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內蒙古的資料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呼和浩特,位於中國華北地區,內蒙古界於北緯37°24′-53°23′,東經97°12′-126°04′之間,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內蒙古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底,內蒙古自治區下轄9個地級市,3個盟,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
截至2017年末,內蒙古自治區常住人口2528.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103.2億元,第一產業1647.2億元,第二產業6408.6億元,第三產業8047.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3786元。
(1)內蒙古文化資源資料庫擴展閱讀:
內蒙古的地理環境:
1、地質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內蒙古
2. 內蒙古草原的資源分布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大草原主面積8666.7萬公頃,其中有效天然牧場6818萬公頃,佔全國草場面積的27%,是我國最大的草場和天然牧場。最著名的要數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積最大的地方,是我國最大的無污染源動物食品基地。內蒙古自治區是全國東西跨度最長的省區,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八省區相鄰。
除了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廣闊無垠的天然優質草原外,內蒙古大草原還延伸到周邊多個省份,尤其是在與內蒙古自治區毗近的2個蒙古族自治州、7個自治縣內的廣闊延伸,例如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就是著名的古老而美麗的木蘭圍場,曾是清代的皇家圍獵草原;壩上草原和康西草原距北京僅有幾十公里;而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擁有草原469萬畝,是黑龍江省最大的草原……
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區域至少佔到全國草場面積的35%以上。
3. 關於內蒙古草原的資料
內蒙古草原
內蒙古大草原
內蒙草原,鮮碧如畫,一望無際,「藍藍的天下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動人歌聲即是其生動寫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更是目前我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
內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內蒙古人民正從過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現代化牧業生產發展。我國的內蒙古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基地。不過,這里的草場是廣闊無垠的大草原。
位置:內蒙古草原位於我國北部並與俄羅斯和蒙古相鄰。
內蒙古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水草豐美,牛羊成群。我國的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這片大草原上。
蒙古包--適於游牧生活
馬--適於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適於騎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內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不斷發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場,進行輪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資源。別外,他們還進行了畜牧產品的深加工,鄂爾多斯品牌的服裝聞名全球。牧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內蒙古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們來看一看這里有什麼礦產資源,適合發展哪些工業。
礦產豐富:煤、鐵、稀土等
鋼鐵、電力、還有紡織等
湛藍的天,潔白的雲,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星星點點的蒙古包點綴其中。這就是世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內蒙古大草原。
在內蒙古,你可以零距離接觸草原民族,體驗草原文化,感受民族風情。在這個成吉思汗曾馳騁過的地方,還有更多令人神往的古老傳說,以及許許多多神秘的地方。
歐洲人的「東方神話」——元上都
七百多年前,蒙古貴族在大草原上建立了一座都城,它就是後來的元朝陪都——元上都。幾經擴建,元上都逐漸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每年從初夏到深秋,元朝皇帝都來此消暑、狩獵、處理政務,前來朝覲的各國使節、王公大臣、巨商大賈雲集上都,使其成為一個影響亞、歐兩大洲的國際性大都會。馬可·波羅父子就曾在這里受到忽必烈的召見。
《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大理石和各種美麗的石頭建造的宮殿設計精巧,裝飾豪華,令人嘆為觀止。該宮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間里都鍍了金,裝飾得富麗堂皇。」元上都也因此被歐洲人稱為「東方神話」。
中原漢文化、北方蒙古族文化,在這里做到了完美結合。漢人設計的這座都城,布局合理、選址絕佳、守備設計合理。一個專門研究元上都遺址的專家稱,它在總體布局上即體現了漢族傳統的城市布局觀念,又考慮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點,是富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市。
罕見的冰川石林
大興安嶺余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時候,岩漿活動、冰川運動以及自然風蝕,最終就形成了世界罕見的花崗岩石林——克什克騰旗的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
還沒看夠銀白色的白樺樹和雜花片片的草地構成的景色,平坦的草地上就突然巍峨高聳起許多石柱。或是三五成群,或是獨柱擎天。卧駝、箭石、拴馬柱、秀女望月,天然造化加上後人的想像,便成了種種獨特景觀。
這里的石林通體為堅硬的花崗岩石,遠看恰似千層餅。石林頂部有冰臼分布,這在海內外尚屬首次發現。在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的同時,它也已成為研究古地質和古地貌變遷難得的科研資料。
因為人跡稀少,森林面積大,這里的人說,他們現在還能經常看到野生的狍子、黃羊、鹿、狼。雨後,在樹林中採摘蘑菇,或者尋找野鹿角也是很有情趣的事。話音末了,當地人指著遠出的一片片山脈說,那邊就是著名的大興安嶺。
成吉思汗的「天賜之石」
巴林石是巴林右旗的特產,質地純凈而濕潤,色澤豐富而艷麗,被稱為「中國四大印石」之一。其中,巴林雞血石算的上是其中的極品,質地溫潤堅實,石上「血跡」斑斑,聚散有致,光彩照人,猶如紅霞映月,錦上添花。它更是難得的欣賞、雕刻、收藏用石。
相傳,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的慶功宴上,屬下獻上一隻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滿美酒,頻頻舉杯,不住地稱贊,「天賜之石!」。
如果有興致,在內蒙古,你還可以沙漠悠閑乘駝,也可以草原縱情奔馬。內蒙古大草原沒有都市的喧囂,有的只是草原的遼闊和些許安詳。
這里還有太多關於成吉思汗的傳說故事,更有許多值得人們留戀的地方。
4. 內蒙古自治區土地數據源資料庫,虎贏postman可以免費下載最新全庫嗎
當然可以的,虎贏postman這么不錯的數據下載工具,當然可以直接下載的啦。
5. 內蒙古的簡介
內蒙古的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位於中國華北地區,內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內蒙古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5)內蒙古文化資源資料庫擴展閱讀
內蒙古風景名勝
1、呼倫貝爾大草原: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草原,總面積一億四千九百萬畝,有「牧草王國」之稱。6月-9月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最佳旅遊季,尤其7、8月間大草原牧草茂盛,適合在大草原腹地騎馬、垂釣,或在西部的呼倫湖上泛舟。
2、響沙灣:地處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境內,以沙漠景觀和響沙奇觀為主要特色,此外,還有沙湖、沙地綠洲、蒙古族風情等景觀。響沙灣是一個彎形沙坡,背依蒼茫大漠,面臨大川,高度近百米,沙坡斜度為45度,寬度400多米。
6. 談內蒙古人文旅遊資源
內蒙古人文旅遊資源,個人認為最寶貴的就是中國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發展歷史。在每一個歷史時期,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創造了本民族的燦爛歷史和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現在內蒙古的人文旅遊資源。
7. 內蒙古成立蒙古文大數據研究基地有何意義
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少數民族語言中心蒙古文大數據研究基地」6月13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正式揭牌成立,該研究基地將加強蒙古文大數據產業領域的國際合作,構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動態流通資料庫」。
雲國宏表示,研究基地還將在建設中俄蒙經濟走廊進程中,不斷加強蒙古文大數據產業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
揭牌儀式現場,內蒙古師范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領域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並吸收和借鑒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的交流合作,使研究基地盡快發展成具有一定影響力和高水平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動態流通資料庫」。
來源:中國新聞網
8. 內蒙古主要動植物文化旅遊資源概況具體有哪些
動物有駱駝、駿馬、牧場上的牛羊,植物有草原、白樺林、呼倫貝爾湖等等
文化:那達慕大會、安代舞、烏力格爾等蒙古族人文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