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玻璃珠折射率浸油如何配置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玻璃珠折射率浸油如何配置

發布時間: 2022-06-23 08:15:27

1. 玻璃珠的道路標線

型號 玻璃珠的粒徑范圍(um) 玻璃珠的質量百分比(%) 1號
( DROP~ON ) >850 0 850—600 5—30 600—300 30—80 300—106 10—40 2 號
( PREMIX ) >600 0 600-300 40-90 300—150 5—60 3號
(BECKE LINE) <150 0-5 >212 0 <90 0-4 技


數 外觀 無顏色透明球體,光潔圓整,無明顯的氣泡或雜質。 成圓率 成圓率≥80%(當600<粒徑<850μm,成圓率≥75%) 密度 2.4-2.6g/ cm3 折射率 Nd≥1.50 玻璃成分 鈣鈉玻璃組成,sio2含量>68% 產品用途 1、夜間反射燈光,提高行車安全性
2、在塑料、橡膠和復合材料中作填加劑

2. 高反游標線對塗料和玻璃珠有什麼特殊要求嗎

耐高溫;遮蓋力強;色澤鮮明
粒徑不能過大或過細;化學性質穩定,不會改變塗料中其他材料的性質;耐熱性好,在高溫狀態下,其性質不會改變
對玻璃珠的要求
玻璃珠應為無色透明球體,對光線具有折射,聚焦和定向反射的功能;成圓率要高;雜質要少,顆粒要均勻,不能有太多的玻璃粉末。標線的反光是源自預先混入塗料內的玻璃珠和在塗層表面撒布的玻璃珠,如果玻璃珠的成圓率、折射率高,粒徑分布合理,標線的反光效果就好。玻璃珠的粒徑按一定的比例級配合,以保證標線塗層中的玻璃珠粘附牢固。在使用過程中,不同大小的玻璃珠隨著標線的磨損而依次顯露和脫落,從而使標線能持續反光

3. 逆反射的逆反射材料技術

目前,逆反射效果的改善,主要是通過更合理的反光單元結構和更新的材料技術實現的。在這些新材料里,有塑料棱鏡反射器,如自行車尾燈、車輛用反射片等,也有結構復雜的各種反光膜等。逆反射材料主要採用兩種不同的技術原理實現光線的逆反射——玻璃珠技術和微棱鏡技術。 玻璃珠型反光材料的反光原理,主要利用了玻璃珠的玻璃珠技術和玻璃珠背面基材的金屬反射層。入射光經玻璃珠折射後,在反射層上聚集,再從這個聚集焦點,經過玻璃珠的第二次折射,返回光源方向。在實際應用中的玻璃珠逆反射材料除了玻璃珠和金屬反光層以外,還包括了起保護作用的透明樹脂表層膜和起安裝作用的背膠。在這項技術里,玻璃珠的大小對整個反光亮度幾乎沒有影響,但玻璃珠的化學成分,或者更具體地說材質,會有很大的影響。這里包含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參數就是玻璃珠的折射率,這個折射率會影響光線通過時的焦點的位置,焦點的位置必須有一個金屬反光層讓光線回到玻璃珠以後,才能實現光線的再次折射(角度導致其實際已經是反射)光線回到光源而完成整個逆反射過程。圖17是大小一樣但折射率不同的球體有不同的焦點。

玻璃珠的折射率、玻璃珠的粒徑和光匯聚後形成的焦點位置(焦距)之間關系符合以下公式:
(公式1)
式中:f——匯聚光焦距即透鏡中心到焦點的距離;
r——玻璃珠半徑;
nd——玻璃珠的折射率。
由上述公式可見,玻璃珠的折射率和微珠的粒徑對焦距的影響直接影響到反光材料的反光性能。玻璃珠背面的反射層一般為玻璃珠鍍銀,或鍍鋁。逆反射之所以也稱回歸反射,就是由於逆反射入射光和反射光位於法線同側,其原理可從圖19的定向反光光路圖中看出。

當一束光Ⅰ射向玻璃珠時,在微珠表面P點發生折射,折射光在A點發生鏡面反射,然後在P′點再發生折射,返回光源。由圖19可知∠α=∠PAO(同位角),據反射定律n·sin∠PAO=n′sin∠P′AO,而在玻璃珠內部反射n=n′∴∠PAO=∠P′AO,由光路的可逆性n·sinα′= n′sin∠P′AO=n·sin∠PAO=n·sinα∴n·sinα′= n·sinα,即α=α′,則Ⅰ∥Ⅰ′。入射光Ⅰ平行於反射光Ⅰ′意味著一個反射單元對一平行光的反射光也將是一束平行光,而由於微珠很小,所以反射光束的光軸和入射光束的光軸幾乎重合,從而完成整個逆反射過程。這個折射率的差別使得以玻璃珠技術生產的反光材料分為暴露型、透鏡埋入型和密封膠囊型。
暴露型玻璃珠的最好例子,就是上面提到的仍在美國的鄉村使用的古董級反游標志牌、反光布、反光片和道路標線塗料。它和後面兩種類別的區別,在於它的玻璃珠上面沒有保護膜而直接和空氣接觸。光線直接經過玻璃珠的折射聚焦後,其能量損失最少,光線受到的影響也最小,因此,其反光強度比較高。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有些玻璃珠是沒有金屬反光層的,比如反游標線塗料,它的反光層就是白色的標線塗料。這樣的反光層不能精確地把光線反射回玻璃珠,形成有效的逆反射,所以其反光亮度很低,一般是反光衣物和反游標志牌亮度單位的千分之一。如圖19中的反光衣物與地面標線的對比效果。
反光材料的性能,除了與玻璃珠本身的性質有關以外,還取決於玻璃珠的有序排列、玻璃珠與基材的粘合度、耐侯性能和角度性能,而這些都是玻璃珠暴露型反光材料的不足之處。這種裸露型的反光材料,其反光亮度已經無法與其他更新的反光材料相比,在很多情況下也已經不能適應高速交通的安全要求,所以已經逐步退出了在交通標志牌上的應用。但在其他領域,比如反光服裝和反光塗料上仍然在大量使用。

在暴露型玻璃珠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了透鏡埋入型的玻璃珠反光材料,它是將玻璃珠直接埋入在透明樹脂里的。由於玻璃珠的大小並不是完全一致的,玻璃珠和背後的反光層的距離也不是一致的,在光線穿過玻璃珠時,並不能保證該玻璃珠的焦點就正好落在背後的反光層上,這時就不能反射光線再次通過玻璃珠回到光源。因此該類型的逆反射亮度並不是很高。
在上述兩種逆反射技術之上,又有了密封膠囊型的玻璃珠反光材料。其反光層是直接塗在玻璃珠上的。該類型玻璃珠的折射率與前者不同,它的特點在於折射率可以控制它的焦點剛好落在它的外壁上,而外壁上正好有一個反光層,這樣的結果是保證了所有從玻璃珠折射到外壁的光線都可以返回到玻璃珠。這個特殊的折射率有一個副產品,就是光線只能從空氣層進入該玻璃珠時才能保證該折射率有效。所以這類產品的特徵除了反光亮度比透鏡埋入型產品有更高反光亮度以外還有一個特徵:在玻璃珠前面有一個空氣層。這個空氣層解決了膜結構內和膜結構的溫差問題,減少了露水凝結導致的視認難題。圖21是兩者在結構上的對比,圖22是兩者在顯微鏡下的對比。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這些技術,都是反光材料發展前期的一些技術,其核心技術的生成與發展,主要是在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此後,伴隨著密封膠囊型反光膜上的多項技術專利在1985年到期,逆反射材料的新技術研發,開始轉向新的反光材料——棱鏡型反光材料。主要原因是,從數學角度看,玻璃珠型反光材料的反射效率,由於受到玻璃珠的球體形狀的限制,有很多體積部分,是無法作為反射區的,並不是最理想的光反射控制途徑,所以反光效率並不高,反光角度也還沒有得到更好的控制,加之在生產過程中的能耗、廢棄物排放、VOC的排放(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總稱),都比之後問世的微棱鏡反光材料高,因此,從進入21世紀後,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交通標志用反光材料領域,棱鏡結構的反光材料開始越來越獲得了普遍的應用。
微棱鏡逆反射技術
逆反射材料除了採用玻璃珠技術原理製作外,有另外一種微棱鏡型技術,其原理是:光線由棱鏡的三個面鏡面反射之後朝光源方向返回。每一個單位的微棱鏡相當於立方體的一個角,入射光線經過微棱鏡的全反射,向光源方向反射。和玻璃珠技術的區別在於,微棱鏡技術沒有光線的折射,也沒有金屬反射層,所有的光線都從微棱鏡的三個面反射出去,這些光線反射都發生在微棱鏡和空氣的界面中,因此在微棱鏡結構中,其棱鏡上面和下面都有一個空氣層。
根據反射效率的大小,棱鏡反射分為部分反射和全反射。全反射是一種特殊的反射現象,其發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光線從光密介質進入到光疏介質,入射角大於或等於臨界角。圖22是光線從折射到全反射的變化,當n1> n2及入射角增大時,更多的光線被反射回去;當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時(臨界角),發生全反射。

根據臨界角的定義,可以求出光從折射率為n1的光密介質進入折射率為n2的光疏介質時的臨界角。設入射角為α0時,折射角為90°,如圖23所示,由折射定律可得: 所以,由上式可見,光疏介質的折射率n2越小,光密介質的折射率n1越大,發生全反射的臨界角越小,即越容易發生全反射。由上式計算出α0的正弦值後,查三角函數表得α0值,或從計算器上查得α0值。注意光密和光疏是相對兩種界面發生全反射的物質而言的。一種物質可以是某一特定界面時的光疏物質而同時是另外一個界面的光密物質。當光從折射率為n的某種介質射入真空(空氣)時,臨界角計算公式為:

表1是對比空氣而言的幾種物質的臨界角。
表1 幾種常見物質對真空(空氣)的臨界角 物質(固體) 臨界角(°) 物質(液體) 臨界角(°) 金剛石 24.4 甘油 42.9 二硫化碳 38.1 酒精 47.3 玻璃 30-42 水 48.6 在非交通安全產品以外應用最廣的全反射產品是光纖通信。光纖的結構由中心和外皮兩種不同介質組成,當光線從中心傳播時遇到光纖彎曲處,會發生全反射現象,這樣就保證了光線不會泄漏到光纖外。
這種技術開始應用在交通安全產品上是從截角式微棱鏡開始的。所謂截角式棱鏡(英文:truncated cube),就是指整個微棱鏡的基本結構和立方體的一個切角的結構是類似的。這個切角的切面和三個反射面的角度變化可以組合成幾種不同角度性能的微棱鏡結構。把這些結構的單元聯結排列後形成完整的平面,在這個平面的上面加保護膜,然後在下面加背膠就製造出了在道路上廣泛使用的截角棱鏡型反光膜。圖25是微棱鏡的截面圖。

由於微棱鏡反光膜里的反射單元,是根據能進行光反射的棱鏡型數學模型,由人工微復制出的,所以從理論上講,微棱鏡的結構,是能夠根據光反射的功能需要,進行結構調整的,其中真正的難度,在於微復制的工藝和材料科學。也因為這些特點,微棱鏡結構的反光膜,有多種結構形式。以下主要介紹三種結構類型。
第一種結構,是和普通微棱鏡的數學模式一樣的結構,它的切面為正三角形,三個反射面為三個相互垂直的直角等邊三角形。在排列方式上是把六個切角連接成一個正六角形,整個平面排列方式是蜂窩狀的結構。使用這種結構製作的反光膜,正面反射亮度非常高,而且沒有方向性(方向性是指同一反光膜在同樣的觀測條件下,垂直放置和平行放置時的逆反射性能不一樣),但在大的入射角,也就是照射光線不和切面垂直時,反光亮度會有很大的衰減。如圖26所示。

第二種結構,棱鏡三個反射面也是相互垂直的,但其切面不是正三角形而是等邊三角形。其排列方式也是連接六個微棱鏡單位成為一個六角形,但這個六角形並不是等邊的六角形。根據這種結構做出的反光膜,正面亮度比正六角形排列的反光膜要低,但在大的入射角,也就是照射光線不和切面垂直時,反光亮度不會有很大的衰減,加上本身正面亮度就不高,所以雖然它在遠距離的反光亮度一般,但在車燈近距離照射時(觀測角加大),反光亮度比第一種結構的要高。還有,其方向性要比第一種結構要強。如圖26所示。

第三種結構,是一種不同於前兩種結構的特殊結構。其特殊之處在於它的基本單元不是一致的,而是由兩種不同形狀的切角排列組成,如圖27所示。

該第三種結構,就是21世紀初形成的最新技術,叫全棱鏡逆反射技術。 全棱鏡逆反射技術形成的背景
無論是玻璃珠型還是和棱鏡型的反光材料,其實都是通過光線作用在材料結構上的幾何體實現的。也就是說,這種逆反射材料的結構,首先是以數學理論為基礎的。它利用幾何體對光的折射和反射,結合光波傳送時的波長和特點,找到了盡量完美的光線傳導方式,並通過材料科技加以實現,從而不斷地提升了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線的逆反射亮度。
這種利用數學幾何模型,尋找光回復反射效率改善答案的努力,在21世紀初,達到了微棱鏡逆反射技術的新的理論高峰,並通過和微復制技術和膜技術的結合,成功地完成了全棱鏡逆反射材料的製作,
全棱鏡逆反射反光膜的數學結構,從理論上說,可實現100%的逆反射效率,兼備了交通標志反光膜所應該具備的兼顧遠距離發現能力和中近距離的認讀能力。用這種理論指導完成的全棱鏡逆反射材料,是完全根據交通標志的動態視認需求特點,再結合光學、人體工程學的技術,首先完成了數學結構的設計後,再通過微復制技術,製造出來的新一帶逆反射材料。它既做到了在盡量遠的距離上,保持優越的逆反射性能,使駕駛者盡早發現標志,又做到了不同的車輛連同駕駛者,在進入200米左右之後的標志內容視認距離後,也就是在觀測角快速變大,車輛迅速接近交通標志時,逆反射系數的衰減緩慢,使標志的逆反射光度,在0.2到2.0度觀測角之間始終保持了超過50%的逆反射效率,即在距離標志50到200米的范圍內,盡量使標志處在便於識讀的穩定亮度狀態下.

圖28是根據美國ASTM標準定義的不同級別的反光膜,在觀測角變大時,所能保持的逆反射效率曲線,其中第I、III類是玻璃珠型的反光膜,對應GB/T 18833-2012的I、III類,X、IX類是兩種截角型棱鏡反光膜,對應GB/T 18833-2012的第IV類,逆反射效率最高的,是全棱鏡型反光膜, 對應GB/T 18833-2012的第V,。
全棱鏡反光膜的目標,是要使交通安全領域里使用的各種逆反射材料,都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來自於主動光源的能量,實現最理想的逆反射效率,從而優化視認距離,提高視認效率,改善安全視認條件。
到目前為止,全棱鏡反光膜實際產品的逆反射效率是58%,它的未來發展方向大致有兩個。一個來源於材料工藝的提升以降低實際反射效率和理論的差異,這包括通過材料表面和機理的研究與提高,進一步減少光損耗,增強耐侯性,增強反光材料的韌性和貼服適應力等;另外一個是進一步加大和新材料的結合以適應不同的需求,其中一個已經成功的例子是和耐侯性熒光材料結合而產生的熒光反光膜,利用熒光材料轉換不可見光為可見光的性能,革命性地提高了反光膜在黃昏和黎明時的反光亮度。
全棱鏡反光材料實現全反射理論的過程
全棱鏡是微棱鏡結構中的一種特殊結構形式。在製造第一代和第二代微棱鏡時,光學的折射率和臨界角的知識已經完善,因此,從傳統微棱鏡過渡到全棱鏡的並不是反射理論知識的更新,而是完全由一個新技術,即微復制技術和已有的微棱鏡技術的結合產生的對微米級結構的切割和組合材料工藝技術。雖然微棱鏡的所有表面都有全反射功能,但從全反射到逆反射還需要一個條件,就是光線必須連續在微棱鏡單元上的三個面上各進行一次全反射。在微棱鏡的截角式結構里並不是所有的光線照射到截角式微棱鏡以後都可以完成三次全反射,達到逆反射效果;照射到微棱鏡三個角落的光線只能完成兩次全反射,而沒有逆反射效果,圖29說明了截角微棱鏡的不反光部分。圖29右側顯示了全棱鏡的全部反光(圖中綠色部分為有效反射面積)。

突破這個瓶頸的關鍵,就是把微棱鏡中反光和不反光的部分分離、切割、最後再組合。在微棱鏡的角落部分是不反光的,而在棱鏡的中心角(頂角)位置附近是反光的,把頂角附近反光部分切割再重新組合以後的全棱鏡,可以在理論上達到100%反光。圖32是全棱鏡從微棱鏡轉變的過程。

在顯微鏡下對比傳統微棱鏡和全棱鏡的可以看出,微棱鏡的邊角部分和頂角部分有明顯的亮度區別,也就是說,頂角部分反光而邊角部分不反光。而全棱鏡的頂角和邊角部分沒有亮度區別,全部都是反光的。在反光單元的底部的三個角的連接部分的不反光部分已經消失了。
這種全棱鏡反光材料的問世,對道路交通標志的視認,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受到人的肉眼視力和道路條件的限制,道路交通標志的有效識讀距離是有限的,一般在50到250米之內是比較現實的一個視認距離,因此,提高標志表面材料的逆反射光控制能力,使光在關鍵距離里分布到需要的方向上,以應對在各種角度條件下的主動光源的照射和駕駛員的觀察,就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光使用效率,改進標志亮度,從而優化標志視認,改善視距。 逆反射材料亮度的概念
由於逆反射技術,是把光源照射的光線,通過被照射物體表面的材料,再返回到光源處,其反射效能不僅與反射材料的表面結構有關,還與逆反射材料的亮度有關。因此,在了解逆反射技術的基本原理後,有必要建立關於逆反射亮度的概念。事實上,逆反射材料的亮度,是一個俗稱,更多地是人們在描述對光的感受。
不同顏色的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是不同的。特別是採用不同技術製成的反光材料,對反射「亮度」具有顯著的影響。人們為了用更科學的方法來表現這種差異,總結出了光度性能的逆反射系數。表2列出了不同逆反射體的逆反射系數。
表2 各類物品的逆反射系數比較 逆反射體種類 皮膚膚 白色織物 白色工程級 白色高強級 白色超強級 白色鑽石級 逆反射系數(Cd/Lx/m2) 0.1 0.2 70 250 500 800 從上面簡單的數據列表裡,能夠發現,人體在身著白衣服的情況下,其反光亮度,只有白色鑽石級反光材料的1/4000,也就是說,其被從光源附近的觀察者辨識的機會,比白色反光材料所能提供的辨識幾率,相去幾百到幾千倍,這也就是為什麼,逆反射技術能夠使人們更安全,因為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機動車駕駛的安全視距。
從上面的簡單數據舉例中,很難全面理解逆反射材料的亮度,特別是對逆反射技術的亮度的理解,還是有很大的技術距離的。鑒於逆反射技術的亮度,主要是為了提高交通標志的視認性,因此,在技術評價上,相對逆反射材料的亮度概念,事實上是一個宏觀概念,包含了兩個很重要的微觀技術指標:光度和色度。
逆反射的光度
根據交通行業標准JT/T690-2007《逆反射體光度性能測試方法》的規定,逆反射的光度性能可以用比率法、替代法、直接發光強度法和直接亮度法等四種方法來測量。因為在本書中著重討論和交通安全相關的逆反射技術,所以只使用逆反射體的光度測試方法中的逆反射系數,英文是Coefficient of Retro-reflection, 單位是cd/lx/m²,Candelas per square meter per lux ,也簡稱為CPL。在JT/T 688-2007《逆反射術語》中,對逆反射系數的定義是「發光強度系數與逆反射體的表面積之比。」用數學公式表現為:

式中:RA是逆反射系數,單位為每堪德拉每勒克斯每平方米(cd/lx/m²);
A是試樣表面面積,單位是平方米(m²);
I是發光強度系數,單位為坎德拉每勒克斯(cd/lx);
I是發光強度,單位為坎德拉(cd);
E┴是光照度,單位為勒克斯(lx)。
逆反射系數是用來描述光線照射到物體表面以後再反射回光源的量。這個系數簡單來說就是反射光線對應照射光線的比率。該系數在不同的入射角(例如-4°,+30°,+50°)和不同的觀測角(例如0.2°,0.5°)時分別對應車輛在相對標志牌的不同關鍵位置時逆反射性能,這些性能對應了駕駛員在不同位置和時間對標志牌的識認要求。圖33是關於逆反射系數的基本光學單位介紹。

發光強度(Luminous intensity, Candlepower),是指從光源一個立體角(單位為sr)所放射出來的光通量,也就是光源或照明燈具所發出的光通量在空間選定方向上分布密度,單位為燭光(Candle or Candela, cd,堪德拉)。發光強度為1堪德拉的光源可放射出12.57lm(流明)的光通量。可以簡單地把1堪德拉理解成一個蠟燭產生的光的強度。
照度的單位是勒克司(lux,Lm/m²,勒克斯),在距離一個發光強度為l堪德拉的光源1米處接受的照明強度,習慣稱為燭光.米。亦即距離該光源1米處,1平方米面積接受1流明光通量時的照度。
亮度(luminance, Brightness)也稱為輝度。當人眼目視某物所看到的物體,可以用兩種方式表達其亮度:一種用於較高發光值者如光源或燈具,直接以其發光強度來表示;另一種則用於本身不發光只反射光線者如交通標志牌,以亮度表示。亮度即被照物每單位面積在某一方向上所發出或反射的發光強度,用以顯示被照物的明暗差異,公制單位為堪德拉/平方米(Candela/m²,cd/m²)或尼特(nit)。
逆反射系數就是反光膜接受光線以後的反射亮度,單位是每堪德拉每勒克斯每平方米(cd/lx/m²),或者簡稱CPL。
一般意義上講,逆反射系數越高,說明逆反射材料的逆反射性能越好,由此製作的安全設施越能在更遠的地方越早被駕駛員看見。但如果從工程技術人員的角度評判逆反射材料的「亮度」,實際上是一定要帶上距離和角度值的。因為所有的逆反射材料,在不同的距離、入射角和觀測角下,都有不同的逆反射系數。概括起來講,影響逆反射系數的最關鍵因素是兩個角度:車燈、設施和駕駛員的視線形成的觀測角;車燈和設施形成的入射角。單純地評價逆反射材料的亮與不亮,更多地是人們的一種感受和印象,很難作為科學概念進行理解。不過,伴隨著國際交通界對視認問題研究的深入,近來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就是在一定條件下,逆反射性能較好的材料,即指可以兼顧遠距離發現需求和近距離視認需求的反光材料。
(三)逆反射的色度
道路交通安全設施中所使用的材料涉及普通材料、逆反射材料、熒光材料等,顏色主要包括表面色(晝間色)和逆反射色(夜間色)。
表面色為各種材料、設施在白天使用時的顏色,即晝間色。目前國家標准中規定的安全色和視覺信號表面色均屬於表面色。
逆反射色為具備逆反射特性的材料或設施在夜間使用時所顯現的顏色,即夜間色。近幾年隨著逆反射技術及其應用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夜間使用的逆反射色的重要性,開始對其進行研究和規范。
測量表面色時,採用D65光源作為照明光源。D65光源的亮度近似於白天中午左右的太陽光,照明觀測條件是45/0,觀測到的是晝間色;測量逆反射色時,採用標准A光源作為照明光源。標准A光源亮度近似於汽車前照燈,照明觀測條件是入射角0°、觀測角0.2°,觀測到的是夜間色。
D65和A光源分別代表了色溫等於6504K的日光和輻射體在2856K發出的光,簡單說就是白天中午時的陽光和夜間條件下車燈照射的光線。
為什麼要同時規定兩種狀況下的顏色標准呢?因為我們人眼看到的顏色實際上是物體顏色和環境光線在人眼中綜合的反映,同樣物體在不同光線條件下的顏色是不一樣的。而交通安全設施要傳遞的信息是固定的,不能因為顏色的差異而引起白天和夜晚的視認性能變化過大。例如高速公路上的警告標志,在白天時的視認環境良好可以及時預告而引導交通流安全通行,但在晚上可能因為顏色的差異使得視認性能大大下降而引發交通事故,所以交通標志上的顏色變化要有嚴格的規定。圖34是GB18833-2012的兩種反光膜顏色坐標。 在交通標志上使用反光膜,在夜晚,反光膜對光線的定向反射會影響反光膜在人眼裡反映的顏色。如圖35所示,禁止摩托車通行的標志牌和稍遠處的公益標志牌在白天的顏色並沒有很大差異。在夜晚,標志牌的顏色仍然是保持和白天基本一致的顏色,而公益標志牌的顏色已經變得很灰暗了。

4. 道路標線塗料中的玻璃珠應要滿足什麼要求

高反光率和高折射率

5. 請問您知道如何測玻璃珠的折射率嗎

折射率一般是材料屬性,也就是說跟你的具體物體的形狀無關。你可以用做你這個玻璃珠的材料製成樣品,交給專門的機構測試。網路上搜「折射率測試」,會出現一大堆測試機構的。另外,你如果已經知道你的玻璃珠的材質,可以直接查到折射率數據的,一般玻璃的光學資料庫都比較全。

6. 公路交通標志由基板和附著其上的反光膜組成,玻璃微珠起什麼作用

回歸反射!意思就是光從那裡業回到那裡去.在玻璃微珠的焦點處有一層鍍鋁層(即反射層).在做反光膜時,能否精確找出微珠焦點直關繫到反光膜的亮度(誤差最好不超1微米)!!還有另一種反光材料不需要玻璃微珠也可以的,就是一般的反光晶格超強級鑽石級反光膜,這種要比玻璃珠反光率更高!下圖:

7. 空心玻璃珠的比重是多少

外觀玻璃微珠潔凈、透明、無明顯的氣光泡與雜質。

比重:2.3-2.5g/cm3

折射率:1.5-1.7

玻璃成分:鈉鈣玻璃

組成 SiO2含量>65%

成圓率>80%

8. 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標本資源整理技術規程

前言

本規程是依據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有關要求而編寫的。所立的工作規程僅適用於野外標本採集運回至標本清理並正式展出或入庫保存前這段時間。本規程制定的目的是使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標本的室內整理工作程序規范化,以便從中獲得更多地質信息,向人們更全面地介紹我國可溶性鹽類礦產資源現狀,提高國情意識,同時也為研究、開發人員提供必要的基礎資料,促進科技創新。為此,提出標本整理、技術處理和綜合匯總等3個規范性步驟作為標本技術整理規程。

本規程附錄A—附錄C為規范性附錄。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地質博物館。

本規程起草人:王月文,楊良鋒。

本規程由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規程適用於國家自然科學技術資源平台建設中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標本整理工作,是該類礦石礦物標本整理工作的技術依據。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GB/T2260—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DZ/T0212—2002 鹽湖和鹽類礦產地質勘查規范

DZ/T0130—2006 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

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主編.礦產工業要求參考手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6

張培元.中國工業礦物與岩石(上、下).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3 定義

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是指能潮解或能溶解的鹽類礦物。其硬度較低,多在摩氏硬度計3以下,並且受環境影響極大,如在陽光或強烈燈光照射下,在潮濕空氣中,在水侵蝕與浸泡下,在與含酸或鹼溶液相遇時,礦物會發生潮解、溶解、脫水與風化,從而使其化學成分與物理性質發生變化,以致形成另一種礦物。

4 標本整理

1)為做好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標本整理工作,必須准備常規標本整理用具,如標簽、碳素筆、小刀或針、放大鏡、刷子、小型吸塵器、小型吹風機、筆記本、手套、口罩、工作服、包裝紙等,還必須備足防濕、防潮、恆溫器具,如要選擇不同規格的磨砂口玻璃乾燥器、磨砂口玻璃密封瓶、帶真空的玻璃密封瓶、有機玻璃盒、塑料盒、密封塑料袋、袋裝乾燥劑、密封用膠帶(帶海綿)、透明密封膠設備等。當上述器材(具)未准備充分時嚴禁開箱整理標本。

2)要選好標本整理的季節與場所,切忌在炎熱的夏天和高溫潮濕的房間工作。一般不要在梅雨季節與刮風季節進行,工作場所一定要保持相對穩定的溫度、濕度與風力。通常若在室外進行標本整理,以秋季早上十點至下午十四點為最佳;若在室內進行標本整理,最好在朝北的房間內於白天進行。有條件的單位可以建立專用的可調控溫度、濕度的工作間,用於整理與保存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標本。

3)標本運回後首先必須進行清點,查對標本箱總數與標本托運清單是否相符。若有遺失必須追找;若標本箱有破損以致標本丟失應及時設法補救。當完成上述工作後方可接收。

4)標本開箱後首先要按標本清單查對標本,檢查標本總數以及標本上編號與標簽編號是否一致。若標簽與標本上編號有局部破損,應立即進行更換與修補;若完全破損以至無法辨認則必須補采,不容許憑記憶隨便編造,敷衍了事;若包裝袋(瓶)有破損應及時更換,並補上野外編號。

5)在標本清點完畢後應及時整理。整理時工作人員必須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切忌邊整理邊討論。若有圍觀群眾應制止隨手拿標本觀摩,並力勸他們退場,以免由於人氣、熱氣、水汽增加導致標本加速溶化以致被損壞。

6)要按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標本的穩定性分類進行包裝整理:

——第一類極不穩定的礦石礦物標本,原則上應裝入磨砂口的玻璃乾燥器內,其中塊體較大、晶形好、形態特殊的標本可單獨包裝,避免形狀破壞;較小的可數件數可合裝在一個乾燥器內,但每件標本都要用塑料袋或包裝紙分裝,以免不同標本相互接觸。對極易潮解或已潮解比較嚴重而急待保護的標本,應用透明密封膠密封保存。密封前要把野外採集標本的標簽放到各自容器內。密封標本下方註上標本編號,切忌疏漏。

——第二類不穩定的礦石礦物標本,都要裝入密封的容器箱、盒、塑料袋中。單晶體、晶簇標本要放到獨立的箱、盒中,當標本放入密封容器後應放入一小包袋裝乾燥劑並附上野外採集標本的標簽,寫上野外標本編號。其他標本裝入密封塑料袋中,同時放入袋裝乾燥劑和野外採集標本的標簽,但裝入前要檢查塑料袋是否漏氣與破損,然後將袋口用密封膠袋密封好,註上野外標本編號。對一些已發生潮解或溶化的標本應放在磨砂口玻璃瓶乾燥器內。對於表面已產生白色薄膜的標本應採取措施防止脫落。

——第三類次穩定的礦石礦物標本,要及時用棉紙包好放到木箱、包裝盒中,個別小塊的要放在密封塑料袋內,一般無須放在乾燥器內。但切忌接近熱源和水源,如火爐、暖氣、自來水管等地方,防止其遇水、遇熱而溶化或失水生成另一種礦物,如石膏變為硬石膏。

——鑽孔岩心標本,應將表面污泥和原來用油漆編寫的鑽孔回次號清除掉。清除工作不準用水和酸、鹼溶液沖洗,最好用毛刷、干布、棉花以及無水酒精等擦除。岩心比較破碎或節理比較發育者要用膠和透明密封膠密封加以固定。

7)在礦石礦物分類整理基礎上,應分別挑選出陳列用標本和研究用標本(包括鑒定、測試及其他用途的標本),並在相應的標簽上給予註明。

8)將整理後的標本按礦床剖面、鑽孔或鹽湖不同塊段進行集中,並按自下而上或由底到頂的順序對標本進行室(館)內統一編號,注於標簽上。編號原則與代碼由各單位依實際情況自行決定。

5 技術處理

5.1 陳列標本處理

1)陳列標本的選擇要以標本的代表性與觀賞性為標准,並強調其造型。因而在處理標本時應盡量保持其自然形態,可作必要修飾,但是不允許隨意拼湊,移花接木。展台設置要與標本造型取得和諧。

2)產於不同時代岩層中的鹽類礦床通常以鑽探為勘查主要手段,其礦床標本除部分為地表含礦岩層標本外,大部分為岩心標本。由於岩心標本直徑大小一樣,表面相仿,不易給人感性認識,因此展示時要以礦床剖面圖或鑽孔柱狀圖作背景,並對岩心作必要處理;或沿軸向二分之一處劈開、拋光,連續放在岩心盒中展示;或分段垂直於軸向切割厚15~20mm的光片放在鑽孔柱狀圖相應位置上。

3)產於近代乾涸鹽湖中的鹽類礦床應以鹽湖不同垂直深度的礦石礦物標本為展示重點。所展示標本不但要反映不同層位的礦石礦物及其組合特徵,也要反映不同含礦層位之間的沉積層特點,以便說明沉積成礦的環境及其演化過程。

4)在近代未乾涸鹽湖中的鹽類礦床應以反映枯水期礦石礦物沉積與泛水期湖水化學成分之間關系為展示重點。所展示的實物應包括鹽湖中各種礦石礦物和鹵水、湖水及其水化學資料以便說明鹽湖的形成與演化。

5.2 礦石礦物鑒定

1)鹽類礦石礦物的鑒定是以油浸法為主,因此在礦物鑒定之前必須配置一套合乎標準的浸油,以便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浸沒於已知折射率浸油中的礦物形態、解理,測定消光類型、軸性、光性符號等特徵以及通過更換折射率不同的浸油測定礦物折射率,以對礦物進行鑒定。

2)岩礦薄片鑒定主要用於礦床圍岩鑒定,部分用於礦石礦物鑒定,但在製作用鹽類礦石礦物鑒定薄片時不能用金剛砂磨片,而應用砂紙打薄,再用飽和鹽溶液或油類進行細磨,要求薄片厚薄均勻,解理清楚。這種方法多用於氯化物類礦物的鑒定。

3)可溶性鹽類礦物包裹體測溫及其成分研究工作要在礦物學研究基礎上進行,否則意義不大。由於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性質比較特殊,因此測定工作必須在專業性較高的研究實驗室進行,以便取得較可靠的數據。

5.3 礦石礦物樣品測試

1)礦石礦物樣品清除污泥後應立即進行破碎,並採用切喬特公式Q=Kd2進行縮分,其中K值,鹽湖礦床採用0.05~0.2,鹽類礦床採用0.1~0.2,碎樣過程中樣品累計損失不得超過5%,縮分誤差不得超過3%。縮分後樣品應迅速包裝,盡快送往實驗室分析,而副樣應密封保存。

2)礦石礦物基本分析項目要依據不同礦種而定,大致如表1所示。為防止含結晶水的鹽類礦物如芒硝、石膏、鉀鎂礬等因結晶水丟失而使分析結果產生系統誤差,要求實驗室採取必要措施,使各項分析結果以濕基原樣為計算標准。

表1 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化學分析基本項目表

3)鹽類礦石礦物中伴生組分較多,為了解其賦存情況必須開展光譜全分析工作。光譜分析樣品應采自各種礦石礦物類型及其頂、底板。可以直接採集,也可以由基本分析樣的副樣組成。

4)組合分析是依據光譜分析結果而確定的。其樣品通常是按勘查工程和礦石礦物類型,以基本分析樣的副樣進行組合。組合樣品長度一般不超過10m,質量為200g,組合數量一般是基本分析總數的10%~20%,分析項目大體如表2所示。

表2 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組合分析項目表

5)化學全分析項目要在光譜分析與岩礦鑒定基礎上確定。樣品可依據不同礦石礦物類型直接採集,也可用組合分析樣副樣或基本分析樣副樣進行組合處理。分析數量原則上是每個工業礦層1~2個,其中水不溶物應採用酸溶分析。分析結果的總量在99.7%~100%,不足或超過均以不合格論處,不能採用。

6)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的年代測定工作,在理論上許多鹽類礦物特別是氯化物均可進行K-Ar法與Rb-Sr法年代測定,但是由於目前國內眾多實驗室在這方面工作不多,經驗尚不豐富,因此,這項工作必須送往資質較高的同位素研究實驗室測試,同時應加強與實驗室的聯系,密切與實驗研究人員合作,以便取得有意義的年代數據。

7)對有一定規模的鹽類礦床要進行礦石礦物水溶解性能試驗,闡明礦石礦物工業價值以及開發利用的可能性。試驗樣品要依據不同礦石礦物類型與品級選取有代表性的完整礦心或坑道樣,一般不得少於6~10組,每組至少2個樣,每件樣品:礦心直徑為90mm,長200mm;坑道樣為200mm×200mm×200mm立方體。全部試樣規格必須一致,以便計算水不溶殘渣膨脹率、濕體積質量、顆粒度、沉降速度等指標,確定適宜開採的工藝流程和產品規格及經濟效益。

8)對有一定規模的鹽湖或含礦盆地應開展系統的礦石礦物陰離子分析,如

、Cl-

等。它一方面可闡明某些組分含量,如石膏含量是由

和HO-含量推算出來的;另一方面可依據它們在空間的分布順序及變化推斷含礦盆地或鹽湖構造變動情況。

6 綜合匯總

1)對每件陳列用和研究用的礦石礦物樣品均應將送樣日期、送樣單位、委託鑒定與測試的項目和要求、結果交回日期、經手人等進行登記,造冊立案。對鑒定與測試的原始數據和報告要復印兩份,原件立案歸檔,復印件供借閱使用。

2)將每件陳列用和研究用的標本有關系資料進行匯總,建立鹽類礦石礦物標本信息資料卡,然後將其輸入微機,建立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信息資料庫,以供人們查閱與共享。信息卡內容分三部分:標本來源(見附錄A)、地質特徵(見附錄B)、存放情況(見附錄C)。

3)依據礦石礦物標本鑒定報告、各種測試數據以及野外資料,對該礦床(區)進行綜合研究,編寫較系統的文字說明或報告,闡述其產出分布特徵與工業意義,向人們介紹新的認識。

4)在上述工作基本完成後,對礦石礦物標本進行系統歸類,並按礦石礦物標本性質用不同材料、器具或容器將它們包裝好,把鑒定報告、各種測試數據以及野外資料整理、登記上賬,以便保存、堆放、索取與清點。

5)包裝後各類礦石礦物標本按礦床(區)分別存放,並且要將存放的庫房以及庫房中存放櫃(架)的位置用平面圖標示,以便查找與提取。對於貴重礦石礦物標本、稀缺礦石礦物標本、保密礦石礦物標本、國際礦石礦物標本都應另設專櫃保存。

6)存放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標本的庫房必須有單獨固定的空間,在牢固、安全基礎上要具備保持一定溫度、濕度的設施,防止進水、漏水以及狂風、沙塵的侵蝕,對特殊標本應有特殊設施。庫房要建立安檢制度和各種防患預案,使礦石礦物標本資料得到安全有效的保護。

7 人員要求

參加可溶性鹽類礦石礦物整理工作的人員必須有較好素質、有專業知識或經過培訓。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標本來源信息卡

表A.1 標本來源信息卡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地質特徵信息卡

表B.1 地質特徵信息卡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存放情況信息卡

表C.1 存放情況信息卡

9. 解析度如何依賴於光的波長、折射率和數值孔徑解析度和放大有什麼關系 浸油

對於一下公式:
NA= n x sin α

式中n為成像介質的折射率,α是物鏡孔徑角的一半。物鏡的理想的孔徑角大約為144。該角度一半的正弦為0.95。如果使用油浸物鏡且折射率為1.52,則物鏡的理想的NA為1.45。如果使用『乾式』(無浸沒)物鏡,則物鏡理想的NA為0.95(因為空氣的折射率為1.0)。

橫向(即XY)解析度的阿貝衍射公式為:

d= λ/2 NA

式中λ 是標本成像所用的光波長。如果使用514 nm的綠光及NA為1.45的油浸物鏡,則解析度的(理論)極限將達到177 nm。

軸向(即Z)解析度的阿貝衍射公式為:

d= 2 λ/NA2

同樣的,如果我們假設通過波長514 nm的光來觀察標本且物鏡NA數值為1.45,則軸向解析度為488 nm。

在阿貝衍射極限的基礎上,瑞利判據稍稍得到了細化:

R= 1.22 λ/NAobj+NAcond

式中λ為標本成像用的光波長。NAobj 為物鏡NA。NAcond為聚光鏡NA。『1.22』是一個常系數。該數值根據Rayleigh的貝塞爾函數研究推導得出。這些主要用於對系統當中的問題,例如波的傳遞,進行計算。

將聚光鏡的NA考慮在內,空氣(折射率為1.0)通常是聚光鏡和玻片之前的成像介質。假設聚光鏡的孔徑角為144,則NAcond數值將等於0.95。

如果使用514 nm的綠光,油浸物鏡的NA為1.45,聚光鏡的NA為0.95,則解析度的(理論)極限將達到261 nm。

如上所述,用於對標本成像的光波長越短,可以分辨的細節越多。因此如果使用400 nm的理想的可見光波長,油浸物鏡NA為1.45,聚光鏡NA為0.95,則R等於203 nm。

10. 熱熔標線塗料的玻璃珠需要達到什麼要求

玻璃珠應為無色透明球體,對光線具有折射,聚焦和定向反射的功能;成圓率要高;雜質要少,顆粒要均勻,不能有太多的玻璃粉末。標線的反光是源自預先混入塗料內的玻璃珠和在塗層表面撒布的玻璃珠,如果玻璃珠的成圓率、折射率高,粒徑分布合理,標線的反光效果就好。玻璃珠的粒徑按一定的比例級配合,以保證標線塗層中的玻璃珠粘附牢固。在使用過程中,不同大小的玻璃珠隨著標線的磨損而依次顯露和脫落,從而使標線能持續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