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資料庫基本構造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資料庫基本構造

發布時間: 2022-07-02 14:51:03

1. 什麼是資料庫表結構

表結構就是定義一個表的欄位、類型、主鍵、外鍵、索引,這些基本的屬性組成了資料庫的表結構

例如:

create table student (

idintprimarykey,

name varchar,

sex varchar,

age varchar)

id、name、sex這些就是欄位,intvarchar就是數據類型,primarykey為設置主鍵。

資料庫是以一定方式儲存在一起、能與多個用戶共享、具有盡可能小的冗餘度、與應用程序彼此獨立的數據集合,可視為電子化的文件櫃——存儲電子文件的處所,用戶可以對文件中的數據進行新增、查詢、更新、刪除等操作。

資料庫是存放數據的倉庫。它的存儲空間很大,可以存放百萬條、千萬條、上億條數據。但是資料庫並不是隨意地將數據進行存放,是有一定的規則的,否則查詢的效率會很低。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著數據的互聯網世界,充斥著大量的數據。即這個互聯網世界就是數據世界。數據的來源有很多,比如出行記錄、消費記錄、瀏覽的網頁、發送的消息等等。除了文本類型的數據,圖像、音樂、聲音都是數據。

(1)資料庫基本構造擴展閱讀:

資料庫管理系統其防護手段主要有以下八點:

1、使用正版資料庫管理系統並及時安裝相關補丁。

2、做好用戶賬戶管理,禁用默認超級管理員賬戶或者為超級管理員賬戶設置復雜密碼;為應用程序分別分配專用賬戶進行訪問;設置用戶登錄時間及登錄失敗次數限制, 防止暴力破解用戶密碼。

3、分配用戶訪問許可權時,堅持最小許可權分配原則,並限制用戶只能訪問特定資料庫,不能同時訪問其他資料庫。

4、修改資料庫默認訪問埠,使用防火牆屏蔽掉對 外開放的其他埠,禁止一切外部的埠探測行為。

5、對資料庫內存儲的重要數據、敏感數據進行加密存儲,防止資料庫備份或數據文件被盜而造成數據泄露。

6、設置好資料庫的備份策略,保證資料庫被破壞後能迅速恢復。

7、對資料庫內的系統存儲過程進行合理管理,禁用掉不必要的存儲過程,防止利用存儲過程進行資料庫探測與攻擊。

8、啟用資料庫審核功能,對資料庫進行全面的事件跟蹤和日誌記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料庫

2. 資料庫系統的組成部分包括哪3個方面

資料庫系統的組成部分包括軟體、資料庫和數據管理員。

(1)資料庫

是指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可共享的數據的集合。資料庫中的數據按一定的數學模型組織、描述和存儲,具有較小的冗餘,較高的數據獨立性和易擴展性,並可為各種用戶共享。

(2)軟體

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及應用程序。資料庫管理系統是資料庫系統的核心軟體,是在操作系統的支持下工作,解決如何科學地組織和存儲數據,如何高效獲取和維護數據的系統軟體。

(3)數據管理員:主要有4類

第一類為系統分析員和資料庫設計人員,第二類為應用程序員,第三類為最終用戶,第四類用戶是資料庫管理員,負責資料庫的總體信息控制。

(2)資料庫基本構造擴展閱讀

資料庫系統的基本要求:

1、能夠保證數據的獨立性。數據和程序相互獨立有利於加快軟體開發速度,節省開發費用。

2、冗餘數據少,數據共享程度高。

3、系統的用戶介面簡單,用戶容易掌握,使用方便。

4、能夠確保系統運行可靠,出現故障時能迅速排除;能夠保護數據不受非受權者訪問或破壞;能夠防止錯誤數據的產生,一旦產生也能及時發現。

3. 資料庫結構

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庫是建立在國家層面上的資料庫,資料庫設計首先立足於國家能源政策和戰略制定的宏觀要求,還要結合油氣資源評價的工作特徵和各個評價項目及資源的具體情況。使用當前最流行和最成熟的資料庫技術進行資料庫的總體結構設計。

資料庫的設計以《石油工業資料庫設計規范》為指導標准,以《石油勘探開發數據》為設計基礎,借鑒前人的優秀設計理念和思路,參考國內外優秀的資源評價資料庫和油氣資源資料庫的設計技術優勢,結合本輪資源評價的具體特點,按照面向對象的設計和面向過程的設計相結合的設計方法,進行資料庫的數據劃分設計。

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庫要滿足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的常規油氣資源評價、煤層氣資源評價、油砂資源評價、油頁岩資源評價四個油氣資源評價的數據需求。進行資料庫具體數據內容設計。

並且,資料庫的設計要為油氣資源評價的快速、動態評價和遠程評價工作的需求保留足夠數據擴展介面,資料庫具有良好開放性、兼容性和可擴充性。

(一)數據劃分

資料庫內存放的數據將支持資源評價的整個過程。為了能更好地管理庫中數據,需要對整個過程中將用到的數據進行分類管理。具體分類方式如下(圖4-11):

圖4-11 數據分類示意圖

1.按照應用類型劃分

按照數據在資源評價過程中的應用類型劃分,可以劃分為基礎數據、參數數據和評價結果數據。

基礎數據是指從勘探生產活動及認識中直接獲取的原始數據,這些數據一般沒有經過復雜的處理和計算過程。如分析化驗數據、鑽井地質數據、盆地基礎數據等。這些數據是整個評價工作的基礎。

參數數據是指在評價過程中各種評價方法和軟體直接使用的參數數據。

評價結果數據是指資源評價中產生的各種評價結果數據,如資源量結果數據、地質評價結果數據等。

2.按照評價對象劃分

本次評價共分為大區、評價單元、計算單元三個層次,在研究中又使用了盆地、一級構造單元,在評價對象總體考慮中按照評價對象將數據劃分為大區、評價單元、計算單元等類型。

3.按照獲取方式劃分

按照獲取方式可以將數據分為直接獲取、研究獲取、間接獲取幾類。

4.按照存儲類型劃分

按照存儲類型可以將數據劃分為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

結構化數據是指能夠用現有的關系資料庫系統直接管理的數據,進一步又可以分為定量數據和定性數據兩類。

非結構化數據是指不能用現有的關系資料庫系統直接管理和操作的數據,它必須藉助於另外的工具管理和操作。如圖件數據、文檔數據等。

庫中數據類型的劃分共分六個層次逐次劃分,包括:數據存儲類型→資源類型→評價對象→應用→獲取方式→數據特徵。

對於結構化存儲的數據在應用層分為三類:基礎數據、中間數據和結果數據,基礎數據中包含用於類比的基礎數據、用於統計分析的基礎數據和直接用於公式運算的基礎數據;結構化存儲的數據在獲取方式上可以繼續劃分,其中,用於公式運算的數據可以細化為專家直接錄入、由地質類比獲取、通過生產過程獲取、通過地質研究過程獲取及其他方式。中間數據可以從以下方式獲取:標准、統計、類比、參數的關聯。結果數據的獲取有兩種方式:公式運算結果和通過鑽井、地質、綜合研究等提交的文字報告。

對於非結構化存儲的數據在應用層分為兩類:圖形數據和文檔數據。

圖形數據在獲取方式上可以繼續劃分成四種方式:通過工程測量數據獲取(如地理圖件、井位坐標數據等)、通過地質研究過程獲取(如沉積相圖、構造區劃圖等)、由綜合研究獲取(如綜合評價圖等)、其他方式。

圖形數據在表現方式上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有坐標意義的圖形(如構造單元劃分圖、地理圖、井點陣圖等)、數值圖(如產烴率曲線圖、酐洛根熱降解圖等)和無坐標含義圖(如剖面圖)等。

文檔數據是指評價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報告、項目運行記錄等。

(二)資料庫結構

從業務需求上,根據數據用途、數據類型和數據來源,可將本次的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庫分為三級:基礎庫、參數庫、成果庫(圖4-12)。其結構如下:

圖4-12 資料庫結構示意圖

1.基礎庫

基礎庫是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的最基礎的原始數據,有實測數據(物探數據、測井數據、鑽井數據、開發數據等)、實驗數據和經驗數據等。

確定基礎數據實際上是一項涉及油田勘探、開發等領域的多學科的復雜工作,是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在資料庫中的具體表現方式。在設計資料庫的過程中,需要與參數研究專家經過多次反復,才能最終確定基礎資料庫,確保基礎資料庫能滿足目前所有評價工作中計算的需要。

2.參數庫

參數庫用於存儲油氣資源評價工作所用到的參數數據,評價軟體,直接從參數庫中提取參數數據,用於計算。參數數據由基礎數據匯總而來,也可以由專家根據經驗直接得到。

本次評價中所涉及的參數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①直接應用的參數;②通過標准或類比借用的參數;③通過研究過程或復雜的預處理得到的參數。

3.成果庫

成果庫用於存儲資源評價結果,包括各種計算結果、各種文檔、電子表格、圖片、圖冊等數據。

資料庫的體系結構採用分布式多層資料庫結構,包括三個組成部分:應用服務層、應用邏輯層和數據服務層。

資料庫體系結構如圖4-13所示。

圖4-13 體系結構結構圖

(1)應用服務層:應用服務層包含復雜的事務處理邏輯,應用服務層主要由中間件組件構成。中間件是位於上層應用和下層服務之間的一個軟體層,提供更簡單、可靠和增值服務。並且能夠實現跨庫檢索的關鍵技術。它能夠使應用軟體相對獨立於計算機硬體和操作系統平台,把分散的資料庫系統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為應用軟體系統的集成提供技術基礎,中間件具有標准程序介面和協議,可以實現不同硬體和操作系統平台上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互操作。而在具體實現上,中間件是一個用API定義的分布式軟體管理框架,具有潛在的通信能力和良好的可擴展性能。中間件包含系統功能處理邏輯,位於應用伺服器端。它的任務是接受用戶的請求,以特定的方式向應用伺服器提出數據處理申請,通過執行相應的擴展應用程序與應用服務層進行連接,當得到應用伺服器返回的處理結果後提交給應用伺服器,再由應用伺服器傳送回客戶端。根據國內各大石油公司具體的需求開發相應的地質、油藏、生產等應用軟體功能程序模塊和各種演算法模塊。

(2)應用邏輯層:邏輯數據層是擴展數據服務層邏輯處理層,針對當前的底層資料庫的數據結構,根據具體的需求,應用各種資料庫技術,包括臨時表、視圖、存儲過程、游標、復制和快照等技術手段從底層資料庫中提取相關的數據,構建面向具體應用的邏輯資料庫或者形成一個虛擬的資料庫平台。邏輯數據層包含底層資料庫的部分或全部數據處理邏輯,並處理來自應用服務層的數據請求和訪問,將處理結果返回給邏輯數據層。

形成一個虛擬的資料庫平台我們可以應用資料庫系統中的多個技術來實現。如果系統中的一個節點中的場地或分片數據能夠滿足當前虛擬資料庫,可以在應用服務層中使用大量的查詢,生成一個以數據集結果為主的虛擬資料庫平台,並且由數據集附帶部分資料庫的管理應用策略。或者對節點上的資料庫進行復制方法進行虛擬資料庫的建立。對與需要對多個節點上的資料庫進行綜合篩選,則要對各個節點上的資料庫進行復制,合並各個復制形成一個應用邏輯層,從而建立一個虛擬數據平台。

(3)數據服務層:即資料庫伺服器層,其中包含系統的數據處理邏輯,位於不同的操作系統平台上,不同資料庫平台(異構資料庫),具體完成數據的存儲、數據的完整性約束。也可以直接處理來自應用服務層的數據請求和訪問,將處理結果返回給邏輯數據層或根據邏輯數據層通過提交的請求,返回數據信息和數據處理邏輯方法。

(三)數據建設標准

1.評價數據標准

系統資料庫中的數據格式、大小、類型遵從國家及行業標准,參考的標准如表4-23。

表4-23 資料庫設計參考標准

續表

系統中數據的格式及單位參考《常規油氣資源評價實施方案》、《煤層氣資源評價實施方案》、《油砂資源評價實施方案》、《油頁岩資源評價實施方案》及數據字典。

2.圖形圖件標准

對於地質研究來說,地質類圖件是比較重要的。各種地質評價圖形遵循以下標准(表4-24)。

表4-24 系統圖形遵循的相關標准

系統對圖形的要求為必須為帶有地理坐標意義的、滿足上述標准體系要求的矢量圖形,且採用統一的地理底圖。圖形格式採用:MapGIS圖形交換格式、GeoInfo圖形格式、ArcInfo圖形交換格式、MapInfo圖形交換格式和GeoMap圖形交換格式。

圖件的比例尺要求:

全國性圖件:1∶400萬或1:600萬

大區圖件:1:200萬

盆地圖件:1:40萬或1:50萬

評價單元圖件:1:10萬或1:20萬

圖件的內容要求符合《常規油氣資源評價實施方案》、《煤層氣資源評價實施方案》、《油砂資源評價實施方案》和《油頁岩資源評價實施方案》的規定。

(四)數據內容

資料庫中存儲的數據包括常規油氣相關數據、煤層氣相關數據、油砂相關數據和油頁岩相關數據;還有可采系數研究涉及的數據,包括研究所需基礎數據和研究成果數據;以及趨勢預測相關數據。

4. 資料庫系統的邏輯結構由哪些部分組成

資料庫的基本結構
資料庫的基本結構分三個層次,反映了觀察資料庫的三種不同角度。
(1)物理數據層。它是資料庫的最內層,是物理存貯設備上實際存儲的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是原始數據,是用戶加工的對象,由內部模式描述的指令操作處理的位串、字元和字組成。
(2)概念數據層。它是資料庫的中間一層,是資料庫的整體邏輯表示。指出了每個數據的邏輯定義及數據間的邏輯聯系,是存貯記錄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資料庫所有對象的邏輯關系,而不是它們的物理情況,是資料庫管理員概念下的資料庫。
(3)邏輯數據層。它是用戶所看到和使用的資料庫,表示了一個或一些特定用戶使用的數據集合,即邏輯記錄的集合。
資料庫不同層次之間的聯系是通過映射進行轉換的。資料庫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實現數據共享。數據共享包含所有用戶可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數據,也包括用戶可以用各種方式通過介面使用資料庫,並提供數據共享。
(2)減少數據的冗餘度。同文件系統相比,由於資料庫實現了數據共享,從而避免了用戶各自建立應用文件。減少了大量重復數據,減少了數據冗餘,維護了數據的一致性。
(3)數據的獨立性。數據的獨立性包括資料庫中資料庫的邏輯結構和應用程序相互獨立,也包括數據物理結構的變化不影響數據的邏輯結構。
(4)數據實現集中控制。文件管理方式中,數據處於一種分散的狀態,不同的用戶或同一用戶在不同處理中其文件之間毫無關系。利用資料庫可對數據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並通過數據模型表示各種數據的組織以及數據間的聯系。
(5)數據一致性和可維護性,以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包括: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數據丟失、錯誤更新和越權使用;②完整性控制:保證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和相容性;③並發控制:使在同一時間周期內,允許對數據實現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戶之間的不正常交互作用;④故障的發現和恢復:由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時發現故障和修復故障,從而防止數據被破壞

5. 資料庫系統由那幾部分組成的呢

資料庫系統由4個部分組成:

1、資料庫(database,DB)是指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可共享的數據的集合。資料庫中的數據按一定的數學模型組織、描述和存儲,具有較小的冗餘,較高的數據獨立性和易擴展性,並可為各種用戶共享。

2、硬體:構成計算機系統的各種物理設備,包括存儲所需的外部設備。硬體的配置應滿足整個資料庫系統的需要。

3、軟體: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及應用程序。其主要功能包括:數據定義功能、數據操縱功能、資料庫的運行管理和資料庫的建立與維護。

4、人員:主要有4類。第一類為系統分析員和資料庫設計人員;第二類為應用程序員,負責編寫使用資料庫的應用程序。;第三類為最終用戶,他們利用系統的介面或查詢語言訪問資料庫。第四類用戶是資料庫管理員(data base administrator,DBA),負責資料庫的總體信息控制。



(5)資料庫基本構造擴展閱讀

資料庫系統特點:

1、能夠保證數據的獨立性。數據和程序相互獨立有利於加快軟體開發速度,節省開發費用。

2、冗餘數據少,數據共享程度高。

3、系統的用戶介面簡單,用戶容易掌握,使用方便。

4、能夠確保系統運行可靠,出現故障時能迅速排除;能夠保護數據不受非受權者訪問或破壞;能夠防止錯誤數據的產生,一旦產生也能及時發現。

5、有重新組織數據的能力,能改變數據的存儲結構或數據存儲位置,以適應用戶操作特性的變化,改善由於頻繁插入、刪除操作造成的數據組織零亂和時空性能變壞的狀況。

6、具有可修改性和可擴充性。

7、能夠充分描述數據間的內在聯系。

6. 資料庫的基本結構

你問的應該是資料庫三級模式
引自網路,覺得裡面解釋的不錯就轉發來給你看看http://ke..com/view/1186644.htm

為了有效地組織、管理數據,提高資料庫的邏輯獨立性和物理獨立性,人們為資料庫設計了一個嚴謹的體系結構,資料庫領域公認的標准結構是三級模式結構,它包括外模式、模式和內模式。

美國家標准協會(American N ational Standard Instit ut e,ANSI)的資料庫管理系統研究小組於1 9 78年提出了標准化的建議,將資料庫結構分為3級:面向用戶或應用程序員的用戶級、面向建立和維護資料庫人員的概念級、面向系統程序員的物理級。

用戶級對應外模式,概念級對應模式,物理級對應內模式,使不同級別的用戶對資料庫形成不同的視圖。所謂視圖,就是指觀察、認識和理解數據的范圍、角度和方法,是資料庫在用戶「眼中"的反映,很顯然,不同層次(級別)用戶所「看到』』的資料庫是不相同的。

1模式.
模式又稱概念模式或邏輯模式,對應於概念級。它是由資料庫設計者綜合所有用戶的數據,按照統一的觀點構造的全局邏輯結構,是對資料庫中全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總體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全局視圖)。它是由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模式描述語言(Data Description Language,DDL)來描述、定義的,體現、反映了資料庫系統的整體觀。

2.外模式
外模式又稱子模式,對應於用戶級。它是某個或某幾個用戶所看到的資料庫的數據視圖,是與某一應用有關的數據的邏輯表示。外模式是從模式導出的一個子集,包含模式中允許特定用戶使用的那部分數據。用戶可以通過外模式描述語言來描述、定義對應於用戶的數據記錄(外模式),也可以利用數據操縱語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 uage,DML)對這些數據記錄進行。外模式反映了資料庫的用戶觀。

3.內模式
內模式又稱存儲模式,對應於物理級,它是資料庫中全體數據的內部表示或底層描述,是資料庫最低一級的邏輯描述,它描述了數據在存儲介質上的存儲方式翱物理結構,對應著實際存儲在外存儲介質上的資料庫。內模式由內模式描述語言來描述、定義,它是資料庫的存儲觀。
在一個資料庫系統中,只有唯一的資料庫, 因而作為定義 、描述資料庫存儲結構的內模式和定義、描述資料庫邏輯結構的模式,也是惟一的,但建立在資料庫系統之上的應用則是非常廣泛、多樣的,所以對應的外模式不是惟一的,也不可能是惟一的。

4.三級模式間的映射 資料庫的三級模式是資料庫在三個級別 (層次)上的抽象,使用戶能夠邏輯地、抽象地處理數據而不必關心數據在計算機中的物理表示和存儲。實際上 ,對於一個資料庫系統而言一有物理級資料庫是客觀存在的,它是進行資料庫操作的基礎,概念級資料庫中不過是物理資料庫的一種邏輯的、抽象的描述(即模式),用戶級資料庫則是用戶與資料庫的介面,它是概念級資料庫的一個子集(外模式)。

用戶應用程序根據外模式進行數據操作,通過外模式一模式映射,定義和建立某個外模式與模式間的對應關系,將外模式與模式聯系起來,當模式發生改變時,只要改變其映射,就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變,對應的應用程序也可保持不變;另一方面,通過模式一內模式映射,定義建立數據的邏輯結構(模式)與存儲結構(內模式)間的對應關系,當數據的存儲結構發生變化時,只需改變模式一內模式映射,就能保持模式不變,因此應用程序也可以保持不變。

7. 資料庫系統由什麼組成

資料庫系統一般由資料庫、硬體、軟體、人員4個部分組成:

1、資料庫是指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可共享的數據的集合。資料庫中的數據按一定的數學模型組織、描述和存儲,具有較小的冗餘,較高的數據獨立性和易擴展性,並可為各種用戶共享。

2、硬體是構成計算機系統的各種物理設備,包括存儲所需的外部設備。硬體的配置應滿足整個資料庫系統的需要。

3、軟體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及應用程序。資料庫管理系統是資料庫系統的核心軟體,是在操作系統的支持下工作,解決如何科學地組織和存儲數據,如何高效獲取和維護數據的系統軟體。其主要功能包括:數據定義功能、數據操縱功能、資料庫的運行管理和資料庫的建立與維護。

4、人員主要有4類。系統分析員和資料庫設計人員,負責應用系統的需求分析和規范說明;應用程序員,負責編寫使用資料庫的應用程序;最終用戶,利用系統的介面或查詢語言訪問資料庫;資料庫管理員負責資料庫的總體信息控制。

(7)資料庫基本構造擴展閱讀:

常見資料庫系統

1、MySQL

一個快速的、多線程、多用戶和健壯的SQL資料庫伺服器。MySQL伺服器支持關鍵任務、重負載生產系統的使用,也可以將它嵌入到一個大配置(mass- deployed)的軟體中去。

2、SQL Server

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關系型資料庫管理系統。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縮性好與相關軟體集成程度高等優點。Microsoft SQL Server 是一個全面的資料庫平台,使用集成的商業智能 (BI)工具提供了企業級的數據管理。

3、Oracle

Oracle產品系列齊全,幾乎囊括所有應用領域,大型,完善,安全,可以支持多個實例同時運行,功能強。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運行。完全支持所有的工業標准。採用完全開放策略。可以使客戶選擇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對開發商全力支持。

8. 資料庫系統的組成,及各自的作用

1、資料庫(database,DB)

作用是資料庫中的數據按一定的數學模型組織、描述和存儲,有組織,可共享的數據的集合。具有較小的冗餘,較高的數據獨立性和易擴展性,並可為各種用戶共享。

2、硬體

構成計算機系統的各種物理設備,包括存儲所需的外部設備。作用是硬體的配置應滿足整個資料庫系統的需要。

3、軟體

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及應用程序。資料庫管理系統是資料庫系統的核心軟體,作用是在操作系統的支持下工作,科學地組織和存儲數據,高效獲取和維護數據的系統軟體。其主要功能包括數據定義功能、數據操縱功能、資料庫的運行管理和資料庫的建立與維護。

4、人員

主要分類及其作用是系統分析員和資料庫設計人員,負責應用系統的需求分析和規范說明,確定系統的硬體配置,並參與資料庫系統的概要設計;應用程序員,負責編寫使用資料庫的應用程序,利用系統的介面或查詢語言訪問資料庫;資料庫管理員負責資料庫的總體信息控制。

(8)資料庫基本構造擴展閱讀:

資料庫系統的模型

1、層次模型:用一顆「有向樹」的數據結構來表示各類實體以及實體間的聯系,樹中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記錄類型,樹狀結構表示實體型之間的聯系。層次數據模型的提出,首先是為了模擬這種按層次組織起來的事物。層次資料庫也是按記錄來存取數據的。

2、網狀模型:取消了層次模型的不能表示非數狀結構的限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結點都可以有多個雙親結點,則此時有向樹變成了有向圖,該有向圖描述了網狀模型。網狀模型中以記錄為數據的存儲單位。記錄包含若干數據項。

3、關系模型:基本假定是所有數據都表示為數學上的關系。關系數據模型以集合論中的關系概念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關系模型中無論是實體還是實體間的聯系均由單一的結構類型關系來表示。

9. 「資料庫」的主要架構有幾種

「資料庫」主要有資料庫外部體系結構、內部體系結構兩種。

從資料庫最終用戶角度看,資料庫系統的結構分為單用戶結構、主從式結構、分布式結構、客戶/伺服器、瀏覽器/應用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多層結構,這是資料庫外部體系結構。

物理存儲結構、邏輯存儲結構、內存結構和實例進程結構,這是內部體系結構。

10. 資料庫有哪幾種文件組成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使用一組操作系統文件映射資料庫。資料庫中的所有數據和對象(如表、存儲過程、觸發器和視圖)都存儲在下列操作系統文件中:

主要
該文件包含資料庫的啟動信息,並用於存儲數據。每個資料庫都有一個主要數據文件。

次要
這些文件含有不能置於主要數據文件中的所有數據。如果主文件可以包含資料庫中的所有數據,那麼資料庫就不需要次要數據文件。有些資料庫可能足夠大故需要多個次要數據文件,或使用位於不同磁碟驅動器上的輔助文件將數據擴展到多個磁碟。

事務日誌
這些文件包含用於恢復資料庫的日誌信息。每個資料庫都必須至少有一個日誌文件。

例如,創建簡單的資料庫 sales
時,可以只使用一個包含所有數據和對象的主文件和一個包含事務日誌信息的日誌文件。另一種情況是,創建更復雜的資料庫 orders
時,可以使用一個主文件和五個輔助文件,資料庫內的數據和對象擴展到所有的六個文件中,另外有四個日誌文件包含事務日誌信息。

文件組允許對文件進行分組,以便於管理和數據的分配/放置。例如,可以分別在三個硬碟驅動器上創建三個文件(Data1.ndf、Data2.ndf
和 Data3.ndf),並將這三個文件指派到文件組 fgroup1 中。然後,可以明確地在文件組 fgroup1
上創建一個表。對表中數據的查詢將分散到三個磁碟上,因而性能得以提高。在
RAID(獨立磁碟冗餘陣列)條帶集上創建單個文件也可以獲得相同的性能改善。然而,文件和文件組使您得以在新磁碟上輕易地添加新文件。另外,如果資料庫超過單個
Microsoft Windows NT® 文件的最大大小,則可以使用次要數據文件允許資料庫繼續增長。

文件和文件組的設計規則

文件和文件組的設計規則包括:

文件或文件組不能由一個以上的資料庫使用。例如,文件 sales.mdf 和 sales.ndf 包含 sales
資料庫中的數據和對象,任何其它資料庫都不能使用這兩個文件。

文件只能是一個文件組的成員。

數據和事務日誌信息不能屬於同一文件或文件組。

事務日誌文件不能屬於任何文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