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資料庫審計的安全挑戰
資料庫是任何商業和公共安全中最具有戰略性的資產,通常都保存著重要的商業夥伴和客戶信息,這些信息需要被保護起來,以防止競爭者和其他非法者獲取。互聯網的急速發展使得企業資料庫信息的價值及可訪問性得到了提升,同時,也致使資料庫信息資產面臨嚴峻的挑戰,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1. 管理風險:主要表現為人員的職責、流程有待完善,內部員工的日常操作有待規范,第三方維護人員的操作監控失效等等,離職員工的後門,致使安全事件發生時,無法追溯並定位真實的操作者。
2. 技術風險:Oracle, SQL Server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安全漏洞如溢出, 注入層出不窮,每一次的CPU(Critical Patch Update)都疲於奔命, 而企業和政府處於穩定性考慮,往往對補丁的跟進非常延後,更何況通過應用層的注入攻擊使得資料庫處於一個無辜受害的狀態。
3. 審計層面:現有的依賴於資料庫日誌文件的審計方法,存在諸多的弊端,比如:資料庫審計功能的開啟會影響資料庫本身的性能、資料庫日誌文件本身存在被篡改的風險,難於體現審計信息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此外,對於海量數據的挖掘和迅速定位也是任何審計系統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之一。
伴隨著資料庫信息價值以及可訪問性提升,使得資料庫面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安全風險大大增加,如違規越權操作、惡意入侵導致機密信息竊取泄漏,但事後卻無法有效追溯和審計。
㈡ 資料庫安全的意義以及重要性是什麼誰能推薦一個數據安全品牌
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發展,互聯網信息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資料庫作為業務平台信息技術的核心和基礎,承載著越來越多的關鍵數據,漸漸成為單位公共安全中最具有戰略性的資產,資料庫的安全穩定運行也直接決定著業務系統能否正常使用。並且平台的資料庫中往往儲存著等極其重要和敏感的信息。這些信息一旦被篡改或者泄露,輕則造成企業經濟損失,重則影響企業形象,甚至行業、社會安全。可見,資料庫安全至關重要。所以對資料庫的保護是一項必須的,關鍵的,重要的工作任務。
安華金和一直專注於數據安全領域,是中國專業的數據安全產品與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由長期致力於數據處理和信息安全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創造,推薦你與他們聯系下。
㈢ 以下哪些是信息安全威脅主要來源
信息安全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技術安全風險因素
1)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防護能力不強。
國家重要的信息系統和信息基礎網路是我們信息安全防護的重點,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國的基礎網路主要包括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重要的信息系統包括鐵路、政府、銀行、證券、電力、民航、石油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所依賴的信息系統。雖然我們在這些領域的信息安全防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安全防護能力仍然不強。主要表現在:
① 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對信息安全基礎設施投入不夠,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缺乏有效的維護和保養制度,設計與建設不同步。
② 安全體系不完善,整體安全還十分脆弱。
③ 關鍵領域缺乏自主產品,高端產品嚴重依賴國外,無形埋下了安全隱患。 我國計算機產品大都是國外的品牌,技術上受制於人,如果被人預先植入後門,很難發現,屆時造成的損失將無法估量。
2)失泄密隱患嚴重。
隨著企業及個人數據累計量的增加,數據丟失所造成的損失已經無法計量,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均可能隨意受到威脅。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竊密與反竊密的斗爭愈演愈烈,特別在信息安全領域,保密工作面臨新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信息時代泄密途徑日益增多,比如互聯網泄密、手機泄密、電磁波泄密、移動存儲介質泄密等新的技術發展也給信息安全帶來新的挑戰。
二、人為惡意攻擊
相對物理實體和硬體系統及自然災害而言,精心設計的人為攻擊威脅最大。人的因素最為復雜,思想最為活躍,不能用靜止的方法和法律、法規加以防護,這是信息安全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人為惡意攻擊可以分為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主動攻擊的目的在於篡改系統中信息的內容,以各種方式破壞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被動攻擊的目的是在不影響網路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進行信息的截獲和竊取。總之不管是主動攻擊還是被動攻擊,都給信息安全帶來巨大損失。攻擊者常用的攻擊手段有木馬、黑客後門、網頁腳本、垃圾郵件等。
三、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面對復雜、嚴峻的信息安全管理形勢,根據信息安全風險的來源和層次,有針對性地採取技術、管理和法律等措施,謀求構建立體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已逐漸成為共識。與反恐、環保、糧食安全等安全問題一樣,信息安全也呈現出全球性、突發性、擴散性等特點。信息及網路技術的全球性、互聯性、信息資源和數據共享性等,又使其本身極易受到攻擊,攻擊的不可預測性、危害的連鎖擴散性大大增強了信息安全問題造成的危害。信息安全管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起步比較晚,基礎性研究較為薄弱。研究的核心僅僅停留在信息安全法規的出台,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標準的制定及一些信息安全管理的實施細則,應用性研究、前沿性研究不強。這些研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管理底子薄,漏洞多的現狀。
但這些威脅根據其性質,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 信息泄露:保護的信息被泄露或透露給某個非授權的實體。
(2) 破壞信息的完整性:數據被非授權地進行增刪、修改或破壞而受到損失。
(3) 拒絕服務:信息使用者對信息或其他資源的合法訪問被無條件地阻止。
(4) 非法使用(非授權訪問):某一資源被某個非授權的人,或以非授權的方式使用。
(5) 竊聽:用各種可能的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竊取系統中的信息資源和敏感信息。例如對通信線路中傳輸的信號搭線監聽,或者利用通信設備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電磁泄露截取有用信息等。
(6) 業務流分析:通過對系統進行長期監聽,利用統計分析方法對諸如通信頻度、通信的信息流向、通信總量的變化等參數進行研究,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和規律。
(7) 假冒:通過欺騙通信系統或用戶,達到非法用戶冒充成為合法用戶,或者特權小的用戶冒充成為特權大的用戶的目的。我們平常所說的黑客大多採用的就是假冒攻擊。
(8) 旁路控制: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缺陷或安全性上的脆弱之處獲得非授權的權利或特權。例如:攻擊者通過各種攻擊手段發現原本應保密,但是卻又暴露出來的一些系統「特性」,利用這些「特性」,攻擊者可以繞過防線守衛者侵入系統的內部。
(9) 授權侵犯:被授權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統或資源的某個人,卻將此許可權用於其他非授權的目的,也稱作「內部攻擊」。
(10)抵賴:這是一種來自用戶的攻擊,涵蓋范圍比較廣泛,比如,否認自己曾經發布過的某條消息、偽造一份對方來信等。
(11)計算機病毒:這是一種在計算機系統運行過程中能夠實現傳染和侵害功能的程序,行為類似病毒,故稱作計算機病毒。
(12)信息安全法律法規不完善,由於當前約束操作信息行為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人打法律的擦邊球,這就給信息竊取、信息破壞者以可趁之機。
㈣ 數據資產都是在內網環境裡面,專門的人訪問都有記錄備案,那部署資料庫防火牆還有多大意義
1、資料庫的風險來源,不僅來自外部攻擊,還有很大可能來源於內部,不管是惡意操作還是誤操作。就像「刪庫跑路」者,因為多方面因素,程序員「刪庫跑路」 一己之力讓公司公司市值蒸發超10億,所以內部這種高危操作防範還是必要的。
2、內部風險目前的管理方法是記錄備案。僅起到了非常片面的人工審計的作用,而且完全不能保證審計結果的可靠性和准確性;事中防護是資料庫防火牆最大的意義,安全這事兒控制在過程中。安華金和資料庫防火牆做的早,我們公司對他們產品也進行了POC,實際測效果還不錯,可以去問問。
㈤ 在雲平台上的資料庫主要面臨哪些安全問題
資料庫存儲著系統的核心數據,其安全方面的問題在傳統環境中已經很突出,成為數據泄漏的重要根源。而在雲端,資料庫所面臨的威脅被進一步的放大。其安全問題主要來自於以下幾方面: 1) 雲運營商的「上帝之手」。如上所述,雲端資料庫的租戶對資料庫的可控性是很低的,而雲運營商卻具有對資料庫的所有許可權。從技術上來說,雲運營商完全可以在租戶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進入資料庫系統;或者進入資料庫伺服器所在的虛擬機;或者進入虛擬機所在的宿主物理伺服器;或者直接獲取到資料庫文件所在的存儲設備。也就是說,任何租戶的數據,對雲運營商來說,幾乎是完全開放的。而對於有商業價值的數據,對雲運營商的眾多技術人員來說,絕對有足夠的吸引力;2) 來自於其它租戶的攻擊。同一個雲平台上的其它租戶,有可能通過虛擬機逃逸等攻擊方法,得到資料庫中的數據;3) 來自租戶自身內部人員的威脅。租戶內部人員能夠直接使用帳號密碼登錄到雲資料庫,從而進行越權或者違規的數據操作;4) 更廣泛的攻擊。有價值的數據放在雲上之後,各種來源的攻擊者,都「惦記」著這些數據。可能通過各種方法來進行攻擊以獲取數據,如近年來頻發的SQL注入攻擊事件,就導致了大量雲端數據的泄漏。要解決如上所述的數據安全問題,需要多方面的防禦手段。但是對資料庫訪問情況的記錄和審計,是最基本的安全需求。租戶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資料庫,在什麼時間,被什麼人,以什麼工具,具體做什麼訪問,又拿到了什麼數據。並且需要知道什麼時候出現了攻擊行為和異常的訪問情況。這些功能,正是合格資料庫審計產品所必須具有的功能。在雲平台上的資料庫主要面臨哪些安全問題?
㈥ 傳統資料庫的中心機構存儲了所有數據易導致什麼失效的風險
數據失效的風險,因為中心存儲,一旦發生問題,基本難以挽救。
傳統資料庫是以數據塊來存儲數據,簡單來說,表欄位越多,佔用的數據空間就越多,那麼查詢就有可能要跨數據塊。在大型系統中一張表有上百個欄位,並且表中的數據上億條也有可能。因此會帶來資料庫查詢的瓶頸。
資料庫中表的記錄數是多少對查詢的性能有非常大的影響。而一般的解決辦法是分表或分庫,用來平衡資料庫運算的壓力,那麼又會帶來新的問題,如:分布式事務、全局唯一ID的生成、跨資料庫查詢等。
(6)資料庫風險的來源擴展閱讀:
傳統資料庫是關系型資料庫,開發這種資料庫的目的,是處理永久、穩定的數據。關系資料庫強調維護數據的完整性、一致性,但很難顧及有關數據及其處理的定時限制,不能滿足工業生產管理實時應用的需要,因為實時事務要求系統能較准確地預報事務的運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