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機跨區作業什麼意思,誰給詳細解釋一下謝謝
農機跨區作業就是一個市或者一個省的農機,例如收割機等,到另一個市或者省作業,幫助其收割、播種等,比如,每年都有很多江蘇的收割機到河南進行收割工作,幫助河南農民朋友收割小麥、水稻等農作物。農機跨區域作業實質就是農機資源的一種調配,幫助農機資源缺乏的區域進行工作,達到資源合理配置的一種手段。農機跨區域作業在政策上有支持。回答完畢
『貳』 農機具增加對加快土地流轉起到什麼作用
具體內容你可以去【聚土】看下
一、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對於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傳統的分散種植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工作,對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和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土地產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最大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據研究,農業機械化耕作的效率是人工的30倍,農業機械化不但把農民從繁重的農業耕種中解放出來,還可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這次調研,使我們認識到,按照現代農業標准化、專業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的「四化』要求,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有利於促進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有利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有利於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強農業低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使土地資源逐步集中到有能力並掌握著市場信息的種養大戶和工商業主手中,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可以實現土地資源與資本和技術資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
二、農業機械在土地流轉中的主要作用
農業機械是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農機化使農業生產效率極大提高。農機化在土地流轉中也顯示出重要的支撐作用。
1、農機化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土地流轉提供技術裝備。
2、通過土地流轉,使得農業機械得到了充分利用,農機裝備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通過土地流轉,農機大戶承包了土地,機械化的操作耕種,大大提高了效益。同時還可根據種植的需要不斷更新機具,不斷優化農機裝備結構。
3、農機化助推農業生產節本增效,為土地流轉出效益打好基礎。
(1)節約生產成本。同時,規模生產可節約種子、化肥、農葯成本5-10%。
(2)增加經濟效益。採取深耕法、機械化插秧可提高每畝單產,機械化收割可減少穀物損失5%左右,全程機械化作業可節約工時,還可以增強水稻抗病抗災能力。機械化作業使土地效益實現最大化,為農村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基礎。
4、農機化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速了土地流轉。地流轉為外出務工人員解除了後顧之憂,也為種糧大戶提供了規模經營的平台。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民工合理轉移形成良性互動,加速了土地流轉,也有效破解了城鄉二元結構,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5、促進了新技術的普及與推廣。農機手們,都是高素質的人才,是農村中的能人。承包流轉土地實現了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培育了一批新型農民,他們擅於採用多種新式農機具和先進的新技術,使一些高新技術在農業種植領域得到了普及和推廣。
三、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土地流轉中促進作用
1、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農機化發展機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當前最有成效的涉農補貼政策之一,必須堅持不懈。在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同時,國家還應該安排專項的農機技術培訓、燃油補貼、系統建設等方面的專項資金。並根據財政收入增幅比例每年以5%-8%的速度增加投入,用於推廣農機具的購置補貼配套資金,逐步改善基層農機推廣、管理、培訓和安全監理的基礎條件,扶持和鼓勵發展農機科技示範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農機服務組織。
2、通過農機集約化經營帶動土地規模化經營。土地使用權流轉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它既關繫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關繫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必須遵循「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循序漸進。我們要根據本地實際,在土地流轉活動中因地制宜開展農業機械化規模服務。可以採取轉包、轉讓、租賃、互換形式,使用農民流轉的土地,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可以實行代耕、代收制,打破戶與戶的界限,形成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也可以通過簽訂作業訂單和作業合同,開展「幾統一」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以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要在實踐中不斷發現、總結和培養各種先進典型,努力推進農業機械的集約化經營,扮演好在土地流轉中應該承擔的主要角色,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有序健康發展。
3、大力培育農機服務組織,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
(1)大力扶持、發展農機大戶,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向農機大戶傾斜。
(2)充分利用農機化技術推廣中心和農機學校的力量,培育新型農民。要把農機大戶、種糧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成員作為培育重點,加強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操作技能和作業服務水平。
(3)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機服務組織,大力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基層公益性崗位人員的的作用,積極帶頭組建片區服務實體,整合農機資源,扶持和引導農機大戶聯合,組建農民需求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組織、引導農機大戶和農機服務組織把服務重點由單純的農機作業服務向土地規模經營發展,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叄』 新疆伊犁改革開放三十年都發生什麼變化了 跪求~急需啊~
改革開放30年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州黨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方針政策,經濟社會事業有了全面的進步。
一、農業發展成就矚目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首先對農業和農村採取了一系列改革與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的農業生產力。到2007年,在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1978年的84.91%下降到58.16%,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由1978年的15.09%增加到41.84%;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43.17萬噸發展到135.11萬噸,油料產量由1.58萬噸增加到11.18萬噸,棉花產量由126噸增加到1.2萬噸,甜菜產量由0.06萬噸增加到199萬噸,亞麻產量由356噸增加到 5.36萬噸,肉類總產量由1.91萬噸增加到19.38萬噸,奶類產量由1.17萬噸增加到42.66萬噸,羊毛產量由4858噸增加到1.62萬噸。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10元增加到2007年的3903元,增長34.5倍。
(二)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由於違背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片面強調糧食生產,忽視多種經營,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嚴重製約農業和農民收入的提高。1978年,州直農林牧漁總產值中,農業所佔比重高達68.9%,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僅為31.1%。改革開放以來,伊犁州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逐步突破了農村經濟就是農業、農業就是種植業、種植業就是糧食的單一結構,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迅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逐步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鄉鎮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整個農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繁榮局面。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有所調整,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迅猛發展,到2007年,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農業比重減少到50.6%,比1978年下降18.3個百分點,畜牧業產值比重增加到44.91%,比1978年增長了15.71個百分點。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農村就業結構的優化,加速了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
1、種植業
伊犁州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特色作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改善農業投資環境,使伊犁州直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伊犁河谷糧食播種面積在全疆排第二位,玉米排全疆第二位,大豆排全疆第一位;油料排全疆第一位;甜菜排全疆第一位,亞麻排全疆第一位,列全國第二位。目前伊犁河谷已是國家及自治區重要的糧、油、糖基地,大豆、亞麻的生產大區。全國最大的甜菜製糖區,全國第二大亞麻生產區。自治區最大的大豆生產區、三大優質水稻生產區之一,全國最大的紅地球葡萄生產基地。
2007年,州直播種各類農作物494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35.11萬噸,比1978年的43.17萬噸增加91.94萬噸。其中:小麥總產達36.66萬噸,比1978年的25.82萬噸增長42%,單產由89公斤/畝提高到324公斤/畝;玉米總產達83.57萬噸,比1978年的15.27萬噸增長5.5倍,單產由212公斤/畝提高到803公斤/畝;甜菜總產由1978年的0.06萬噸增加到199萬噸,單產由575公斤/畝提高到4080公斤/畝。2007年州直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34個,認定面積126.1萬畝,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以州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為骨幹、縣級檢測站為基礎的農產品檢驗檢測網路。「綠源」、「特綠」、「伊惠」牌蔬菜,「茁由」牌花生和「西域龍珠」牌葡萄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2、畜牧業
按照「牧業大州」的發展戰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畜牧業持續發展,畜產品產量有了顯著提高。2007年按當年價計算牧業產值達到34.25億元,比1978年提高了30倍,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44.91%。肉、奶、毛和禽蛋產量分別由1978年的19058噸、11670噸、4858噸和586噸增加到2007年的19.4萬噸、42.7萬噸、1.62萬噸和5.67萬噸,水產品產量由1978年的84噸發展到1.19萬噸;「十五」期間,肉、蛋、奶人均佔有量分別達到56.1千克、19.3千克和119.5千克。目前,州直畜牧業全面發展,肉類、奶類、禽蛋產量居全疆首位,人均佔有量超過全疆平均水平,畜產品結構逐步優化,畜牧業已成為農牧民持續增收的支柱產業。
總體來看,畜牧業已發展成為農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由偏重產量增長向質量和產量並重的方向轉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保護生態環境已逐步擺上畜牧業發展的議事日程,州直畜牧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目前州直已具有屠宰及肉類蛋類加工企業14家,乳製品企業17家,初步形成乳業、肉類、生物制葯、皮革、禽蛋、飼料、草業等相關產業。
3、林果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農村經濟改革不斷深入和"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開展,堅持以農田林網化建設為中心,以道路林帶為骨架,本著"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先易後難,先近後遠,突出重點"的原則,大搞四旁綠化,加快了喬、灌、草、網、片、帶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建立了一定規模的用材林和逆溫帶經濟林基地,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林業五大工程在的全面實施,全民義務植樹的不斷深入,平原綠化的達標,特色林果業和非公有制林業的崛起,林業建設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到2000年伊犁州直全面實現灌區農田林網化,60%的縣市實現平原綠化達標,90%以上的農田得到森林的庇護並保持穩產高產。2007年,州直林果總面積已發展到56.31萬畝,林果業總產量由1978年的1.53萬噸增加到10.97萬噸,總產值由13883萬元增加到32214.26萬元,林果業增收占農民當年增收的10.88%。
截至2003年,伊犁州直共完成人工林造林面積259.39萬畝,平原人工林保存面積112萬畝。完成河谷林封育89.1萬畝,累計完成義務植樹2.2億株,參加義務植樹7300萬人次,2007年州直森林覆蓋率達到10%。
4、農機
改革開放以來,伊犁州直農機裝備總量大幅度增加,農機總動力達97.08萬千瓦,比1978年增長5.83倍,農機化作業水平穩步提高,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9.4%、94.4%、57.3%。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7%,分別比1978年提高了6.1、22.4、21.7、16.7個百分點。小麥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和水稻機插水平分別達到10.2%和25%。
5、鄉鎮企業
伊犁州直鄉鎮企業在州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加大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力度,提高了鄉鎮企業的整體水平,實現了鄉鎮企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截止2004年底,州直鄉鎮企業已發展到煤炭、機械製造、農畜產品加工、食品、釀造、飼料、紡織、皮革、木材加工、印刷、乳品、塑料製品、水泥、,建築建材、電力、冶煉、自來水等多種工業行業。企業個數達47005戶,其中集體企業145戶、股份合作企業1O戶、聯營企業11戶、有限責任公司50戶、股份有限公司6戶、私營企業1287戶、個體37358戶、外資企業2戶。州直鄉鎮企業工業園區發展迅猛,2007年州直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28.7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14.47億元,上交稅金2.44億元,利潤總額7.25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3.99萬人,鄉鎮企業勞動者報酬10.58億元,農牧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工資性收入726.4元,鄉鎮企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牧民就業增收。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
30年來,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增加農業投入,國家預算內農業基建投資、財政支農資金、農業信貸資金逐年增加,農業利用外資也邁出可喜步伐。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國家集中投資建設了一大批關系全局的重大農業、林業、水利建設項目。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重點防護林及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已經或正在發揮效益,群眾性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高潮迭起,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田排灌能力大大提高,種子工程、動植物保護體系、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截至到2004年,我州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9座,總庫容達到10.9億m3,建成水閘140座,建成堤防905km,建成干、支、斗、農四級渠道6.4萬km,其中防滲渠2.5萬km,各類渠系建築物10.5萬座,建成配套機井6373萬眼,年提水量5.2億m3,灌溉面積達到928千公頃,其中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40千公頃。解決了全州195萬人的飲水困難及723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初步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達到59千公頃,水產品總量達到1.5萬噸,年產值1.05億元。開展了伊犁河、額爾齊斯河兩條重要國際河流的綜合規劃和一大批牧區生態保障、防洪、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等專業規劃,有效的指導了全州的水利建設。這些都極大的增強了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穩步增長。
(四)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速貧困地區農業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明確劃定了貧困地區,確定了由國家和省重點扶持的貧困縣,開始了有計劃、大規模的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並從扶貧戰略上實現了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的重大轉變。國家逐年增加扶貧投入,扶持貧困地區進行基本農田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發展農業生產,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特別是從1993年開始,全面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解決農村剩餘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經過多年努力,貧困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生產迅猛發展。
二、工業化取得顯著成果
30年改革開放,伊犁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紡織、製糖、製革、乳品、食品、飲料、卷煙、煤炭、黃金、電力、建材等三十多個行業。培育了紅河卷煙廠、中糧四方糖業、康尤美大豆、康達糧油、奎屯西龍土工、新疆奎開電氣、南崗水泥、烏蘇啤酒、沙渴乳業、肖爾布拉克酒業、伊犁鋼鐵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規模大、效益好的名牌企業。2007年州直生產總值達到235.6億元,比1978年增長18.9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4.7億元,比1978年增長29.9倍;固定資產投資108.98億元,比1978年增長342倍。
州直「十五」期間工業年均增速為16.52%,比「九五」時期平均增速高6.15個百分點。特別是2005年以來,州直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工業經濟取得長足進步,第二產業完成生產總值61.43億元,比重超過了一產和三產,工業內部結構調整變化明顯,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工業對GDP的貢獻不斷加大。
1、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結構更趨合理
「十五」期間,州直累計完成地方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5.49億元,是九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92倍,是伊犁州直成立45年來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18倍。隨著鐵路、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成,使各方面的條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建設以及中哈鐵路面臨的接軌,將使伊犁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伊犁州已經具備了大開發、大開放、大發展的條件和基礎。
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2005年州直生產總值達到165.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了68.6%,「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0.2%,特別是「十五」後兩年生產總值增長達到l4%,創歷史最好水平。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6.3:37.2:36.5。工業經濟快速高效運行,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61.43億元,年均增長17%,培育了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新興產業,改造和提升了一批傳統產業。
3、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企業發展活力增強
從l990年9月起開始第二輪承包,企業改革進入制度創新階段,對州直大中型企業實行技術改造,促進了一批重點企業的發展。到2001年底,企業改制面達到97%。增強企業的生機和活力,促進自治州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通過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引進了中糧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大集團,促進了伊犁州直工業經濟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加快了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和新型工業化建設步伐,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作用明顯。
4、發展條件顯著改善,產業發展蓄勢待發
2000年,伊犁州直全部電力裝機容量僅為188MW,發電量僅為6.8億KWH,十五期間,州直加大了對電力行業的投資力度,累計完成投資28億元。伊犁州直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02萬KW,年發電量可達到30億度以上。圍繞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伊犁河谷已經成為新疆重要的能源基地。
十五期間,南崗大化工、伊河礦業、伊能公司碳化硅等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和投產,優勢資源開發規模迅速擴張。綠色產品加工、生物制葯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隨著新疆卷煙廠「十五」技改項目;伊寧市安琪酵母年產8000噸高活性乾酵母項目;馬利食品4000噸乾酵母4000噸鮮酵母項目等一批生產規模大、工藝先進、產品科技含量高的大中型工業項目相繼建成和投產,新建項目對經濟拉動作用凸顯,推進了州直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5、技術改造投資力度加大、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加快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全面改造,提升了現有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新疆卷煙廠、中糧四方糖業、金鷹亞麻、康尤美油脂、雲森紡織、肖爾布拉克酒業、南崗建材等一批傳統產業得以改造提升;山東新汶礦業集團煤化工、伊犁特大化工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在積極推進。通過同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的聯合、合作和嫁接改造,鋼鐵、卷煙、紡織、乳業、糧油、飼料、特色產品加工等傳統行業結構調整加快,成效顯著,企業實力不斷增強。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6、中哈合作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外向型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伊犁州直從1989年的一家外貿企業發展到2005年底的160多家外貿進出口企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一批如龍華、興邊、新聯、伊鑫等規摸較大的外貿流通企業。「十五」期間,伊犁州直外貿實現了快速發展,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達19.64億美元,年均增長100.3%; 2005年,州直外貿進出口額是十五期間發展最快的一年,創歷史最好水平,共完成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9631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6.5%。邊境小額貿易額佔到了對外貿易額的80%以上。
1989年伊犁州外貿公司與哈薩克簽訂的130萬元人民幣的羊皮「來料加工」合同拉開了伊犁州直對外加工貿易的序幕。從2003年開始州直外向型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個針對中亞市場的外向型產業,一批有實力的企業落戶伊犁。截至2005年底州直注冊的外向型企業有29家注冊資金5.6億元,投資總額22.8億元,出口額占州直出口總額的13%,形成了一批外向型企業,有19個外貿企業利用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對26個商標進行了境外注冊,其中,「斐姬」(番茄醬),「恆德」(方便麵)「源源」(油漆)、「alio」(塑料袋)等商標在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等國家頗具影響。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市場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外貿依存度已高於全疆水平23.1個百分點,在全疆已處於領先地位,外向型經濟的雛形已經顯露。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中哈兩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開展經濟合作和交流的示範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跨境合作項目,按照總體規劃,中心區內的項目建築面積將達到252萬平方米,總投資額將達到150億元。截至目前,合作中心區內的10個單項規劃和設計已經完成,配套區已入駐20家工廠,道路、供排水、電力等設施已陸續開工建設。中心的建設為招商引資工作和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提供更為廣闊、快捷的平台。
三、文教衛生事業取得新成就
到2007年底,全州普通高校招收學生3795人,在校生11753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9484人,職業中學在校生5610人,普通高中99所,招生2.98萬人,在校學生8.51萬人。州直普通高校招收學生530人,在校生1123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7021人,職業中學在校生3115人;普通高中58所,招生1.68萬人,在校學生4.72萬人。
全州普通初中316所,在校生17.28萬人,小學718所,在校生35.19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58%,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7.29%;初中學齡兒童入學率91.16%。州直普通初中167所,在校學生10.75萬人。小學437所,在校生22.69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77%,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7.82 %;初中學齡兒童入學率90.2%,普通初中學生輟學率,下降0.62個百分點,初中畢業升入普通高中升學率48.1%。
全州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11646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377人,全年掃除青壯年文盲4569人。州直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3780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220人,全年掃除青壯年文盲832人。
全州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5個,群眾藝術館3個,公共圖書館27個,博物館4個。州直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群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3個。全州共有廣播電台(地市級台)1座,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262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2.77%;電視台(地市級台)1座,電視發射和轉播台275座,衛星收轉站9692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0.82%。州直共有廣播電台(地市級台)1座,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84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0%;電視台(地市級台)1座,電視發射和轉播台93座,衛星收轉站3984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1.17%。
2007年末全州衛生機構實有病床1.36萬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85萬人。州直實有病床0.96萬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45萬人。
2007年末全州總人口434.2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47.47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57%。人口出生率18.82‰,死亡率4.12‰,自然增長率14.7‰。州直年末總人口270.2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64.57萬人,占州直總人口的60.9%。人口出生率22.19‰,死亡率4.45‰,自然增長率17.74‰。全州人口計劃生育率為99.86%,其中州直為99.88%。
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展望「十一五」,伊犁將成為21世紀新疆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和增長龍頭。2010年、2012年GDP分別達到350億元、450億元,工業增加值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實現工業增加值分別突破140億元、185億元。2010年—2020年州直GDP年均增速將達到15%以上,到2020年實現GDP達到1296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60億元,人均GDP達到41806元,超過西部平均水平,與全疆水平基本持平,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肆』 你認為當今中國應如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新常態下的農業機械化,一方面,提高薄弱環節機械化生產的農機裝備數量,加速機械替代農業勞動力的步伐,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另一方面,科學合理配置農機裝備,提高其使用效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機械化可持續發展,解決「怎麼種地」的問題。今後農機裝備應用與生產將向數量質量並重,機械化作業將向全程、全面發展,整體上將向優質、高效轉型升級,以適應中國經濟運行和農業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要求。
隨著農產品剛性需求增長、土地流轉速度加快、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農民老齡化狀況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約束趨緊、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的狀況,以及實現綠色增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方面,農業機械化大有可為。
『伍』 伊寧縣禾豐祥農機專業合作社怎麼樣
伊寧縣禾豐祥農機專業合作社是2017-12-15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注冊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注冊地址位於新疆伊犁州伊寧縣七十團團部。
伊寧縣禾豐祥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3654021MA77RMU12K,企業法人張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伊寧縣禾豐祥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范圍是:(一)組織采購、供應成員農機作業、農機耕作、農產品種植所需生產資料的購買和供應;(二)組織成員農機作業、農機耕作;組織收購、銷售成員農產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三)開展成員所需的運輸、貯藏、初加工、初包裝等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四)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開展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咨詢服務等。
通過愛企查查看伊寧縣禾豐祥農機專業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資訊。
『陸』 我在新疆伊犁怎樣購買草坪割草機
在伊寧市北大營那邊有種子專賣店,裡面就有割草機。
『柒』 如何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
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優化農業科技力量布局,加快江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全面提升江西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和水平。(2)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力度。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積極作用,開展各種類型的農業科技成果展示和技術示範活動,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針對農業生產需要和農民需求開展技術研發與科技服務,構建課題來源於實踐、成果應用於生產的有效機制。(3)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公益性推廣機構履行職能所需經費要給予保證,並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條件設施和人員待遇,提高人員素質。加快構建和完善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4)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樹立科學的人才觀,面向產業、面向未來、面向國際,通過落實重點任務、重大項目與深層次的國際合作,培養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領軍人物和專家團隊,建設結構合理、業務素質高、愛崗敬業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和基層農技推廣隊伍。
改善農業裝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先進的現代農業需要提升農機化的水平,拓寬農機化服務領域。(1)要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圍繞高效農業發展,努力提高服務現代農業建設的水平,積極探索農機化發展扶持政策體系建設。(2)要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機結構的優化配置,提高農業機械的科技含量,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特別是糧食作物的全程系列化機械作業,降低糧食生產成本。(3)要擴大農機作業服務領域,建立健全服務網路,圍繞發展蔬菜、瓜果、園藝、暖棚等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研發和推廣科技含量高、有利於提質增效的農業機械設備。(4)加強農機法治化建設,不斷提高農機安全和質量監管水平。以創建「四有」(有良好機制、有較多機具、有服務規模、有綜合效益)農機服務合作組織為抓手,做大做強農機服務產業,促進農民機手增收。(5)積極推進農機技術創新,努力提升農機科技水平。尤其是要圍繞建設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環保節約型農機化。(6)切實抓好農機管理、科技和技術工人三支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機隊伍素質。
(作者系江西省政協辦公廳副主任)
點擊進入相關專題編輯:楊冗晟
『捌』 伊寧農機市場在哪裡
在往汽車城去的那條路上,對面有一個農貿市場。【原武警部隊醫院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