動);傳遞效率: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4、人們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設法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5、計算規則:消耗最少要選擇食物鏈最短和傳遞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選擇食物鏈最長和傳遞效率最小10%。
四、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名詞:1、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在生態系統中,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回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里說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下系統——生物圈,其中的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2、溫室效應:大氣中CO2越多,對地球上逸散到外層空間的熱量的阻礙作用就越大,從而使地球溫度升高得越快,這種現象就叫溫室效應。
語句:1、碳循環:①碳在無機環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鹽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循環的。③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糖類等有機物。生產者合成的含碳有機物被各級消費者所利用。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通過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氣中。生產者和消費者死後的屍體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氣中。特點:隨大氣環流在全球范圍內運動,所以碳循環帶有全球性。2、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流動是單向,不循環的,是逐級遞減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可以反復出現,循環運動。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名詞: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由於生態系統中生物的遷入,遷出及其它變化使生態系統總是在發展變化的,當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它的結構和功能能夠保持相對穩定,我們就把:生態系統具有保持和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稱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抵抗力穩定性:在生物學上就把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稱之為抵抗力穩定性。3、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遭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以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做恢復力穩定性。
語句:1、生物圈II號」實驗失敗說明: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難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樣,長期保持相對穩定,具備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穩定性的本質是 「抵抗干擾、保持原狀」; 生態系統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穩定性,就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單純,營養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越小,抵抗力穩定性越低。一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相對定狀態就會遭到破壞。3、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反的關系。抵抗力穩定性較高的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較低,反之亦然。4、生物圈是人類生存的唯一環境,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正在全球范圍內使生態系統偏離穩態,我們要保護並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貳』 紅藻的生存本領是什麼

紅藻的生存本領是既能進行有性生殖又能進行無性生殖 ,紅藻有性生殖通過精子和果胞結合完成。無性生殖是以多種無鞭毛的靜孢子進行,有的產生單孢子,如紫菜;有的產生四分孢子,如多管藻。因此,紅藻的生殖行為包括配子和孢子的形成和釋放、配子的結合等。紅藻 的有性生殖存在很大缺陷,因為紅藻的雄配子 (精子)和雌配子 (果胞)都沒有運動能力,且精子釋放後只有幾個小時的存活時間。
紅藻一般為雌雄異株,有性生殖的雄性器官為精子囊,在精子囊內產生無鞭毛的不動精子;雌性器官稱為果胞,果胞上有受精絲,果胞中只含一個卵。果胞受精後,立即進行減數分裂,產生果孢子,發育成配子體植物;有些紅藻果胞受精後,不經過減數分裂,發育成果孢子體,果孢子體是二倍的,不能獨立生活,寄生在配子體上。果孢子體產生果孢子時,有的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單倍的果孢子,萌發成配子體;有的不經過減數分裂,形成二倍體的果孢子,發育成二倍體的四分孢子體,再經過減數分裂,產生四分孢子,發育成配子體。紅藻門植物的生活史中,有的無世代交替現象,如紫菜(甘紫菜具世代交替);有的則有明顯的世代交替,如海索麵。
紅藻生殖發育是多種環境因子綜合調控的結果,如光照 (光強、光質和光周期)、溫度、季節、營養(無機和有機 )、生物因子(細菌、動物 )、滲透壓、pH、波浪及機械沖擊、污染和輻射等。
紅藻門藻類,約3,000種。紅藻,絕大多數為多細胞體、極少數為單細胞體的藻類。藻體紫紅、玫瑰紅、暗紅等色。紅藻絕大部分生長於海洋中,分布廣,種類多,據統計約有558屬、3740餘種,又分為兩個亞綱:紫菜亞綱和真紅藻亞綱。其中不少紅藻有重要經濟價值。除食用外,還是醫學、紡織、食品等工業的原料。
紅藻絕大部分海生,見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岸附近,常附著於其他植物。葉狀體有絲狀、分枝狀、羽狀或片狀。細胞間連以纖細的原生質絲。除葉綠素外,尚含藻紅素和藻藍素,故常呈紅色或藍色。紅藻的生殖細胞不能運動。雌性器官稱果孢,由單核區和受精絲構成。不動精子在精子囊中單生。重要的食用紅藻(如紫菜、掌狀紅皮藻)煮熟後仍保持其色澤及膠體性質。工業上,角叉菜屬紅藻作為明膠的代用品用於布丁、牙膏、冰淇淋及保藏食品中。珊瑚藻屬的某些種在形成珊瑚礁與珊瑚島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由江蘺屬和石花菜屬紅藻制備的瓊脂是細菌和真菌培養基的重要成分。

『叄』 紅藻的生活習性與繁殖方式分別是什麼

紅藻的生活習性

紅藻一般為喜陰植物,生長的深度可達200米;在潮間帶則多生於岩石的背陰處、石縫或石沼中,也有少數喜生於暴露的風浪大的岩石上。大多數種類固著於岩石上或其他生長基質上,也有附生或寄生在其他藻體上的。

紅藻多生長在潮間帶的岩石背面

紅藻的繁殖方式

紅藻生活史中不產生游動孢子,無性生殖是以多種無鞭毛的靜孢子進行,有的產生單孢子,如紫菜;有的產生四分孢子,如多管藻。紅藻一般為雌雄異株,有性生殖的雄性器官為精子囊,在精子囊內產生無鞭毛的不動精子;雌性器官稱為果胞,果胞上有受精絲,果胞中只含一個卵。果胞受精後,立即進行減數分裂,產生果孢子,發育成配子體植物;有些紅藻果胞受精後,不經過減數分裂,發育成果孢子體,果孢子體是二倍的,不能獨立生活,寄生在配子體上。果孢子體產生果孢子時,有的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單倍的果孢子,萌發成配子體;有的不經過減數分裂,形成二倍體的果孢子,發育成二倍體的四分孢子體,再經過減數分裂,產生四分孢子,發育成配子體。紅藻門植物的生活史中,有的無世代交替現象,如紫菜;有的則有明顯的世代交替,如海索麵。

石花菜

紫菜

紅藻的生殖分為無性和有性兩種。紅藻不同於其他藻類(除藍藻類外),缺乏具鞭毛的生殖細胞。

無性生殖是由藻體產生單孢子或四分孢子,它們是無性的單倍體,直接萌發為新個體。四分孢子囊的分裂方式分別為十字形、層形或四面錐形。此外,少數種類還產生雙孢子、多孢子或副孢子,它們是四分孢子的同種異形物。有些紅藻還可以利用營養細胞直接分裂或藻體本身斷裂後再生,但是很少。

紅藻門的有性生殖均為卵式生殖。紅藻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精子囊,每個囊中有一個精子;雌性生殖器官稱為果胞,是一個燒瓶狀的單細胞,內有一個卵,其上端延伸為絲狀突出體,稱為受精絲;精子釋放後,能被動地隨水流動,到達受精絲並貼附其上,受精過程系精子附著處壁融化,精子核進入受精絲,到達果胞內與卵核結合為合子。

受精後的合子直接分裂或間接通過輔助細胞形成產孢絲,由產孢絲再形成果孢子囊,許多果孢子囊集生成為果孢子體,一般稱囊果。囊果具果被,由雌配子體分裂而成的果被包圍;有的不具果被,前者常具有1~2個囊孔。

紅藻的絕大多數種類,都有三個世代的藻體進行世代交替,即孢子體世代、配子體世代和果孢子體世代。配子體產生單倍的精子和卵子,二者結合為合子,形成雙倍的果孢子體,寄生於雌配子體上,產生雙倍的果孢子;果孢子萌發成為孢子體,孢子體在四分孢子形成時進行減數分裂,四分孢子萌發成雌、雄配子體,雌雄同體或異體。

『肆』 如何製作木棉花的植物標本

(一)怎樣採集標本
大自然植物種類繁多,究竟要采什麼樣標本?這要根據使用目的而定。植物標本根據使用目的可分為:
1、整體標本:通常用來識別植物,鑒定學名,鑒別中草葯。對某一地區進行植被調查也是使用這種標本。例如調查我們學校、雞西的植物資源。高等植物的根、莖、葉等營養器官,是識別植物依據之一,但是常因生長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而花、果具有較穩定的遺傳性,最能反映植物的固有特性,是識別和鑒別植物的重要依據。所以採集時,最好要取得一個完整的標本,那就是根、莖、葉、花、果實都有。植物從根到莖的頂端恰好是37公分最好,放在標准台紙上正合適。如果比較小也不成問題。若是比較高大,在採集時必須要照顧到植物的完整性。可採集它的典型代表部分,如根、莖、葉、花、果實的部分。草本植物還應該挖起地下部分。從根繫上可以鑒別出是一年生還是多年生的。而且地下部分除根莖外,往往還在變態根和變態莖,如百合、菊芋、甘藍、黃精、貝母、七葉一枝花等。木本植物應採集有代表性的枝條,即應選有花有果、葉片完整、姿態良好的枝條進行採集,但採集的標本應該盡可能代表植物的一般情況,剪取的枝條大小適中,最好附有一小片樹皮。孢子囊群的形狀與排列、根狀莖及其鱗片和毛被等是蕨類植物重要的分類特徵,採集時要加以注意。採集寄生植物,如菟絲子、桑寄生等,應該連同寄主一起,最好不要將兩者分開。整體標本常製成臘葉標本和原色浸漬標本。
2、解剖標本:製作目的在於觀察、研究植物某一器官的內部組織結構。如解剖洋蔥的鱗莖,以觀察基盤、幼芽、鱗葉、須根等結構。橫剖黃瓜,以觀察瓜類的側膜胎座和種子著生位置;縱剖桃花,以觀察花的各部位及其形態。採集這類標本只要選擇健康的有代表性的某一器官即可,不必採集整個枝條。解剖標本通常製成防腐性的浸漬標本。
3、系統發育標本:製作目的在於觀察研究植物的生活史,即某一植物從種子萌發到生長發育、開花、結果各階段的生長情況,常用於生物教學和引種栽培及科研方面。這類植物標本必須採集植物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如製作菜豆和玉米種子萌發過程的標本,就要採集它們胚的萌動、長出主根和幼芽、長出真葉等各階段的標本。這類標本可製成臘葉標本,也可以製成浸漬標本。

4、比較標本:比較標本主要是比較不同植物的某一器官的異同。例如比較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種子形態就要採集油菜、大豆、黃瓜、番茄等成熟的果實,除去果皮,將種子晾乾,還要採集小麥、水稻、玉米的果實晾乾進行比較。比較各種形態的根可以採集直根系的棉花、須根系的水稻和小麥、球根的心裡美蘿卜、圓錐根的胡蘿卜、圓柱根的蘿卜、塊根的某薯、玉米及甘蔗的不定根,以及菟絲子、桑寄生的寄生根等。比較各種形態的莖可以採集直立莖的楊、柳,纏繞莖的牽牛花、金銀花,匍匐莖的草莓,攀緣莖的葡萄、葫蘆、爬牆虎,枝刺的山楂、刺槐,肉質莖的仙人掌、曇花,球莖的菊芋、甘藍,鱗莖的洋蔥、大蒜等。比較和種形態的花冠可採集離瓣花的蘋果花,十字花冠的油菜、薺菜,蝶形花冠的大豆、紫檀、蠶豆,管狀花的紅花,舌狀花的菊芋,以及單子葉的小麥花等。比較各種花序可以採集總狀花序的白菜,穗狀花序的車前,傘形花序的開竺葵,頭狀花序的向日葵等。比較各種形狀的果實可採集核果的李、杏,漿果的柿、葡萄,梨果的蘋果、雅梨,莢果的豌豆、刺槐,角果的蘿卜,大青,瘦果的向日葵,穎果的水稻、小麥,翅果的榆、槭等。比較標本可以製成臘葉標本,也可製成風干標本,而果實以原色浸漬標本效果更好。

(二)採集標本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採集標本除以上介紹的以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應根據製作目的選擇具有典型牲、生長健壯、姿態良好的植株或枝條作為標本。有的植物有異形葉,如白菜有基生葉和莖生葉之分;海金沙有營養葉和繁殖葉之分;菱有飄浮葉與沉水葉之分。甚至同一枝條上就有不同形態的葉,如楓荷桂就有三種葉形。有的植物是雌雄同株,如南瓜、蓖麻,或是雌雄異株如大麻、楊,應分別採到雌花和雄花。
2、採集時應根據台紙大小或標本瓶大小,選擇大小適中的標本。有的植物體很小,如地衣、葫蘆蘚、滿江紅等應多采幾株。有的植株很大,可以取其典型的一部分,如百合、蘆葦等,不需采全株,可分別剪取頂部、中部和根部的典型部位。
製作浸漬標本,一般以標本占瓶內體積的五分之三為宜,標本太小顯得空曠無物,標本太大又顯得臃腫,這都有損美觀。
3、帶有花果的標本,無論是干制還是浸漬,其效果往往與花開的程度有關。若花開太盛,各部位容易脫落,離瓣花尤為突出,所以要選擇剛開的花或將開的花蕾。這時花的各部位特徵已經明顯地反映出來,也不容易脫落。如盛開的木棉花不易壓制,而選擇即將開放的花蕾進行壓制,就能收到較好效果。製作浸漬標本時,漿果類未成熟的果實其果型、色澤還不典型,而太熟的果實內部果汁濃度大於浸漬液濃度,果皮內外滲透壓不平衡,也容易造成果皮爆裂,或果肉溶爛等情況,如西瓜和番茄等都有這種情況。乾果類的大豆、白菜、穿心蓮等果實太熟,壓制時果實容易爆裂,種子散出,不易獲得完整形態,採集時也應引起注意。種類種子標本應待種子完全成熟時採集。
4、採集標本的份數根據各自需要和具體情況而定。製作臘葉標本應多采幾份,除自己保存外,必要時寄給有關單位衣他們鑒定學名,還可以與國內外有關單位交換。通常一種植物至少採2-3份。製作浸漬標本也要多采幾份,以比較不同的浸漬方法的效果。採集份數除了根據需要以外,還應注意愛護植物資源。
同一種植物同時採的幾份標本稱為副份標本。副份標本的採集號應是相同的。
5、採集標本還要注意到各種植物的花要期,以便及時採到需要的標本。有的植物是先花後葉,如榆、柳、木棉等,這些標本在長葉以前就要注意觀察,以便及時採到花的標本,待長葉後再在原植物上采葉的標本,編不同號。
6、製作各種標本都有一定整形問題,目的是使標本既美觀,又真實地反映原來的形態,這個問題在原色浸漬標本製作中更為突出。因此要求採集時注意觀察植物的生態、花果著生的位置等。
7、特殊標本的採集:在大型標本的採集方面,因有些植物的葉片極大,例如芋頭、蒲葵等,不可能採集整片葉子。這類標本可以採集部分葉片,若是單葉可沿中脈的一邊剪下,或剪一個裂片;若是復葉可采總軸一邊的小葉,但無論怎樣采都必須留下葉片的頂端和基部,或頂端的小葉。花、果和葉片可分開處理,但要編同一號。至於較大的花序,如向日葵的狀狀花序、棕櫚科的花序都只能採取其中一部分。
8、孢子囊群的形、根狀莖及其鱗片和毛被常是蕨類植物的分類特徵,因此在採集蕨、木賊、海金沙、卷柏時,要注意採集帶有孢子囊群的葉片和營養葉,還要挖一小段根狀莖,並且小心保護鱗片葉,防止脫落。
9、葫蘆蘚、地線等苔蘚植物的孢子體成熟後常常會脫落,所以應在孢子體尚未成熟時進行採集,而且要及時放在紙袋或廣口瓶中暫存,以免丟失孢子體上的蒴帽。
10、地衣是一個獨特的植物類群,生長在多種基質上,葉狀和枝狀地衣如松蘿等大量生長在山林中,而殼狀地衣常生長在岩石、樹皮及建築物上,採集時盡量連基質一起採下。若不能採到基質,也慶作好記錄。
11、菌類植物中的蘑菇是由子實體(菌蓋、菌柄)及地下菌線體組成,子實體是重要的分類特徵。它們有的生長在地上,也有生長在樹枝或腐爛樹皮上。採集長在地上的蘑菇,要仔細的挖起地下的菇根;採集樹上的蘑菇,應用刀連同基質一起割下。用手拿標本時要注意不可在菌蓋和菌柄的表皮留下指印,以免損失子實體表面固有的分類特徵。標本採集後立即掛上標簽,用柔軟紙輕輕包好,放在紙盒裡。

12、浮水或沉水的水生植物採集後容易變形,採集時可用將折疊紙或窗紗置入水中標本的下方,輕輕將標本托出水面,連同折疊紙或窗紗一起壓制,以保持其形態。

13、水綿、海松、多管藻等藻類植物多生長在水裡,它們一出水面葉片往往收縮一團失去原形。採集這類標本時可先用水網撈出,倒在水盆中,等植葉展開後,再用吸水紙置於標本下面,輕輕將標本托出水面,然後用乾燥紙壓平。為避免標本帶有鹽漬,採集的海藻必須先在淡水中浸10多分鍾後,再放入清水中按上述方法處理。

14、另外,進行野外採集時,還應注意不要亂嘗植物的果實,以免中毒,在進行野外作業時注意人身安全。

15、當標本採到手後,馬上要放在採集箱中,以免水分散失
(三) 標本採集編號

同一個採集者(採集人或組)的同一個採集號不應重復。一般來說,每個採集者的採集號以及每年或每次採集的採集號,應該按順序編寫。但是,同一種植物,如果是在同時同地所採的,則應編為同一採集號數,作為復份標本。每一號標本的份數,應根據需要而定,若遇到特殊的植物,應該多采幾份,以供研究或教學等使用。如果同一種植物是采於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環境或不同的季節時,則應分別編號。雌雄異株的植物,應分別編號,並註明兩號的關系。標本的採集號須用鉛筆填寫在號牌上,同時在號牌上還須填寫採集人、採集日期和採集地。填好的號牌必須緊系於標本的適當位置,以防在標本壓制、整理或製作過程中脫落。

(四).野外記錄

植物標本的產地、生長環境、生長習性對於標本的鑒定、研究和使用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些採集信息不可能都填寫在號牌上。同時,標本的壓制無論如何精細,但與它在生活狀態時相比,總會有些改變,部分特徵,如氣味、花、果實的顏色、形狀等往往很容易發生變化。因此,在標本採集過程中必須做好野外記錄。

野外記錄的內容包括採集人、採集號、採集地、採集日期、生境、海拔、生長習性、形態特徵、花果期、地方名以及用途等(見前)。一般來說,野外記錄應在採集標本的同時填寫在野外記錄本上,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在當日晚間整理標本時填寫。記錄本上的採集號必須與號牌上的保持一致,以免混亂。為防止潮濕、褪色,野外記錄應用鉛筆填寫。野外採集記錄應完整、客觀真實。對於標本壓制後易於變化的或所采標本上不能反映的特徵應該盡量記錄在記錄本上,如喬木、灌木或高大草本未採到部分的生長形式,植物體的大小、外形,乳汁有無和顏色,葉片兩面的顏色、光澤,花各部分的顏色、氣味,果實的形狀和顏色等。在採集標本時,對植物生活的群落以及植物的各種生長環境都應盡可能觀察、記載,包括所采標本的海拔、山坡坡向、在林緣還是草坡等環境。同時還要盡可能的記載所采植物的開花期和結果期等內容。

三、設計採集方案

以5或6人為一小組進行自由組隊,以一人為組長。

1、確立採集項目:每個小組確立某一方面為專題,如整體標本、解剖標本、系統發育標本、比較標本等,也可以以某一類植物為專題,例如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等。

2、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所確立課題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等資料。

3、根據採集的項目確定活動的時間和地點。

四、准備採集所需的工具

1.標本夾供採集標本和壓制標本之用,是用木板條作成的長約45厘米,寬約30厘米的木製夾板。標本夾分為背夾和壓夾兩種(圖),前者最好是裝有尼尼龍搭扣和背帶,以方便在野外採集時隨時將標本壓入標本夾中,防止採集的標本失水皺縮;後者適用於標本的集中壓制。

2.修枝剪用以剪斷植物的枝條,通常有一般修枝剪和高枝剪(長柄修枝剪)兩種。

3.小鋤頭(採集杖)用以挖掘植物的根、鱗莖、球莖、根狀莖等地下部分,或石縫中的植物。

4.小手鋸用以採集木材標本,或鋸樹枝之用。

5. 採集袋在採集過程中裝新鮮標本材料時使用,是用便於攜帶的塑料或其它材料做成的袋或包。

6.吸水紙用以壓制標本時吸收植物水分之用,各種紙張均可,但以吸水性強的麻皺紋紙為佳。

7.繩子在捆壓夾時使用。

8.手持放大鏡用於在野外採集標本時,觀察植物特徵之用。

9.米尺用於測量長度。

10.野外採集記錄本在野外採集時, 用於記錄植物的產地、生境、特徵等各種應記事項。具體式樣如下:

11.號牌(標簽)用硬紙做成,系於每個標本之上,在野外填寫採集人、採集號、採集地等信息。

12.採集袋:暫存放易脫落的標本,以免丟失。可以用牛皮紙糊成大小不同的紙袋,放置花、果。還可用粗布縫成不同大小的布袋,用來放置鱗莖、根狀莖、或大型果實等。

採集箱:也是用來野外臨時存放標本。一般用馬口鐵製成橢圓形,長40厘米,寬18厘米,高9厘米。側面有一小蓋,可以啟閉,箱外漆以暗綠色,箱內漆白色,兩端裝有皮帶以便挎在肩上。

13.號牌(標簽)用硬紙做成,系於每個標本之上,在野外填寫採集人、採集號、採集地等信息。

14.小紙袋用於保存標本上脫落下來的花、果、葉及採集種子。

15.不同大小的廣口瓶(根據需要而定)。

16.鉛筆、橡皮等文具用於填寫採集記錄和號牌等。

17.解剖工具。

18.照像機(攝像機)用於拍攝植物形態、生境、居群、植被等的圖像資料。

此外,還應根據需要帶上望遠鏡、手電筒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和常用葯品等。

五、野外採集:

以三或四個小組為一大組進行標本的野外採集。採集過程中填寫好採集記錄。標本的採集號須用鉛筆填寫在號牌上,同時在號牌上還須填寫採集人、採集日期和採集地。填好的號牌必須緊系於標本的適當位置,以防在標本壓制、整理或製作過程中脫落。

六、標本的製作:

(一)標本的壓制和整理

標本採集後,在製作前還必須經過清理,目的是除去雜質,使要展示的特徵更為突出。清理一是除去枯枝爛葉,除去凋萎的花果,若葉子太密集,還應適當修剪,但要留下一點葉柄,以示葉片著生情況。二是用清水洗去泥沙雜質。沖洗時不要損傷標本,有些植物體上附屬物也是分類特徵,如蕨類植物根狀莖上的鱗葉等,都應注意保護。
標本清理後,應盡快進行製作,否則時間太久,有的標本的花、葉容易變形,影響效果。 壓制標本是將標本逐個地平鋪在幾層吸水紙上,上下再用標本夾壓緊,使之盡快乾燥、壓平。壓制方法是先在標本夾的一片夾板上放幾層吸水紙,然後放上標本,標本上再放幾層紙,使標本與吸水紙相互間隔,層層羅疊,最後再將另一片標本夾板壓上,用繩子捆緊。羅疊高度以可將標本捆緊,又不傾倒為宜,一般疊至1尺左右。每層所夾的紙一般為3-5張,粗大多汁的標本,上下應多夾幾張紙。薄而軟的花、果,可先用軟的紙包好再夾,以免損傷。初壓的標本要盡量捆緊,以使標本壓平,並與吸水紙接觸緊密,又較容易干。3-4天後標本開始乾燥,並逐漸變脆,這時捆紮不可太緊,以免損傷標本。
壓制時應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1、盡量使枝、葉、花、果平展,並且使部分葉片背面向上,以便觀察葉背特徵。花的標本最好有一部分側壓,以展示花柄、花萼、花瓣等各部位形狀;還要解剖幾朵花,依次將雄蕊、雌蕊、花盤、胎座等各部位壓在吸水紙內乾燥,更便於觀察該植物的特徵,利於識別。
2、多汁的根、塊莖、鱗莖等標本,不易壓干,要先用開水燙死細胞,然後縱剖或橫剖,滴干水後再壓。這樣既可使標本快乾,又能觀察內部構造。仙人掌類及大型果實如柚、佛手、香櫞等,可以縱切挖去內部肉質組織後再壓,或切取部分縱剖面和橫剖面為代表進行壓制。
3、菟絲子、桑寄生、生薑、芋頭、蘭花以及松、杉、柏等植物,往往壓制了1-2個月後,細胞還不死,致使葉、花脫落。這些標本,就需要在開水裡燙片刻,殺死細胞後再壓。有的標本容易破碎,如木棉花的花瓣,採集後放置半天,或用蒸汽熏蒸片刻,使組織軟化再壓,效果較好。
4、標本放置要注意首尾相錯,以保持整疊標本平衡,受力均勻,不致傾倒。有的標本的花、果較粗大,壓制時常使紙凸起,葉子因受不到壓力而皺折,這種情況可用幾張紙折成紙墊,墊在凸起的四周,或將較大部分切下另行風干,但要注意掛同一號的採集標簽。標本較長的,可以折成"V"或K"N"形。
5、換紙換紙是否及時,是關繫到標本質量的關鍵步驟。
初壓的標本水份多,通常每天要換2-3次,第三天後每天可換一次,以後可以幾天換一次,直至乾燥為止。遇上多雨天氣,標本容易發霉,換紙更為重要。最初幾次要注意整形,將皺折的葉、花攤開,展示出主要特徵。換下的濕紙要及時曬干或烘乾。用烘乾的熱紙換,效果較好。換紙時要輕拿輕放,先除去標本上的濕紙,換上幾張干紙,然後一隻手壓在標本上面的干紙上,另一隻手托住標本下面的濕紙,迅速翻轉,使干紙的一面翻到底下,濕紙翻到上面,再除去濕紙,換上干紙,這樣可以減少標本移動,避免損傷。
植物標本的質地不同,其乾燥速度也不同。有的標本如車前草、龍葵、牽牛、蒲公英等2-3天就幹了,有的標本半個月、一個月才幹。所以在換紙時應隨時將已乾的標本取出,以減少工作量。
有些植物的花、果、種子壓制進常會脫落,換紙時必須逐個撿起,放在小紙袋內,並寫上採集號碼夾在一起。
為了使標本快速乾燥並保持原色,可以用熨斗熨干,也可以將標本夾在鐵絲夾里置45-60℃的恆溫乾燥箱里烘乾或用紅外線照射,促進快速乾燥。
此外,用硅膠作乾燥劑輒能使植物標本快速乾燥,效果良好。
壓制標本時還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1、標本的大小適當,美觀,否則,可將葉片等折疊或修剪至與台紙相應的大小。

2、壓制標本時要盡量使花、葉、枝條展平、展開,姿式美觀,不使多數葉片重疊。若葉片過密,可剪去若干葉片,但要保留葉柄,以便指示葉片的著生位置。

3、壓制的標本要有葉片的正面,也要有部分葉片展示反面,以便於觀察。

4、莖和小枝在剪切時最好斜剪,以便展示和露出莖的內部結構。

5、落下來的花、果或葉片,要用紙袋裝起,袋外寫上該標本的採集號,放在標本一起。

6、在壓夾內壓制標本時,應特別注意使標本夾中上下二標本錯開放置,使標本夾內的標本盡量擺放平衡。否則,柔嫩的葉片、花瓣等可能會得不到壓力而在乾燥時起皺褶

7、在標本壓入草紙中時注意解剖開一朵花,展示內部形態、以便以後研究。

8、標本與標本之間,須放數頁吸水紙(水分多的植物,應多加吸水紙),然後壓在壓夾內,並加以輕重程度適當的壓力,用繩子捆起後放在通風之處。

9、換干紙時應對標本進行仔細整理,換干紙要勤,並應在以後換紙時隨時加以整理。

已乾的標本要及時換成單吸水紙後另放在其它壓夾內,以免干標本在夾板內壓壞。

(二)標本的裝訂:

裝訂是將標本固定在一張白色的台紙上,裝訂標本也稱上台紙。裝訂目的一方面是為長期保存標本不受損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便於觀察研究。
台紙要求質地堅硬,用白版紙或道林紙較好。使用時按需要裁成一定大小。裝訂標本通常分三個步驟,即消毒、裝訂和貼記錄簽。
1、消毒:標本壓干後,常常有害蟲或蟲卵,必須經過化學葯劑消毒,殺死蟲卵、零點菌的孢子等,以免標本蛀蟲。通常用的消毒劑有1%升汞酒精溶液。也可以用二氧化硫或其它葯劑薰蒸消毒。這些都是劇毒葯品,消毒時要注意安全。如用紫外光燈消毒較為安全有效。
2、裝訂:裝訂標本先將標本在台紙上選好適當位置。一般是直放或稍微偏斜,留出台紙上的左上角用右下角,以便貼採集記錄和標簽。放置時要注意形態美觀,又要盡可能反映植物的真實形態。標本在台紙上的位置確定以後,還要適當修去過於密集的葉、花和枝條等,然後進行裝訂。
裝訂標本一般用間接粘貼法。具體的做法是:在台紙正面選好幾個固定點,用扁形錐子緊貼枝條、葉柄、花序、葉片中脈等兩邊錐數對縱縫,將紙條兩端插入縫中,穿到台紙反面,將紙條收緊後用桃膠水在台紙背面貼牢,再將花、果的解剖標本、樹皮等附件固定在台紙上,易脫落的花、果應裝在紙袋裡,貼在台紙的適當位置,以使必要時取出觀察研究。因此紙袋既要貼得牢固,不使花、果丟失,又要便於取出。大的根莖、果實等紙條不易固定,可用白車線代替,細弱的標本可用桃膠水直接將標本貼在台紙上。沒有桃膠水也可用一般辦公用的膠水,或加防腐劑的漿糊代替。
細小的植物如苔蘚、地衣、水綿、木耳等,用以上方法不易裝訂,可用透明玻璃紙覆蓋在標本上,玻璃紙四周用膠水粘貼在台紙上。
整體標本每張台紙只能放一種植物標本。比較標本一張台紙按需要放置同一類標本。
3、貼標簽:標本裝訂後,在右下角貼上標簽,標簽項目按需要擬定。一般有類別、名稱、採集地、日期、採集者等。
說明詞要簡明扼要。類別就是寫標本名稱,如葉序標本、花序標本或系統發育標本等。名稱是指植物名稱。若是葉序標本,台紙上可能有幾種不同植物名稱。植物分類學用的標本,通常在左上角貼採集記錄,右下角貼定名簽。定名簽要標明採集號、科、拉丁學名、鑒定人和鑒定日期。貼標簽時將四個角或上下兩邊粘牢即可,以便必要時可取下更換。

(三) 標本展覽和交流:

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展出,組織學生參觀和學習,進行評比,教師進行總結,肯定成績,指出不足,評出各種優秀獎項,給予表彰。

(四)標本的保存:

製成的臘葉標本必須妥善保存,否則易被蟲蛀或發霉等,造成損失。
臘葉標本應存放在標本櫃里。標本櫃要求結構密封、防潮,大小式樣可根據需要和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分上下兩層,便於搬動。每層高100厘米,寬70厘米,深45厘米。櫃前為對開的門,中間用板隔成兩邊,每邊再用活動的木板橫隔成五格。標本就分類放在木板上。沒有標本櫃也可用密封的木箱代替。標本櫃必須放在通風乾燥的室內。
標本入櫃前還必須做兩件事:
登記、編號將每份標本按需要分類登記在登記本上。登記、編號主要是為了便於隨時掌握存有多少標本,有哪些標本,使標本保存更有條理,使用方便。
標本櫃、標本室消毒存放標本前,標本櫃、標本室應事先掃干凈,晾乾、並用殺蟲劑消毒,通常用敵百蟲或福爾馬林噴殺或熏殺。然後將標本按登記分類順序放入櫃里保存。標本入櫃後,還必須經常抽查是否有發霉、蟲害、損傷等,如有發現應及時處理。
入櫃前要使標本干透,並在標本櫃里放樟腦丸、乾燥劑。若標本發霉,可用毛筆輕輕掃去菌絲體,再蘸點石炭酸或福爾馬林塗在標本上,也可用紅外燈烘乾,紫外燈消毒。平時取入標本時要隨手關好櫃門。

此外,在取放標本時,因標本之間互相磨擦也會使標本某部份脫落、破碎。這就要求在操作時輕拿輕放,需要取一疊標本中的某一份標本時,必須整疊取出,放在桌上再逐份翻閱,切忌從中硬抽。為減少標本之間的磨損,可用牛皮紙或硬紙將標本逐份或分類夾好。

『伍』 曇花開繁時怎樣收集標本

整體標本:通常用來識別植物,鑒定學名,鑒別中草葯。對某一地區進行植被調查也是使用這種標本。例如調查某個學校、山頭的植物資源。高等植物的根、莖、葉等營養器官,是識別植物依據之一,但是常因生長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而花、果具有較穩定的遺傳性,最能反映植物的固有特性,是識別和鑒別植物的重要依據。採集標本時必須盡量採到根、莖、葉、花和果實俱全的標本。草本植物還應該挖起地下部分。從根繫上可以鑒別出是一年生還是多年生的。而且地下部分除根莖外,往往還在變態根和變態莖,如荸薺、百合、菊芋、甘藍、黃精、貝母、七葉一枝花等等。木本植物應採集有代表性的枝條,最好附有一小片樹皮。孢子囊群的形狀與排列、根狀莖及其鱗片和毛被等是蕨類植物重要的分類特徵,採集時要加以注意(圖7)。整體標本常製成臘葉標本和原色浸漬標本。2、解剖標本:製作目的在於觀察、研究植物某一器官的內部組織結構。如解剖洋蔥的鱗莖,以觀察基盤、幼芽、鱗葉、須根等結構。橫剖黃瓜,以觀察瓜類的側膜胎座和種子著生位置;縱剖桃花,以觀察花的各部位及其形態。採集這類標本只要選擇健康的有代表性的某一器官即可,不必採集整個枝條。解剖標本通常製成防腐性的浸漬標本。3、系統發育標本:製作目的在於觀察研究植物的生活史,即某一植物從種子萌發到生長發育、開花、結果各階段的生長情況,常用於生物教學和引種栽培及科研方面。這類植物標本必須採集植物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如製作菜豆和玉米種子萌發過程的標本,就要採集它們胚的萌動、長出主根和幼芽、長出真葉等各階段的標本。這類標本可製成臘葉標本,也可以製成浸漬標本。4、比較標本:比較標本主要是比較不同植物的某一器官的異同。例如比較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種子形態就要採集油菜、大豆、黃瓜、番茄等成熟的果實,除去果皮,將種子晾乾,還要採集小麥、水稻、玉米的果實晾乾進行比較。比較各種形態的根可以採集直根系的棉花、須根系的水稻和小麥、球根的心裡美蘿卜、圓錐根的胡蘿卜、圓柱根的蘿卜、塊根的某薯、玉米及甘蔗的不定根,以及菟絲子、桑寄生的寄生根等。比較各種形態的莖可以採集直立莖的桃、榕樹,纏繞莖的牽牛花、金銀花,匍匐莖的草莓,攀緣莖的葡萄、葫蘆、爬牆虎,枝刺的山楂、皂角,肉質莖的仙人掌、曇花,球莖的荸薺、甘藍,鱗莖的洋蔥、大蒜等。比較和種形態的花冠可採集離瓣花的桃花,十字花冠的油菜、薺菜,蝶形花冠的大豆、紫檀、蠶豆,管狀花的紅花,舌狀花的菊芋,以及單子葉的小麥花等。比較各種花序可以採集總狀花序的白菜,穗狀花序的車前,傘形花序的開竺葵,頭狀花序的向日葵等。比較各種形狀的果實可採集核果的李、杏,漿果的柿、葡萄,梨果的蘋果、雅梨,莢果的豌豆、刺槐,角果的蘿卜,大青,瘦果的向日葵,穎果的水稻、小麥,翅果的榆、槭等。比較標本可以製成臘葉標本,也可製成風干標本,而果實以原色浸漬標本效果更好。二、採集標本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採集標本除以上介紹的以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應根據製作目的選擇具有典型牲、生長健壯、姿態良好的植株或枝條作為標本。有的植物有異形葉,如白菜有基生葉和莖生葉之分;海金沙有營養葉和繁殖葉之分;菱有飄浮葉與沉水葉之分。甚至同一枝條上就有不同形態的葉,如楓荷桂就有三種葉形。有的植物是雌雄同株,如南瓜、蓖麻,或是雌雄異株如大麻、楊,應分別採到雌花和雄花。2、採集時應根據台紙大小或標本瓶大小,選擇大小適中的標本。有的植物體很小,如地衣、葫蘆蘚、滿江紅等應多采幾株。有的植株很大,可以取其典型的一部分,如百合、蘆葦等,不需采全株,可分別剪取頂部、中部和根部的典型部位(圖11)。製作浸漬標本,一般以標本占瓶內體積的五分之三為宜,標本太小顯得空曠無物,標本太大又顯得臃腫,這都有損美觀。3、帶有花果的標本,無論是干制還是浸漬,其效果往往與花開的程度有關。若花開太盛,各部位容易脫落,離瓣花尤為突出,所以要選擇剛開的花或將開的花蕾。這時花的各部位特徵已經明顯地反映出來,也不容易脫落。如盛開的木棉花不易壓制,而選擇即將開放的花蕾進行壓制,就能收到較好效果。製作浸漬標本時,漿果類未成熟的果實其果型、色澤還不典型,而太熟的果實內部果汁濃度大於浸漬液濃度,果皮內外滲透壓不平衡,也容易造成果皮爆裂,或果肉溶爛等情況,如西瓜和番茄等都有這種情況。乾果類的大豆、白菜、穿心蓮等果實太熟,壓制時果實容易爆裂,種子散出,不易獲得完整形態,採集時也應引起注意。種類種子標本應待種子完全成熟時採集。4、採集標本的份數根據各自需要和具體情況而定。製作臘葉標本應多采幾份,除自己保存外,必要時寄給有關單位衣他們鑒定學名,還可以與國內外有關單位交換。通常一種植物至少採2~3份。製作浸漬標本也要多采幾份,以比較不同的浸漬方法的效果。採集份數除了根據需要以外,還應注意愛護植物資源。同一種植物同時採的幾份標本稱為副份標本。副份標本的採集號應是相同的。5、採集標本還要注意到各種植物的花要期,以便及時採到需要的標本。有的植物是先花後葉,如榆、柳、木棉等,這些標本在長葉以前就要注意觀察,以便及時採到花的標本,待長葉後再在原植物上采葉的標本,編不同號。6、製作各種標本都有一定整形問題,目的是使標本既美觀,又真實地反映原來的形態,這個問題在原色浸漬標本製作中更為突出。因此要求採集時注意觀察植物的生態、花果著生的位置等。7、特殊標本的採集:在大型標本的採集方面,因有些植物的葉片極大,例如芋頭、蒲葵、假檳榔等,不可能採集整片葉子。這類標本可以採集部分葉片,若是單葉可沿中脈的一邊剪下,或剪一個裂片;若是復葉可采總軸一邊的小葉,但無論怎樣采都必須留下葉片的頂端和基部,或頂端的小葉。花、果和葉片可分開處理,但要編同一號。至於較大的花序,如向日葵的狀狀花序、棕櫚科的花序都只能採取其中一部分。大型標本的野外記錄顯得更為重要,必須詳細記錄株高、胸徑,整片葉子的長、寬,裂片或小葉的數目、長短,全花序的大小等。寄生植物採集時應注意採到寄主植物。孢子囊群的形、根狀莖及其鱗片和毛被常是蕨類植物的分類特徵,因此在採集蕨、木賊、海金沙、卷柏時,要注意採集帶有孢子囊群的葉片和營養葉,還要挖一小段根狀莖,並且小心保護鱗片葉,防止脫落。葫蘆蘚、地線等苔蘚植物的孢子體成熟後常常會脫落,所以應在孢子體尚未成熟時進行採集,而且要及時放在紙袋或廣口瓶中暫存,以免丟失孢子體上的蒴帽。地衣是一個獨特的植物類群,生長在多種基質上,葉狀和枝狀地衣如松蘿等大量生長在山林中,而殼狀地衣常生長在岩石、樹皮及建築物上,採集時盡量連基質一起採下。若不能採到基質,也慶作好記錄。菌類植物中的蘑菇是由子實體(菌蓋、菌柄0及地下菌線體組成,子實體是重要的分類特徵。它們有的生長在地上,也有生長在樹枝或腐爛樹皮上。採集長在地上的蘑菇,要仔細的挖起地下的菇根;採集樹上的蘑菇,應用刀連同基質一起割下。用手拿標本時要注意不可在菌蓋和菌柄的表皮留下指印,以免損失子實體表面固有的分類特徵。標本採集後立即掛上標簽,用柔軟紙輕輕包好,放在紙盒裡。水綿、海松、多管藻等藻類植物多生長在水裡,它們一出水面葉片往往收縮一團失去原形。採集這類標本時可先用水網撈出,倒在水盆中,等植葉展開後,再用吸水紙置於標本下面,輕輕將標本托出水面,然後用乾燥紙壓平。為避免標本帶有鹽漬,採集的海藻必須先在淡水中浸10多分鍾後,再放入清水中按上述方法處理。三、標本的清理標本採集後,在製作前還必須經過清理,目的是除去雜質,使要展示的特徵更為突出。清理一是除去枯枝爛葉,除去凋萎的花果,若葉子太密集,還應適當修剪,但要留下一點葉柄,以示葉片著生情況。二是用清水洗去泥沙雜質。沖洗時不要損傷標本,有些植物體上附屬物也是分類特徵,如蕨類植物根狀莖上的鱗葉等,都應注意保護。標本清理後,應盡快進行製作,否則時間太久,有的標本的花、葉容易變形,影響效果。

『陸』 下列藻類生活史中,具異形世代交替孢子體占優勢的是

選C
水雲屬
Ectocarpus
褐藻門水雲科的一屬。植物體小型,為單列細胞構成的分枝絲狀體。色素體多為不規則帶狀。生活史為同形世代交替。水雲屬有多種,中國常見有水雲和長囊水雲。主要附生在中潮帶和低潮帶馬尾藻等大型海藻上,少數科類如短節水雲主要生於潮間帶岩石上。

多管藻屬(Polysiphonia)
仙菜目的1屬。植物體直立或部分匍匐,匍匐枝上具1或2個細胞組成的假根,上生直立枝,自其上輻射分枝。分枝圓柱狀,無限生長。每一節中有1中軸細胞,四周為4個或更多的圍軸細胞。分枝老的部分多具有皮層,頂端常生毛絲體。毛絲體分枝或不分枝,永存或不久即凋落。四分孢子囊生在上部小枝上,每節細胞上獨生1個,在小枝上多螺旋式排列。精子囊枝卵形至亞圓柱形,具短柄,自整個毛絲體的原始體或毛絲體的初生枝生出。囊果卵形、亞球形或呈瓮形。
世界各海區均有生長,約有150種,中國約10種。常見種有;①多管藻,新鮮時呈紅色,乾燥時茶褐色或黑色,叢生,高約20厘米。分枝上有節,每隔3~4節有互生彎曲的小分枝,無毛絲體,節部透明,無皮層。每一孢子囊枝上產生數十個四分孢子囊。精子囊枝頂端延長成無色毛。囊果瓮狀,上部突出成寬頸,頂端有一開口,具短柄,生於小分枝的中部或下部。本種生於低潮帶的岩石上或其他大型藻體上,是中國黃渤海沿岸常見的種類。②具皮多管藻,體黑淡紅色或淡黃紫色。體下部稍硬,上部柔軟,分枝互生,上部密、下部疏,小枝反復叉狀。主枝的圍軸細胞周圍有些小皮層細胞,無小枝。四分孢子囊縱行排列於孢囊枝上。精子囊集生在毛絲體上。囊果長卵形或亞球形,見於小枝頂端。生長於低潮帶岩石上,是中國南海沿岸習見的種類。此外,日本多管藻、內枝多管藻和疏枝多管藻等也都是較習見的種類。

『柒』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ls提到的,不過仔細說的話就是:

形態
藻類植物體大小懸殊,最小的直徑只有1~2微米,肉眼見不到,而最大的長達60多米;形態相差很大,有單細胞、群體和多細胞。群體各體由許多單細胞個體群集而成。多細胞個體有絲狀體、囊狀體和皮殼狀體等,也有類似根、莖、葉的外形,但不具備高等植物那樣的內部構造和功能。 生殖器官一般有單細胞構成。合子不在母體內發育成胚。主要生活在水裡,也有的生活在潮濕的岩石、樹干、土壤表面或內部。
色素和光合作用
藻類植物細胞含有各式各樣的色素,而不同的色素組成標志著進化的不同方向,是分門的主要依據。 但所有的藻類都含有葉綠素a和光合作用系統Ⅱ並能利用水作為氫的供體,在光合作用中釋放出氧氣。現在大氣中的游離氧氣主要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其中大半是藻類所產生。藻類的色素主要有4類:葉綠素、藻膽蛋白、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其中除葉綠素a以外,β-胡蘿卜素也普遍存在於各種藻類,只是在隱藻門數量較少而已。此外,藍藻門、紅藻門、和隱藻門還含有藻膽蛋白,隱藻門、甲藻門、黃藻門、金藻門、硅藻門和褐藻門含有葉綠素c,原綠藻門、屁藻門、綠藻門和輪藻門含有葉綠素b,在紅藻門有的種類則含有葉綠素d。少數藻類在演化過程中營腐生或寄生生活,逐漸失掉葉綠素,成為沒有色素的藻類。
編輯本段
生長繁殖

藻類植物的生殖有營養體生殖、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營養體生殖方法很多,有特殊的營養枝,如黑頂藻的繁殖枝,掉地後則獨立生長為新的個體;有依靠假根的繁殖方式,如海扇藻;也有依靠盤狀幼體以度夏或度冬。無性生殖主要依靠游孢子,這些一般具有1~4根鞭毛,葉綠體和眼點,沒有細胞壁,有自由游動的能力;缺少鞭毛因而沒有游動能力的孢子也不少,如藍藻門的內孢子,紅藻門的四分孢子,綠藻門的厚壁孢子等。有性生殖依靠配子,可以是同配或異配。同配由形狀大小一樣的配子相互接近,融合形成厚壁的合子,而異配則由大小不同,甚至形狀不一樣的配子融合形成合子。卵配是一種異配,其雌性細胞較大,一般不能游動,而其雄性細胞較小,有兩根鞭毛,能自由游動。紅藻的卵配尤其特殊,卵囊稱果胞,為一瓶狀構造,卵在瓶底,瓶頸即受精絲,而精子在精子囊內,不能游動,隨水漂流,遇於受精絲則粘著上,精子破囊而出,順著受精絲進入果胞與卵子結合成為合子,後者立即發育成為一個雙倍體的果孢子體,寄生在雌性個體上。果孢子體成熟產生果孢子,發育則成為獨立的孢子體。
編輯本段
生態特徵

藻類分布的范圍極廣,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在只有極低的營養濃度、極微弱的光照強度和相當低的溫度下也能生活。不僅能生長在江河、溪流、湖泊和海洋,而且也能生長在短暫積水或潮濕的地方。從熱帶到兩極,從積雪的高山到溫熱的泉水,從潮濕的地面到不很深的土壤內,幾乎到處都有藻類分布。除輪藻門外的各門藻類都有海生種類。
根據生態特點,一般分藻類植物為浮游藻類、飄浮藻類和底棲藻類。有的藻類,如硅藻門、甲藻門和綠藻門的單細胞種類以及藍藻門的一些絲狀的種類浮游生長在海洋、江河、湖泊,稱為浮游藻類。有的藻類如馬尾藻類飄浮生長在馬尾藻海上,稱為飄浮藻類。有的藻類則固著生長在一定基質上稱為底棲藻類,如藍藻門、紅藻門、褐藻門、綠藻門的多數種類生長在海岸帶上;這些底棲藻類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帶狀分布,一般的說,在潮間帶的上部為藍藻及綠藻,中部為褐藻而下部則為紅藻。但中國海岸帶海域和亞熱帶海域的冬春兩季,高潮帶常有藍藻門的須藻,紅藻門的紫菜、小石花菜,褐藻門的鼠尾藻,綠藻門的綠苔、滸苔;中潮帶常有紅藻門的海蘿,褐藻門的萱藻和綠藻門的礁膜、石蒓等。低潮帶及潮下帶種類很多,如紅藻門的石花菜、角叉藻、多管藻、凹頂藻,褐藻門的海帶、裙帶菜、海蒿子和綠藻門的海松。潮間帶還有許多石沼,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還有兩種特殊的生態環境適宜於若干藻類群落的生長,如亞熱帶和熱帶的紅樹林,常有卷枝藻、鏈藻、鷓鴣菜在氣根上及樹干基部上生長,熱帶海洋的珊瑚礁常有大量的仙掌藻屬植物。
溫度是影響藻類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海藻根據生長地點溫度的差異可分為3種類型:①冷水性種。生長和生殖最適溫小於4℃,其下又可分為適溫為0℃左右的寒帶種及適溫為0~4℃的亞寒帶種。②溫水性種。生長和生殖的最適溫為4~20℃,其下又可分為適溫為4~12℃的冷溫帶種和適溫為12~20℃的暖溫帶種。③暖水性種。生長和生殖適溫大於20℃,又可分適溫為20~25℃的亞熱帶種及適溫大於25℃的熱帶種。多數海藻對溫度的適應能力不強,因此在海水溫度變化大的海區,一年中種類的變化很大,冬天有冷水性藻類,夏天有溫水性藻類,它們能在較短的適溫時間內完成生命周期。但有些底棲海藻對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強,如石蒓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全年生長。淡水藻中多數硅藻和金藻類在春天和秋天出現,屬於狹冷性種;有些藍藻和綠藻僅在夏天水溫較高時出現,為狹溫性種。
光照是決定藻類垂直分布的決定性因素。水體對光線的吸收能力很強,湖泊10米深處的光強僅為水表面的10%;海洋100米深處的光強僅為水表面的1%;而且由於海水易於吸收長波光,還造成各水層的光譜差異。各種藻類對光強和光譜的要求不同,綠藻一般生活於水表層,而紅藻、褐藻則能利用綠、黃、橙等短波光線,可在深水中生活。
水體的化學性質也是藻類出現及其種類組成的重要因素。如藍藻、裸藻容易在富營養水體中大量出現,並時常形成水華;硅藻和金藻常大量存在於山區貧營養的湖泊中;綠球藻類和隱藻類在小型池塘中常大量出現。
此外,生活於同一水域的各藻類相互間的影響對它們的出現和繁盛也有重要作用,某些藻類能分泌物質抑制其他藻類的形成和發展。

『捌』 製作標本要注意什麼

1、務必保持實驗桌的整潔。裝化學品的瓶子都要貼好標簽,註明名稱、濃度,按一定次序,放在實驗桌上。

2、盛裝化學試劑的玻瓶一定要清潔、乾燥。

3、使用酸類或其他刺激性化學品時,不要直接用鼻子嗅,以免刺激眼鼻。稀釋強酸類時,必須將強酸慢慢倒在水裡,並不斷用玻棒攪勻。不能把水倒入到強酸里,否則會發生爆炸,非常危險。

4、容易吸收水汽潮解或揮發的化學試劑,在裝瓶或使用後,要蓋緊瓶塞。容易氧化的化學品,應該放在有色的瓶子里,貯藏在陰暗處。

(8)多管藻的什麼體寄生在配置表上擴展閱讀:

比較標本主要是比較不同植物的某一器官的異同,例如比較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種子形態就要採集油菜、大豆、黃瓜、番茄等成熟的果實,除去果皮,將種子晾乾,還要採集小麥、水稻、玉米的果實晾乾進行比較。

比較各種形態的根可以採集直根系的棉花、須根系的水稻和小麥、球根的心裡美蘿卜、圓錐根的胡蘿卜、圓柱根的蘿卜、塊根的某薯、玉米及甘蔗的不定根,以及菟絲子、桑寄生的寄生根等。

比較各種形態的莖可以採集直立莖的桃、榕樹,纏繞莖的牽牛花、金銀花,匍匐莖的草莓,攀緣莖的葡萄、葫蘆、爬牆虎,枝刺的山楂、皂角,肉質莖的仙人掌、曇花,球莖的荸薺、甘藍,鱗莖的洋蔥、大蒜等。

『玖』 求生物競賽植物學資料,謝謝!

如果你要參加高中級別的生物競賽,最好的方法是熟練掌握教材內容,此外適當閱讀課外資料,比較推薦的是《普通生物學》,陳閱增 著。很厚的一大本!

『拾』 牛沒得皮膚病,就是癢,舔,是什麼情況

牛蟎蟲病又稱癩病、疥蟎。是疥蟎和癢蟎寄生在牛的體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膚病。寄生於牛體的疥蟎形體很小,成蟲大小不超過0.5毫米,蟲體呈圓形,背面隆起,腹面扁平,淡黃色。成年蟎蟲發育周期在10-22天,在宿主皮下築巢繁殖和發育,發病時表皮的毛皮隨之脫落,有成片的「不毛之地」。癢蟎蟲體呈長圓形,長0.5-0.9毫米,肉眼可見,口器長,肛門位於蟲體末端,有四對足。癢蟎在皮膚表面進行繁殖和發育,完成一個發育周期約10-12天。發病時,疥蟎病一般較易在皮膚薄毛短的部位,如頭、頸、背和尾部(特別是牛的後腿部)發生,然後向其他地方蔓延。
本病多發於秋末、冬季和初春,因為這個季節光照不足,牛毛較長,牛舍潮濕,畜體衛生不好,蟲體容易繁殖。疥蟎在宿主的皮膚內挖掘通道,並在通道內產卵、發育及繁殖。雄蟎與雌蟎在宿主表皮上進行交配,交配不久後雄蟎死亡。雌蟲在通道內2-3天繁殖一次,每次可產卵30-50枚。本病可直接接觸傳播,健康牛隻接觸被污染過的牛舍欄桿、食槽、牛床、運動場、牛舍用具都可傳染,犢牛和營養不良的牛隻最容易感染。
患病牛不斷在圈牆、欄柱等處磨擦。在陰雨天氣、夜間、通風不好的圈舍以及隨著病情的加重,癢覺表現更為劇烈。由於患病牛的磨擦和啃咬,患部皮膚出現結節、丘疹、水泡甚至膿泡,以後形成痂皮和龜裂及造成被毛脫落,炎症可不斷向周圍皮膚蔓延。牛隻又因終日啃咬和磨擦患部、煩躁不安,影響了正常的採食和休息,日漸消瘦和衰弱,有時可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
用3%敵百蟲水配置成溶液,每天對病牛的患病部位塗抹一次,在使用敵百蟲時,禁止使用肥皂水等鹼性水洗刷病牛患部;0.2%殺蟲脒(氯苯脒)水乳劑噴淋、塗擦或葯浴;皮下注射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具體治療方法及用葯措施請咨詢當地獸醫。
預防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保證牛舍乾燥、光照充足、通風良好的狀態,經常清掃,對於墊草要經常更換。在春冬季節,需要加強牛群的保溫措施,讓牛在曬太陽的同時加強運動,加強畜舍的通風散濕,從而保障牛舍的清潔乾燥。引入牛時,要隔離觀察,確認無蟎病後再並入牛群中。對患病牛及時隔離治療。治癒牛應繼續觀察一段時間,如未再發,再一次用殺蟲葯處理後方可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