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據倉庫 » 什麼原因會導致公共資源配置閑置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什麼原因會導致公共資源配置閑置

發布時間: 2022-06-22 21:44:14

① 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是有什麼因素

首先,土地資源配置目前是完全由政府決定的,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無法得到發揮。很多地方政府熱衷於大拆大建,追求短期的政績目標,要在短期內不斷擴大投資,提高GDP,表現突出的政績,所以要大量的佔地。同時還要增加政府的土地收入,所以要征地、賣地。但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忽視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造成了大量的無效佔地,導致土地資源大量浪費。

我們國家的土地改革進展仍然緩慢,2012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形成全國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要推進土地制度的改革,但是這個改革在近幾年沒有多少進展,始終停留在少數地區試點的階段。最近有十幾個城市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建房出租,這是個積極的突破。但還沒有變成全國的政策。

② 外部效應為什麼會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

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作出的選擇。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①計劃配置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②市場配置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價格牽動著市場活動參與者的行為。但由於供求的變化,價格或一時高於價值,或一時低於價值,商品價值正是這忽高忽低的干勁十足,趨向自我平衡的現實。這種現象,就是市場機制要素交互運動的奧妙所在。由於價格受供求的變動,市場活動參與者不斷調整自己的市場行為。買者與賣者之間、買者之間、賣者之間又根據市場價格狀況的變化,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展開了多形式的競爭,競爭又會引起供求的變化。這樣,就形成了「價格——競爭——供求——價格」三個要素互相組合、互相制約、互為條件的一種循環過程。即價值規律通過市場競爭強行得到貫徹,並繼而調節供求關系;供求關系的變動又反過來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動,這就是一般意義上市場機制運動過程。價格是這種循環的標志,價格的變化既是上一次市場機制要素循環運轉的結束標志,又是下一次新的循環運轉的開始,如此周期循環,實現著市場運動的自我調節。這種市場機制要素自發、自動地循環,也可以視為市場的自然機制,在完全的自由市場上,它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分析 外在性的存在與公共品的屬性是市場機制難以處理的問題。實質上是市場機制的局限。市場機制在外在性與公共品的領域表現出無奈。經濟學在外在性與公共品領域的貢獻有相當的差別。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在私有制條件下,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在一定條件下(信息完全且對稱、規模報酬不變、分散決策等等)能保證資源配置的最優化,交易瞬間完成,交易費用為零。在一般性領域,由於市場機制能有效地在長期發揮作用於自發的交易過程中,交易的一些規則與體制實質上已經自發地演化出來了而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經濟學的貢獻只在於對這些規則的產生與功能給予科學的說明,進而揭示人們行為的一般規律。然而在外在性與公共品領域,由於市場機制在此碰了壁,一般來說,人類的交易活動並不能自發地演進出有效的規則來處理這些問題(只有科斯定理除外,科斯定理可以是對人類自發地或以「私了」方式處理外在性問題的經驗的一個理論總結)。因此,在這一領域,經濟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理論總結和說明,而是理論設計,原因是人類自發的以滿足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為目標的交易活動沒有演進出這類規則,這些規則與體制有待於設計。 於是科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自由價格機制已經被公認為最有效率的協調和指導配置資源的工具,為什麼還有企業的存在呢?這說明進入市場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用企業來代替價格機制可以減少交易費用,這就是交易費用的提出。所謂外部性是指某個人的效用函數的自變數中包含了別人的行為。外部性包括外在費用和外在收益,即從事一項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不一致。外部負效應指私人成本低於社會成本,這將導致資源存量的浪費;外部正效應指私人收益低於社會效益,這將導致從事該項經濟活動的激勵失靈。這就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之所以重要,在於科斯定理闡明了在什麼條件下可以促使社會資源達到最優配置。

③ 影響資源配置的因素

企業資源配置行為就是通過資源的重新優化組合,以盡量少的資源耗費取得盡量大的增量資源。換言之,是一種追求資本增值的行為。降低成本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

資源配置成本組成包括:前期的准備成本,如信息成本、決策咨詢成本、資產評估及審計成本、對外項目的談判成本;期間的直接成本,如取得成本、交易成本、人工安置成本、增量投入項目的投入成本、盤活項目的盤活成本;後期的整合運營成本以及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等。降低資源配置成本的途徑有許多,筆者認為,以下途徑具有實用性。

(一)妥善安置職工,降低人工成本。加強人力資源的培訓工作,合理使用原有在職職工;對於離退休人員的安置,宜採取集中管理辦法,統一企業內部管理和費用支出標准,既符合安置政策又達到降低費用效果。
(二)合理選擇融資方式,降低資金成本。一是企業的內部挖潛,如存量資產盤活變現、合理採用分期付款方式使用客戶結算資金等;二是間接融資方式,即銀行信貸融資,發展銀企合作的戰略夥伴關系,降低融資成本;三是直接融資方式,利用上市公司發行股票、債券、配股、增發等形式募集資金。目前更多採用先間接融資再直接融資的辦法,解決增資控股要有好項目,而好項目需有大資金的矛盾。但必須加強新項目的資金使用管理,確保經營收益以獲取直接融資資格,降低資金成本。

(三)合理設計業務和管理流程,降低營運成本。統一商品采購、配銷系統,通過提升采購、營銷、信息和物流配送核心業務技術,降低經營成本;整合財務管理、投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及信息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費用。

(四)化解風險,降低風險成本。在企業對外的購並項目中,由於各種管理上的原因,或有負債風險是增加企業重組成本的重要因素。對外一要完備各項法律手續;二要加強銀行的查詢、函證工作,如通過銀行貸款證查詢系統發現是否存在或有負債;對內要及時清理檔案、核查資料、人員征詢等辦法,努力化解和規避風險,把風險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④ 公共物品引起的市場失靈的表現有幾個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

對經濟學家而言,這個詞彙通常用於無效率狀況特別重大時,或非市場機構較有效率且創造財富的能力較私人選擇為佳時。另一方面,市場失靈也通常被用於描述市場力量無法滿足公共利益的狀況。在此著重於經濟學主流的看法。

經濟學家使用模型化理論解釋或了解這個狀況,市場失靈的二個主要原因為:
1、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
2、次佳的市場結構。

市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市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市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市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幹預亦可能造成非市場的失靈。

市場失靈的表現:
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下列方面:
⑴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
⑵外部負效應問題
⑶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⑷失業問題
⑸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⑹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⑺公共資源的過渡使用

不同教科書用的定義不同,原因也不同,基本上全部的教科書相同的定義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在不少場合下會導致資源不適當配置,即導致無效率的一種狀況。

⑤ 市場失靈在資源配置領域失效的原因

⑴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
這是因為市場機制遵循的是資本與效率的原則。資本與效率的原則又存在著「馬太效應」。從市場機制自身作用看,這是屬於正常的經濟現象,資本擁有越多在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資本家對其雇員的剝奪,使一些人更趨於貧困,造成了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這種拉大又會由於影響到消費水平而使市場相對縮小,進而影響到生產,制約社會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社會經濟資源不能實現最大效用。
⑵外部負效應問題
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漫延。如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企業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污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企業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
⑶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競爭是市場經濟中的動力機制。競爭是有條件的,一般來說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但一方面,由於分工的發展使產品之間的差異不斷拉大,資本規模擴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礙了資本的自由轉移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壟斷的出現,減弱了競爭的程度,使競爭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場壟斷的主要因素。①技術進步;②市場擴大;③企業為獲得規模效應而進行的兼並。一當企業獲利依賴於壟斷地位,競爭與技術進步就會受到抑制。
⑷失業問題
失業是市場機製作用的主要後果,一方面從微觀看,當資本為追求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時,勞動力被機器排斥。另一方面從宏觀看,市場經濟運行的周期變化,對勞動力需求的不穩定性,也需要有產業後備軍的存在,以滿足生產高漲時對新增勞動力的需要。勞動者的失業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滿足了市場機制運行的需要,但失業的存在不僅對社會與經濟的穩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資本追求日益擴張的市場與消費的需要。
⑸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會擴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發展起點較高的地區,發展也越有利。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素質,管理水平等也會相對較高,可以支付給被利用的資源要素的價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優質的各種資源,以發展當地經濟。那些落後地區也會因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優質要素資源的流失而越發落後,區域經濟差距會拉大。再是因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區使用自然資源過程中也會出相互損害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負外部效應:江河上游地區林木的過量開采,可能影響的是下游地區居民的安全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造成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協調與危害。
⑹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所謂非排它性也就是一當這類產品被生產出來,生產者不能排除別人不支付價格的消費。因為這種排它,一方面在技術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卻使技術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於排它收益。所謂非競爭性是因為對生產者來說,多一個消費者,少一個消費者不會影響生產成本,即邊際消費成本為零。而對正在消費的消費者來說,只要不產生擁擠也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消費水平。這類產品如國防、公安、航標燈、路燈、電視信號接收等。所以這類產品又叫非盈利產品。從本質上講,生產公共產品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產者是不會主動生產公共產品的。而公共產品是全社會成員所必須消費的產品,它的滿足狀況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這樣一來公共產品生產的滯後與社會成員與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十分尖銳。
⑺公共資源的過渡使用
有些生產主要依賴於公共資源,如漁民捕魚、牧民放牧。他們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這些公共資源為主要對象,這類資源既在技術上難以劃分歸屬,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歸屬。正因為這樣,由於生產者受市場機制追求最大化利潤的驅使,往往會對這些公共資源出現掠奪式使用,而不能給資源以休養生息。有時僅管使用者明白長遠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資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場機制自身不能提供製度規范,又擔心其他使用者的過度使用,出現使用上的盲目競爭。
市場失靈的表現還有許多,它要求人們科學地認識市場機制的作用。

⑥ 舉例分析市場失靈為什麼會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

市場失靈比如壟斷吧,像中國石油,全球油價降它不降,全球油預期要升高,它提前升高,就是沒有什麼競爭。壟斷廠商可以自己定價,本身可以多生產產品降低價格的,結果它減少產品生產,求得超額利潤,甚至採取一些價格歧視等等手段,利用自己規模壓低價格打壓對手,像沃爾瑪強行壓低中國貨物進口商的價格一個道理